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漢語漢字
端(拼音:du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3]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形聲字兼會意字,從立,耑聲,耑兼表意。本義一般認為是開始、開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動詞。又指審視、細看,如端詳、端量。後來端也表示事物的頂端的意思,并進一步引申為事情的開頭。端又引申為項目、種類。
  • 中文名:端
  • 拼音:duān
  • 繁體:
  • 部首:立
  • 字碼:
  • 五筆:UDMJ
  • 倉颉:YTUMB
  • 鄭碼:SULG
  • 筆順:
  • 字級:一級(3151)
  • 平水韻:上平聲·十四寒
  • 注音:ㄉㄨㄢ
  • 筆畫數:5+9
  • 造字法:形聲字、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字:?
  • 統一碼:基本區U+7AEF
  • 四角碼:0212₇

字源演變

“端”字的出現應該是比較晚的事情。字未見于甲骨文、金文,而始見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的睡虎地秦簡,寫作圖2,構形從立從耑,當為小篆圖2本,均屬秦系文字。左部的“立”為人張臂跨立地上的樣子,作為形符,表示義與站立有關。“耑”,甲骨文作圖1。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認為甲骨文“耑”周圍像水,水可養植物者。圖A像植物初茁漸生歧葉之狀。戴稼祥先生《金文大字典》說:“‘圖B’上從為植物之颠,下從‘圖C’為根,中一為地,故知耑為端之本字。或訓本,或訓末,兼有兩端之義。”

由此可知,“耑”“端”為一組古今字。“耑”為古字,而“端”為後起會意兼形聲字。“端”字出現後就漸漸地全部承擔起“耑”字的原先職責,而“耑”字在後來歲月中也就漸漸地淡出了“江湖”。所以,徐锴《說文解字系傳》“耑”字下就說:“題猶額也,端也,古發端之耑直如此而已。”《玉篇·耑部》說:“耑,今為端。”段玉裁“耑”字下注雲:“古發端字作此,今則端行而岩廢,乃多用岩為專矣。”

先秦兩漢之前的文獻中,“耑”“端”二字還常常出現混用現象。如《周禮·考工記·磬氏》:“已下則摩其耑。”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耑,本或作端。”孫诒讓《周禮正義》雲:“耑、端古今字。”又,《漢書·藝文志》“言感物造耑”顔師古注:“耑,古端字也。”段玉裁“端”字下注雲:“端,用為發耑、耑緒字者假借也。”(今寫作“發端”“端緒”之“端”,字均本當作“耑”)。

“端”既為“耑”字的後起今字,其本義就當與“耑”相同,為“始”“頭”等之義。又引申為有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如,《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又引申為有邊際,頭緒之義。如《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許慎《說文》以“直也”訓釋“端”,是其遠引申義。這一意義較為抽象,不可能是其字的本義。

“端”字引申而有“正”“直”之義,或許與古代的避諱有關。“端”之本義為“始”。農曆的一月叫“正月”,也叫“端月”。《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二世二年)端月。”司馬《史記索隐》:“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雲端月也。”宋人孔平仲《孔氏談苑·端月》也說:“仁宗朝,王醜上言,請以正月為端月,為與上名音近也。”後也或沿用這一說法,謂“正月”為“端月”。如前蜀杜光庭《普康諸公主為皇帝修金箓齋詞》:“今以時當端月,節遇正陽。”不僅如此,進一步延伸,農曆的正月初一日或就叫“端日”,如《歲華紀麗·元日》“八節之端”明胡震亨注雲:“又雲端日,謂履端者也。”或許即因此,“端”字引申而有了“正”“直”之義。在後世的構詞過程中,“端”字“正”“直”之義則成為常見之義了。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端duān(ㄉㄨㄢ)

⒈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⒉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zhòng)。品行不端。

⒊事物的一頭:端的(dì)(a.事情的經過,底細;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稱“端底”)。端倪。端詳。事端。争端。

⒋用手很平正地拿:端盆。端碗。端茶。把問題端出來說清楚。

⒌姓。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端duān

〈形〉

(1)(形聲。從立,耑(duān)聲。本義:站得直)

(2)同本義[straight]

端,直也。——《說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廣雅·釋诂一》

以端其位。——《禮記·祭義》

端行頤霤如矢。——《禮記·王藻》

振書端書于君前。——《禮記·曲禮》

(3)又如:端行(端正身軀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偉(筆直壯大);端端(端正;不傾斜);端身(擺正身體)

(4)端正。引申為正直[upright;proper]

水至平,端不傾。——《荀子·成相》

選天下之端士。——漢·賈誼《治安策》

(5)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兒的);端一(端莊娴靜);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寫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實。悫:誠笃)

詞性變化

端duān

〈名〉

(1)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end]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東坡右手執卷端。——明·魏學洢《核舟記》

(2)又如:兩端,末端;筆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極端;頂端;扁擔的兩端

(3)首;頂端[top]

常視松端日,每稽潭上煙。——宋·梅堯臣《昭亭别施度支》

(4)開頭[beginning]。如:發端;開端

(5)征兆[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

(6)頭緒[main threads]

多端寡要(要領),好謀無決。——《三國志·郭嘉傳》

(7)又如:端序(頭緒;條理)

(8)邊際[limit]。如:端涯(邊際)

(9)思緒;心緒[train of thought]。如:端憂(閑愁;深憂)

(10)事由;原委[cause]

禍集非無端。——西晉·陸機《君子行》

(11)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猶言正本清源);争端;釁端

(12)借口[pretext]。為了掩蓋真正意圖或情況而聲稱的目的、動機或裝出來的外表。如:借端;無端鬧事

(13)項目;種類[kind]。如:舉其一端;變化多端

(14)周代禮服[akind of gown]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禮帽),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周禮》

(15)又如:端衣(古代一種禮服。多用于喪祭場合);端衰(古喪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貴族的禮服)

(16)辦法[approaches;ways;means]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史記·魏公子列傳》

端duān

〈動〉

(1)詳審[looksb.up and down]。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準目标)

(2)手平舉拿物[holdsth.levelwithbothhands]。如:端飯上菜;端茶送出(官員會客時,不願地位低于自己的來客久坐,談話告一段落,端茶略飲,仆人就高喊“送客”,來客就立刻告辭);端簡(正笏。謂兩手平舉捧着手闆);端盒(托盤,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流露[speak out]。如:有什麼想法都端出來

端duān

〈副〉

(1)确實;果真[really;indeed;ifindeed]。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實);端切(确實;詳細)

(2)究竟;到底[afterall;intheend]

這話原不須提了,總來該是夫妻,颠來倒去,自然湊着,不該是夫妻,便說合了,端隻要分張。——《醉醒石》

常用詞組

端底、端的、端點、端方、端方、端架子、端接、端節、端靜、端麗、端量、端木、端倪、端凝、端平、端然、端日、端梢、端視、端午節,端五節、端線、端相、端詳、端詳、端秀、端緒、端雅、端硯、端陽、端由、端月、端整、端正、端直、端莊、端子、端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端【午集下】【立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9畫

〔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戰國策》敢端其願。《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端,素端。《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註》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端。

又地名。《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註》端氏,澤州縣也。《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後漢·鮮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荀子·勸學篇》端而言。《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禮·玉藻》諸侯端以祭,天子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葉都元切。《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葉多汪切。《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不僉,造此異端。

說文解字

耑【卷七】【耑部】

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耑之屬皆從耑。多官切〖注〗臣鉉等曰:中,地也。文一

說文解字注

(端)直也。用爲發耑、耑緒字者叚借也。從立。耑聲。多官切。十四部。

上一篇:

下一篇:陳太丘與友期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