篝火晚會

篝火晚會

草原人民傳統的歡慶形式
篝火晚會,起初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現在除了草原人民之外,已經流行到各個群體之中。篝火晚會一般是在晚宴之後舉行,地點多選擇在空曠的場地,人們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壘成垛,首先請遠方的客人用火把點燃篝火,然後身着豔麗民族服裝的姑娘、小夥子們便和賓客一起圍繞篝火載歌載舞。在一個微風習習的夜晚,我們可以一起圍着火堆盡情跳舞,可以吃着大自然煙火的燒烤。[1]
  • 中文名:篝火晚會
  • 外文名:The bonfire party
  • 别名:
  • 起源: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
  • 意義:慶祝、娛樂
  • 代表民族:摩梭、藏族

由來

篝火晚會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之後,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吓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對火産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後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便互相拉手圍着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會。

主要形式

篝火晚會一般是在晚宴之後舉行,地點多選擇在空曠的場地,人們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壘成垛,首先請遠方的客人用火把點燃篝火,然後身着豔麗民族服裝的姑娘、小夥子們便和賓客一起圍繞篝火載歌載舞。拉起悠揚的馬頭琴,唱起讓人心醉的蒙古族歌曲,跳起優美的安代舞。

意義

馬背民族在草原上舉行篝火晚會,除了歡慶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一是草原空礦、蚊蟲較多,燃起篝火不僅可以取暖,也能用煙火驅散蚊蟲;二是草原一望無際,很難辨别方向,點燃篝火既可照明,也可為夜色中行走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草原草木多、野獸也很多,點燃篝火可以驅吓野獸,保護人、畜安全;四是草原人民多過遊牧生活,居無定所,篝火晚會随時舉行,符合生活習俗。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篝火晚會已經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表達的不僅僅是歡慶的喜悅心情,更多的是草原人民對遠方尊貴客人表示熱情歡迎的一種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