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高

節節高

歇後語
節節高指象芝麻開花一樣,一年比一年好,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舞蹈藝術,把雜技、武術、戲曲融彙在一起,既适合于廣場、街頭表演,又能在舞台上演出,分“四人舞”、“三人舞”、“二人舞”和“即興表演”四種形式。
    中文名:節節高 拼音:jié jié gāo

釋義

(1).舊時杭州風俗,年初一把芝麻梗插在屋檐頭,取“芝蔴開花節節高”之義以求日日進步,稱為“節節高”。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馀·熙朝樂事》:“﹝正月朔日﹞插芝麻梗於簷頭,謂之節節高。”n(2).曲牌名。取自南曲《柳搖金》的後四句。以唢呐或笛演奏。在京劇等戲曲中多用以伴奏禮儀動作,或隻用前半段,作為劇中演奏樂器時的“效果”。

歌舞

簡介

流傳在邢台市甯晉縣長路鄉西龐莊村的《節節高》,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把雜技、武術、戲曲融彙在一起,既适合于廣場、街頭表演,又能在舞台上演出。常在春節期間活動,頗受當地人民歡迎。

《節節高》的流傳大約有150年左右的曆史。從《節節高》的唱腔音樂來看,它具有江南一帶風格。而從其所用的“梆子”和演唱的戲文來看,它又具有北方特色。《節節高》演唱時所用的“梆子”與河南豫劇演出時所用的“梆子”相同。

《節節高》是以雜技表演中的“人梯”(俗稱“疊羅漢”)為表演形式,取其“一節更比一節高”之意命名的。表演時由8人組成,4個男性青年(以20-25歲為宜)做“人梯”的第一層,謂之“底座”。4個男孩(以10-12歲為宜)一個扮大生、一個扮二生;一個扮大旦,一個扮二旦。4個男孩分别踩在“底座”的肩膀上,随着打擊樂的節奏,好像一個長高了的“長人”,在翩翩起舞。“底座”的身法、步法,生、旦的表演、手勢,其動作協調一緻,形成了《節節高》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

節節高是由一個演員肩扛一種物件,上馱另一個演員來表演歌舞。他們被鐵芯子、月牙釘(鐵芯子上打就月牙子,絆下面有木頭座子)等牢牢地綁在一起。一般說來,下面的演員都是身強力壯的男子,上面的演員多為兒童或女子。通常兩人一組,各自表演一組戲劇故事,如《戲牡丹》、《逛花燈》、《萬家店》等劇目。其動作以“地秧歌”步為基礎,同時根據表演要求,可快可慢,或中速表演。此外,他們還以“單挾籬笆”、“雙挾籬笆”、“雙龍出水”等雜技動作來表現高超的舞技和優美的舞姿。

重閣又名“節節高”,有的地方稱“背閣”、“杠芯子”等等。

具體表演形式

《節節高》分“四人舞”、“三人舞”、“二人舞”和“即興表演”四種形式。

“四人舞”;即兩生、兩旦同時舞蹈。生以戲曲舞台上的老生台步為主;旦以圓場“台步”為主。在隊形變化時常夾有男女調情的動作,以增強場面的氣氛。

“三人舞”:即兩生一旦舞蹈。其特點以雜技動作為主。兩生在中場時,搭成“人橋”,旦以台步繞“人橋”跑圓場。

“二人舞”:即兩生舞蹈。主要動作為“拾折扇”。表演時,演員故意将折扇棄之于地,“底座”以側下蹲弓步,上身傾斜,使“生”距地面較近,生以偏下腰動作由地上将折扇擡起,此動作難度較大,系由雜技動作演化而來。

“即興表演”:多為一人或二人舞蹈。表演時多為一人的武術套路和二人的唱戲文為主,形式不拘,花樣繁多。有時為了招來觀衆,“踩街”時常用“三節”形式,以增加高度,炫耀技藝。

民間社火

節節高流行于山西省平遙縣縣小城村、尹回村一帶。表面看似和背棍的表演一樣,實際表演難度更大。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男女孩童,通過化妝的方式将他們打扮成各種戲劇人物,讓他們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雙肩上面,無須任何綁系,全憑孩童用雙腿和膝部夾靠在成人後腦部,類似雜技表演。成人表演随着音樂的節奏,在行進中走出各種步伐,肩上的孩童随之在上面舞出各種動作,煞是好看。孩童扮演的多是《西遊記》、《八仙過海》中的人物,為群衆所喜聞樂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