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

直隸

中國舊省名
直隸,中國舊省名。所謂“直隸”地區,在封建時代往往特指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直隸”二字最早見于宋朝,宋朝以州領縣,其直屬京師者被稱為“直隸”。
    中文名:直隸 外文名: 别名: 行政類别:省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下轄地區:唐山 政府駐地:保定 地理位置:華北平原

發展曆程

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于京師的地區為直隸,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後改稱京師,永樂初年複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應天府等府為直隸。永樂十八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後,又稱直隸于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簡稱北直,相當于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直隸于南京的地區被稱為南直隸,簡稱南直,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隸改稱江南省,北直隸改稱直隸省,轄境依舊。雍正、乾隆以後,逐漸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遼甯省大淩河上、中遊,西河上遊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區奈曼、庫倫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設置州、縣,劃歸直隸省,轄境逐漸擴大。1914年劃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别區域。1928年改省名為河北省。

《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載:“順治五年,置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十五年,改為直隸巡撫。十七年,徙真定。”這是“直隸巡撫”的第一次出現,實際上就是直隸省第一任省長。順治十五年(1658)為直隸建省之始,大名府(今邯鄲市大名縣)為直隸省第一個省會。

順治十七年(1660)直隸巡撫“移駐真定”,真定成為直隸省的第二個省會。

順治十八年(1661),設直隸總督,駐大名府,苗澄為總督。

清康熙八年(1669),直隸巡撫移駐保定府。

明代的南北直隸

明初立國,太祖朱元璋先是沿襲元代舊制,于中央朝廷設立中書省,各地方分别設立行中書省,行中書省下又設立府與州縣來層層統轄地方。然不久之後,太祖即下令“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羁縻諸司”,從此在中央革除中書省,廢除丞相,而設立六部分别處理國政機要,又改行中書省為浙江等十三布政使司。自後明代中央朝廷為統轄地方,基本上都是遵照“中央朝廷———布政使司(行省)———府———州縣”的四級行政統轄制度。其中有州跨過府這一級,直接隸屬于布政使司(行省)的,則稱之為直隸州,同理,明代的南北直隸地區中的各府州縣,則跨越布政使司(行省)這一級,直接由中央朝廷來管理,直隸六部,簡稱之為直隸,以期牢靠掌握京師或京都相關區域,保證京城的安全。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南京以應天府為首,統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直隸南京六部的十四府分别是:應天府、鳳陽府、廬州府、淮安府、揚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徽州府、甯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安慶府。北直隸以順天府為首,共有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直隸中央朝廷即六部的八府分别是:順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延慶州、保安州。

明代有兩個直隸是因為明代成祖于永樂年間遷都之後,一直實行兩京制度,分别是京師(北京)與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隸中書省。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罷中書省,以應天府所領直隸六部。永樂元年正月再次改稱之為南京。成祖朱棣時期,成祖以北平為其龍興之地,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實施其遷都計劃。

《明史地理志》記載成祖于“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順天府,稱為行在”,與南京應天府遙相對應。永樂元年“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成祖诏令以北京為京師。雖然成祖之後的明仁宗在洪熙年間又将北京改稱行在,并延續至正統六年,直到明英宗正統年間再次定北京為京師,兩京直隸地區卻沒有變化,仍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被稱之為北直隸、南直隸。

清代的直隸省

在地理區劃上,明代以京師統領直隸,直隸歸屬京師。清代則不同,統治者将直隸地區劃分為省,以便于統轄管理。《清史稿》地理志中記載:“直隸:禹貢冀、兖二州之域。明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萬全都指揮使司。清順治初,定鼎京師,為直隸省”。順治元年,世祖定鼎建都,以順天府為首的府州縣,及宣府鎮直隸京師。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鎮為宣化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二年,升正定府之定、冀、晉、趙、深五州為直隸州。三年升天津衛為直隸州,升河間府之滄州為直隸州,九年升天津州為府,以滄州為屬州,十一年于熱河建承德州,十二年晉州仍屬正定府,升保定府之易州為直隸州,以山西之廣昌縣來屬。乾隆七年,于熱河改設同知,裁承德州,八年,升順天府之遵化州為直隸州,四十三年,升熱河廷為承德府,凡府十一,直隸州六。自後清代直隸所轄府及直隸州分别是:順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間府、天津府、正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承德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趙州、深州、定州。

在行政統轄上,清代也不同于明代的管理。清代初期,清廷于直隸一地的官員設置比較繁雜,以區區一省之域,不僅設有總督,還設置有順天、保定、宣府等數位巡撫,“清順治初……(直隸)置總督一,曰宣大。駐山西大同,轄宣府。順治十三年裁。巡撫三:曰順天,駐遵化,轄順天、永平二府。康熙初裁。曰保定,駐真定,轄保定、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河間六府。順治十六年裁。曰宣府。駐宣府鎮,轄延慶、保安二州。順治八年裁。五年,置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十六年,改為直隸巡撫。明年移駐真定。康熙八年,複移駐保定。

