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作墓志

範仲淹作墓志

中國北宋詩人範仲淹的著作
範文正公嘗①為人作墓志,已封将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②見之。”明日以示③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⑨,誠⑧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此正起⑦俗儒④争論也。”希文怃然曰:“賴⑤以示予,不然,吾幾失⑥之。”[1]
  • 作品名稱:範仲淹作墓志
  • 作者:畢仲詢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幕府燕閑錄》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文言文

範仲淹簡介

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

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曆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谥号文正,世稱範文正公。範仲淹政績卓着,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個人簡介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讀書,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親政後,擔任右司谏一職。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曆時僅一年。後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于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号文正。

作品原文

範文正公嘗①為人作墓志,已封将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②見之。”明日以示③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⑨,誠⑧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此正起⑦俗儒④争論也。”希文怃然曰:“賴⑤以示予,不然,吾幾失⑥之。”

譯文

範仲淹曾替人寫墓志銘,當他寫完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不夠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都刺史,知州寫成了太守,誠然是屬于清雅古隽的說法,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代必然會産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論的原因啊。”範仲淹聽了,頗有感歎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注釋

①嘗:曾經。

②師魯:尹洙的字。

③示:給......看。

④俗儒:庸俗的文人。

⑤賴:依賴。

⑥失:失誤。

⑦起:引起。

⑧誠:誠然,的确。

⑨太守:漢代官名,相當于宋代知州。

⑩使:讓。

⑪名:出名。

啟示

寫作要嚴謹求實,實事求是,虛心聽取别人的意見。不驕傲自滿。考慮要周到,既不瞻前顧後,又能顧及到方方面面,這才是一個有實力、有智慧的才子!

相關用意

因為範仲淹是個大名人,他的話,他的文章,必定被後人尊捧,而在墓志銘中,他卻把宋代現行的官職,改用前朝相等官階職務的名稱,表面看來,這是具有一定曆史知識的人才能做到的,也是一種雅緻的說法,但是師魯認為,如果虛構事實,改用官職名稱,容易産生誤導,後人還以為宋代沒有知州,仍設太守。他的目的是讓範仲淹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師魯的指正和範仲淹的感歎,表現了他們對寫作的認真負責的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