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竹茹

中藥名稱
竹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出的中間層。又名竹皮(《金匮要略》),青竹茹(《藥性論》),淡竹皮茹(《别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竹子青(南藥《中草藥學》)。分布于廣東,廣西。主産于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将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幹。生用或姜汁炙用。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的功效。
    中文名:竹茹 外文名: 别名:竹茹 中文學名:竹茹 中文别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英文名:Bamboo Shavings 界:植物界 科:禾本科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 采收時間:全年均可采制 用量:5~10g 毒性:無毒 貯藏:置幹燥處,防黴,防蛀

藥典記載

竹茹出張仲景《金匮要略》載有橘皮竹茹湯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藥的最早記載。《本草圖經》雲:“(竹堇)竹、淡竹、苦竹,《本綸》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别。謹按《竹譜》……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隻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小異也。”《綱目》載有淡竹茹、苦竹茹、筀竹茹。《本草蒙筌》謂:“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裡黃皮。”綜上所述,古代竹茹來源于多種竹類竿的中間層,與今一緻。

出處

《中華本草》

植物形态

1、淡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箨環均甚隆起。箨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箨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箨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箨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别名大全

【别名】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二皮,嫩竹茹,細竹茹,水竹茹,甘竹茹,金竹花,光若竹茹,釣魚竹茹,白夾竹茹,如金竹茹,杜圊竹茹,斑真竹茹,荊竹茹,羅漢竹茹,慈竹茹,金竹茹,平竹茹。

【商品名】竹茹,淡竹茹。以絲細均勻、幹燥、色綠、質柔軟,有彈性者為佳。

【處方名】竹茹,鮮竹茹,姜竹茹。

處方中寫竹茹指生竹茹。為原藥材去雜質曬幹入藥者。長于清肺化痰。

鮮竹茹為竹茹鮮品入藥者。長于清熱化痰。

姜竹茹為竹茹用姜汁拌勻後再炒至黃色者。長于化痰止嘔。

性味

氣微寒,味甘,無毒,主嘔溫氣寒熱,吐血崩中,竹茹氣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太陽者寒水經也,冬日燥熱,則太陽陰精不藏,感天燥熱之氣,至春木令則為病溫,火性炎上,故多嘔,病在太陽,故發寒熱,竹茹氣寒,可以祛溫火,味甘可以緩火炎,所以主之也,脾統血,血熱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熱也。

藥材基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貼。

功效分類

止咳藥;清熱涼血藥。

生态環境

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園。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

1、淡竹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布于廣東、海南及廣西。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采收儲藏:冬季砍伐當年生長的新竹,除去枝葉,鋸成段,刮去外層青皮,然後将中間層刮成絲狀,攤放晾幹。 

藥品簡述

漢語拼音:zhu r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功效分類:止咳藥;清熱涼血藥。

性味:甘;微寒。

歸經:脾經;胃經;膽經。

功能: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主治: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貼。 

炮制方法

1、淨制:除去雜質。 

2、切制: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将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3、姜汁炒:取淨竹茹,加姜汁拌勻,置之不理鍋内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幹。每斤竹茹用生姜3兩。 

4、姜汁焙:取淨竹茹,加姜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内,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幹。每竹茹100kg,用生姜10kg或幹姜3kg。 

5、炒制:先将鍋燒熱,放入麥麸,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麸即可。每竹茹10kg,用麥麸2kg。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朱砂細粉1%兌水适量攪勻後,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曬幹。

用藥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洩瀉者禁服。

化學成分

淡竹的竹茹含有對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對-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丁香醛(syringaldehyde),松柏醛(coniferylaldehyde)。另含對苯二甲酸2'-羟乙基甲基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2'-hydroxyethylmethyl ester)。

藥理作用

1、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 

2、增高血糖: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 

3、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腸杆菌及傷寒杆蓖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臨床應用