行政區劃

天津府

天津縣(如今的天津市大沽鎮,府、知同駐)

鹽山縣(今河北省鹽山縣)

青縣(今河北省青縣)

慶雲縣(今山東省慶雲縣)

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

靜海縣(如今的天津市靜海區)

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

順天府

大興縣

倚郭[府東偏]。

宛平縣

倚郭[府西偏]。西南有盧溝巡司,西偏北有王平口巡司,西北沿河口城西南有石港口、齊家莊巡司。

固安縣

元為固安州[無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固安縣,仍屬北平府。

東安縣

元為東安州[無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東安縣,仍屬北平府;三年(1370)徙治縣東二十六裡。

香河縣

元屬漷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漷州;十三年(1380)複置香河縣,直屬北平府。

保定府

雄縣:元為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歸信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雄縣,仍屬保定府。

容城縣:元屬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縣,十三年(1380)複置容城縣,直屬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拒馬河南徙治拒馬河北。

唐縣:西北恒山東麓有嶽嶺口巡司;又有倒馬關巡司,後遷縣西為橫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鋪、軍城鋪二巡司。

博野縣: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舊治後屬蠡縣),并改屬祁州,六年(1373)複直屬保定府。縣境有永安鎮巡司,東南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縣:元為蠡州[無倚郭]屬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保定府,八年(1375)降為蠡縣,仍屬保定府。

完縣:元為完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完縣,仍屬保定府。

遂縣:元遂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為遂縣,仍屬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安肅縣。

通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潞縣入州。東南有張家灣巡司,西南有弘仁橋巡司。

三河縣

西有泥窪鋪巡司,後遷縣西夏店鋪。

武清縣

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改屬通州。東北有河西務巡司,東南有直沽、楊村巡司。

漷縣

元為漷州[無倚郭]。洪武十四年(1381)降為漷縣,改屬通州。

寶坻縣

元直屬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改屬通州。東南有蘆台巡司。

霸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益津縣入州。東南有苑家口巡司。

保定縣:洪武七年(1374)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複置保定縣,仍屬霸州。

涿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範陽縣入州。

房山縣

北有磁家務巡司。

昌平州

元為昌平縣。景泰二年(1451)自縣西白浮圖城徙治永安城(長陵衛),正德元年(1506)升為昌平州,三年末(1509)複降為昌平縣,仍屬北平府,九年(1514)複升為昌平州。

順義縣

元為順州,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順義縣,仍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複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複改屬昌平州。

①懷柔縣:元末置懷柔縣為順州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順州;同年末(1369)析密雲、昌平二縣另置懷柔縣,直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複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複改屬昌平州。

②密雲縣:元為檀州,元末置密雲縣為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密雲縣入州,同年末(1369)降州為密雲縣,仍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複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複改屬昌平州。

薊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漁陽縣入州。

平谷縣

洪武十年(1377)省入三河縣,十三年(1380)複置平谷縣,仍屬薊州。保定府:元為保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保定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清苑縣

倚郭。滿城縣南偏西有方順橋巡司,嘉靖十三年遷本縣南為張登巡司。

滿城縣

洪武十年(1377)省入慶都縣,十三年(1380)複置滿城縣,仍屬保定府。

安肅縣

元為安肅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安肅縣,仍屬保定府。

定興縣

元屬易州。洪武六年(1373)直屬保定府。南偏西有河陽巡司,後遷縣西南固城鎮。

新城縣

元屬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北平府,六年(1373)改屬保定府。西南有巨河鎮巡司。

其他縣

雄縣:元為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歸信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雄縣,仍屬保定府。

容城縣:元屬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縣,十三年(1380)複置容城縣,直屬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拒馬河南徙治拒馬河北。

唐縣:西北恒山東麓有嶽嶺口巡司;又有倒馬關巡司,後遷縣西為橫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鋪、軍城鋪二巡司。

博野縣: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舊治後屬蠡縣),并改屬祁州,六年(1373)複直屬保定府。縣境有永安鎮巡司,東南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縣:元為蠡州[無倚郭]屬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保定府,八年(1375)降為蠡縣,仍屬保定府。

完縣:元為完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完縣,仍屬保定府。

遂縣:元遂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為遂縣,仍屬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安肅縣。

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蒲陰縣入州。

束鹿縣:天啟二年(1622)自縣北故城徙今治。南偏西有百尺口巡司(兼屬甯晉縣)。

安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葛城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安縣,仍屬保定府,十三年(1380)複升為安州。

高陽縣:洪武三年(1370)自縣東故城徙今治;六年(1373)直屬保定府,尋改屬蠡州,八年(1375)省入蠡縣,十三年(1380)複置高陽縣,複改屬安州。

新安縣:元直屬保定路。洪武七年(1374)省入安縣,十三年(1375)複置新安縣,改屬安州。

易州:洪武元年末(1369)省倚郭易縣入州。縣境有安座嶺巡司,西有金陂鎮巡司,西偏南有五回嶺巡司,西偏北有奇峰口、塔崖口巡司。

涞水縣:北有幹河口巡司,西北有黃兒莊巡司。

河間府:元為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河間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河間縣:倚郭。東偏南有景和鎮巡司。

