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

漢語漢字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書信:箋劄。箋牍。華箋。文體名,書劄、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1]
  • 中文名:箋
  • 拼音:jiān
  • 繁體:箋
  • 筆畫:11
  • 部首:竹
  • 釋義:箋 (形聲。從竹,戋聲。本義:注釋) 同本義 箋,表識書也。…字亦作牋。――《說文》 箋,書也。――《廣雅》
  • 注 音:ㄐㄧㄢ
  • 五 行:木
  • 結 構:上下結構
  • 造字法:形聲
  • 總筆畫:11
  • 部首筆畫:6

基本信息

箋 jian 

繁體字:牋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竹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1

筆順:撇橫捺撇橫捺橫橫折撇捺

五行:木

UniCode:U+7B3A

四角号碼:88503

倉颉:HIJ

GBK編碼:BCE3

規範漢字編号:4893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戋

漢字部件分解: 竹戋

筆順編号: 31431411534

筆順讀寫: 撇橫捺撇橫捺橫橫折撇捺 

親友投箋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樂事》 

(2)又如:箋釋(猶箋注);箋疏(箋注);箋訓(箋注訓釋) :chian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則前切《集韻》《韻會》将先切,音湔。《說文》表識書也。《篇海》古者紀其事,以竹編次為之。《廣雅》箋,雲也。

又書也。 鄭康成衍毛氏詩,傳之未盡者曰箋。《呂忱·字林》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博物志》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鄭康成注《毛詩》曰箋。或雲毛公嘗為北海郡守,鄭是此郡人,謙敬不敢言注,但表識其不明者耳。 《玉篇》通作牋。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