1、用於痰熱咳喘。竹茹性寒滑利,祛痰力強。治痰熱咳喘,痰稠難咯,頑痰膠結者最宜。常配半夏、黃芩等,如《沉氏尊生書》竹瀝達痰丸。

2、用於中風痰迷、驚癎癫狂等症。竹茹入心肝經,善滌痰洩熱而開竅定驚。治中風口噤《千金方》以竹茹配姜汁飲之;治小兒驚風,常配膽南星、牛黃等同用;近年治乙腦、流腦之高熱昏迷、痰壅、嘔吐,以竹茹頻飲。

3、治療眩暈症:茯苓30g,白術、黨參各12g,桂枝、竹茹、半夏、陳皮、天麻各9g,川附片、砂仁、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棗7枚,随證加減,治療57例,結果:痊愈28例,顯效13例,好轉11例,無效5例。

4、治療神經官能症:竹茹、炒枳實、陳皮、姜半夏、茯苓各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3枚,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13例,結果:治愈7例,有效5例,無效1例。

5、治療胃脘痛:黃連3~9g,半夏、陳皮、茯苓、姜竹茹、枳殼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治療50例,結果:臨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無效4例。

6、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蘇葉、黃連各6g,黨參、茯苓各10g,半夏、姜竹茹、郁金、香附各9g,白芍12g,吳茱萸、甘草各3g,如胃寒明顯者加良姜;兼見少陽證加柴胡;胃陰不足加麥冬、石斛;郁熱甚者加蒲公英;腑實者加大黃;血淤加丹參飲,治療35例。結果:顯效(自覺症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胃鏡複查未見膽汁返流或顯著減少)24例,好轉(自覺症狀減輕,病情好轉,經胃鏡複查有少量返流膽汁)9例,無效2例。

應用配伍

1、配半夏,一寒一熱,健脾燥濕,和胃止嘔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氣上逆,以緻惡心、嘔吐、呃逆等症。 

2、配枳實,和胃降逆,清熱止嘔,消積化痰,寬中利膈之力增強,主治胃熱痰盛,胃氣上逆,惡心嘔吐,胸脘滿悶等症。

3、配陳皮,一溫一寒,溫清相濟,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熱甚妙,主治脾胃虛弱,氣機不調,寒熱錯雜,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呃逆等症。

4、配生姜,一寒一溫,具和胃止嘔,調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熱互結,胃氣上逆之嘔呃不止。

5、配黃連:竹茹入膽,黃連入心,心膽并治,可收清心膽,化痰濁之功。

6、配石斛,共奏清胃熱,養胃陰,和胃氣,降嘔逆之功,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用于治療胃陰不足,胃虛有熱,氣失和降所緻的饑而不食,反複嘔吐,或幹嘔不止,口幹煩渴等;對于婦女妊娠惡阻,胃氣受胎熱上擾而見的惡心嘔吐,也宜用之。

常用方劑

1、竹茹湯(《普濟本事方》),溫中降逆,主治胃熱嘔吐,症見嘔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口臭而渴,嗳氣厭食,舌黃脈數。

2,滌痰湯(《濟生方》),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3、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症方論》),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内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甯,癫痫等症。

4、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清熱除煩,理氣化痰,主治痰熱内擾,失眠,眩暈,心煩,口苦,舌苔黃膩。

5、羚羊鈎藤湯(《通俗傷寒論》),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绛而幹,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

6、桔皮竹茹湯(《金匮要略》),主治胃中熱盛,氣逆上沖。

7、竹皮大丸(《金匮要略》),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

8、竹茹湯(《聖濟總錄》),治傷暑煩渴不止。

9、淡竹茹湯(《千金方》),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

10、竹茹膏(《濟生方》),治黃泡熱瘡。

常用配方

1、治肺熱痰咳:竹茹、枇杷葉、杏仁各9g,黃芩4,5g,桑白皮12g。煎服。

2、治百日咳:竹茹9g,蜂蜜100g。竹茹煎水,兌入蜂蜜中,再煮沸服。每日1劑,連服3劑。

3、治虛煩不可攻: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

4、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姜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口父)咀,以水一鬥,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作三服。