獻縣:元為獻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樂壽縣入州,八年(1375)降州為獻縣。東南有單家橋巡司。

阜城縣:元屬景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河間府。

任丘縣:元屬莫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河間府。

交河縣:元屬獻州。洪武八年(1375)直屬河間府,十年(1377)省入獻縣,十三年(1380)複置交河縣,仍屬河間府。東偏北有泊頭鎮巡司。

青縣:元為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會川縣入州,八年(1375)降州為清縣,直屬河間府,同年更名青縣。

興濟縣:元屬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十三年(1380)複置縣,仍屬河間府。

靜海縣:元為靖海縣屬清州。洪武元年(1368)更名靜海縣,八年(1375)改屬北平府,十年(1737)改屬河間府。

景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蓨縣入州。東有安陵巡司,西有宋門巡司。

東光縣:洪武七年(1734)省入阜城縣,十三年(1580)複置東光縣,仍屬景州。

滄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清池縣入州,二年(1369)自縣東南徙治長蘆。北有長蘆巡司。

慶雲縣:元為(西)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更名慶雲縣。

莫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莫亭縣入州,七年(1374)省莫州入任丘縣。

真定府:元為真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真定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真定縣:倚郭。

井陉縣: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真定府。

靈壽縣:西北有義頭鎮巡司,後遷縣西北慈峪鎮。

栾城縣:洪武初年自縣北故城徙今治。

無極縣:元屬中山府。洪武元年(1368)省入中山府,四年(1371)複置無極縣,仍屬定州,七年(1374)直屬真定府。

平山縣: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司。

行唐縣:元屬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定州,正統十三年(1448)複直屬真定府。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定州,三年(1370)省倚郭安喜縣入州。北偏東有清風店巡司。

曲陽縣: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定州。

冀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信都縣入州。

南宮縣:成化十六年(1480)自縣西北故城徙治飛鳳岡。東南有董家廟堡巡司。

晉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鼓城縣入州。

趙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平棘縣入州。

隆平縣:洪武六年(1373)省入柏鄉縣,十三年(1380)複置隆平縣,仍屬趙州。

贊皇縣:西北有黃沙嶺巡司。

甯晉縣:東北有百尺口巡司(在束鹿縣境)。

深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靜安縣入州,永樂十年(1412)自縣南故城徙治吳家莊。東南有傅家池巡司,後廢。

衡水縣:永樂十三年(1415)自縣西南故城徙治範家疃。

順德府:元為順德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順德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屬行省。

邢台縣:倚郭。西偏北有西王社巡司。

沙河縣:弘治四年(1491)自沙壅徙治西山小屯,十八年(1505)複徙舊治。

廣宗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平鄉、钜鹿二縣,十三年(1380)複置廣宗縣,仍屬順德府。

廣平府:元為廣平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廣平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屬行省。

永年縣:倚郭。西北有臨洺鎮巡司。

成安縣:元屬磁州。洪武元年(1368)廢,四年(1371)複置成安縣,直屬廣平府。

威縣:元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洺水縣入州,并降州為威縣,仍屬廣平府。

邯鄲縣:元屬磁州。洪武元年(1368)直屬廣平府。

清河縣: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1373)改屬廣平府。

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洪武元年(1568)改置大名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569)改屬行省;三十一年(1398)徙治府東八裡。

元城縣:倚郭。洪武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東八裡。東北有小灘鎮巡司。

大名縣:元倚郭。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縣,十五年(1382)複置大名縣,仍為倚郭,三十一年(1398)随府徙治府東八裡,永樂九年(1411)徙舊治,去倚郭名目。

魏縣:洪武三年(1370)自縣西徙治五姓店。

清豐縣:元屬開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大名府。

内黃縣:元屬滑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大名府。西北有回龍廟巡司。

濬縣:元為濬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濬縣,仍屬大名府,并自浮丘山之西徙治浮丘山東北平坡,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治浮丘山巅。西南有新鎮巡司。

滑縣:元為滑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白馬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滑縣,仍屬大名府。東南有老岸鎮巡司。

開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濮陽縣入州。

長垣縣:洪武二年(1369)自縣東北徙治古蒲城。東南有永豐裡巡司駐永豐裡,後遷縣東南竹林,再遷縣東南為大岡巡司。

東明縣:洪武元年(1368)徙治縣西東明集,十年(1373)省入長垣縣,弘治三年(1490)于東明集東十五裡複置東明縣,仍屬大名府;萬曆年間複改屬開州。南有杜勝集巡司。

永平府:元為永平路。洪武元年(1368)屬山東行省,二年(1369)改置平灤府,同年改屬行省;四年(1371)更名永平府。

上一篇:三位一體2

下一篇:閻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