5、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脹一丸,日三夜二。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6、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烏梅兩枚(推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時時細呷。

7、治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二兩,生姜三兩,黃芩二兩,栀子仁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8、治哕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9、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兩,半夏三十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

10、治妊娠煩躁口幹及胎不安:淡竹茹一兩。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徐徐溫服。

11、治妊娠心痛:青竹茹一升,羊脂八兩,白蜜三兩。上三味合煎,食頃服如棗核大三枚,日三。

12、治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緻熱氣上行胸,手足拘急抽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

13、療痫,少老增減:竹茹一握,衣中白魚七頭。上二味,以酒一升,煎取二合,頓服。

14、治小兒痫: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

15、治傷寒鼻衄不止:青竹茹雞子大一塊,生地黃半兩(拍碎)。上二味,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16、治齒龈間津液,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17、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塊。水煎服。

18、治經水不止:青竹茹,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19、治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便欲死: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去滓,頓服。

20、治飲醉頭痛:刮生竹皮五兩。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後合納雞子五枚,攪稠,更煮再沸,二三升,服盡。

21、治兵杖所加,木石所傷,血在胸背及腹脅中痛,氣息出入有妨:青竹茹雞子大二枚(炒令焦),亂發雞子大二枚(燒灰)。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酒一中盞,煮二味(三沸),放溫,和滓服,日三服。

22、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團,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滓,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

文獻論述

1、《别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哕。 

5、《綱目》:治傷寒勞複,小兒熱癎,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癫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 

9、《本草經疏》:《經》曰,諸嘔吐酸水,皆屬于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緻。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複也。 

10、《藥品化義》: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甯神開郁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幹嘔,熱呃咳逆,痰熱惡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卧不甯,此皆膽胃熱痰之症,悉能奏效。 

11、《本經逢原》: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産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匮》治産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産後内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内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郁遏客邪之慮。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本品呈不規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卷曲扭縮而纏結成團或作創花狀,長短不一,寬0,5-0,7cm,厚0,3-0,5cm。全體淡黃白色、淺綠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綠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

藥物應用鑒别

竹茹與半夏:二藥均有化痰,止嘔,安神作用,對于膽虛痰熱郁結所緻的煩悶不甯,頭暈目眩,泛胃嘔哕之證,常相互為用,以協同化痰,安神,止嘔作用。然竹茹性涼而潤,偏治熱痰及胃熱嘔哕,并善以甯神開郁除煩,痰熱郁結所緻的心神不甯及産後虛煩頭痛,心中悶亂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溫性燥,偏治寒痰濕痰及痰飲所緻嘔哕,并善長辛開苦降,散結消痞,對于痰濕郁留心下所緻的痞堅不舒,飲食不下以及泛惡嘔吐者,用之最佳。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淡竹:喜溫暖潮濕氣候,忌嚴寒及強風。宜選擇背風向陽山坡、村莊附近緩坡平地及水旁栽種。以濕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堿性的砂質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種。 

栽培技術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選擇竹竿健壯、節間稠密、分枝矮、枝葉茂盛、竹鞭生長勢強、粗壯、鞭芽新鮮、芽飽滿新鮮、無病蟲害的二年生竹為母竹。挖掘長60cm、寬40cm、深30cm的根盤,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時應多帶鞭根及泥土,不損傷芽胞及須根,切口要砍平,搬運時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叢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來根盤稍大,将竹栽入穴内。先填入一層細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層踏實,并澆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發,并固定竹株。為防止風吹搖動,用支柱四周撐扶固定。 

田間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後要除草松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鉀肥比例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為原則。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竹鏽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竹大象蟲,為害竹筍,在成蟲交尾、産卵期,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孵化期,用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噴殺。

上一篇:杭州翡翠城

下一篇:鴨跖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