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

中國早期城市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處在盤龍湖半島,東南西三面環水 ,[1]是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較大、出土遺存較為豐富的城邑遺址,也是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 。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到距今約3200年,屬商代早期和中期。 盤龍城遺址于1954年被發現後,發掘了城址、宮殿等大型建築及多座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  。盤龍城遺址内城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包括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城址内清理了大量遺迹   。該遺址反映了商代(前16—前13世紀)中原文化向南擴張、在長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會景象。通過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認識到二裡頭及二裡岡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範圍的同一性,認識到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圖到達了長江流域 。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988年1月13日,盤龍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2月,盤龍城遺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21年10月18日,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2年1月,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150項名錄。
  • 中文名:盤龍城遺址
  • 地理位置: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盤龍大道特一号
  • 所處時代: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75400
  • 保護級别: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星期一閉館(除國家法定節日外)
  • 門票:免費
  • 分類号:V—19
  • 編号:III—199

曆史沿革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中原文化向南擴張、在長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的發展  。

1954年秋,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藍蔚進行考古調查時,盤龍城遺址被發現  。

1963年,湖北省博物館對盤龍城遺址開始試掘   。

1974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會、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對盤龍城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  。

1976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會、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對盤龍城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   。

2012年,武漢大學考古系也對盤龍城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工作   。

2013年,武漢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盤龍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0多平方米  。

2015年春天,武漢大學考古系對盤龍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二十多座商代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銅器   。

2018年,武漢大學、芝加哥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對盤龍城遺址開展聯合考古  。

遺址特點

城址分布

盤龍城遺址内的早商時期的遺址分布在東西約1100米、南北約1000米的丘陵地帶,夯土城垣位于東南部,是一座以城為中心的南方商文化遺址群。盤龍城遺址城垣平面略呈平行四邊形,中軸線約為20°,南北約290米,東西約260米,周長1100米,城内面積約75400平方米,外城總面積2.5平方千米。城垣尚高出地面7—8米,存西牆及南牆東段高出地面1—3米 。城牆采用分段版築法夯築,分牆體和護坡兩部分。存南、北、西三面城牆的基部各見缺口一處,應即城門所在 。南、北城門位于中軸線線上。西城門城門底部有石頭路面,應為當時的門道,門道的地勢為内高外低。貴族墓主要分布在李家嘴,中小型墓葬則分布在樓子灣、楊家嘴、楊家灣等地,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

建築布局

盤龍城遺址主要建築群位于城内東北部,有三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三座建築朝向一緻,均為南偏西方向,分前、中、後平行排列在台基上。已清理的F1東西長39.8米,南北寬12.3米,分為四室,周有回廊。四室均在南側設門,中間的兩室在北側設門。将其複原為“四阿重屋”式建築,與在F1南面的F2構成“前朝後寝”的格局。在F2基址兩側台基邊緣,設有南北向陶水管 。

地層疊壓

依據盤龍城遺址與城外諸遺址的地層疊壓關系以及陶器的演變規律,将該遺址分為七期。盤龍城遺址一期的年代,約相當于二裡頭文化三期或偏早;二期的年代相當于二裡頭三期;三期的年代相當于二裡頭文化四期偏晚或二裡崗下層一期偏早;四、五期的年代約相當于二裡崗上層一期偏晚階段;六期的年代相當于二裡崗上層二期偏早;七期的年代相當于二裡崗上層二期晚段  。區将對外開放。

文物遺存

綜述

盤龍城遺址有青銅器、陶器、玉器和石器。青銅器大部出自墓葬,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鑿、鋸、钺、戈、矛、刀、镞;禮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盤等。形制、紋飾與中原青銅器相同。紋飾以饕餮紋為主,次為夔紋、雲紋、弦紋、三角紋、圓圈紋、渦紋、雷紋等。陶器出土數量最多   。盤龍城遺址發掘總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有多處宮殿、大型建築、手工作坊基址及50餘座墓葬,出土各類文物近3000件  。

陶器

盤龍城遺址早期陶器:陶質以夾砂和泥質灰褐陶為主,黑陶和紅陶次之,還有少數硬陶。紋飾有條紋、方格紋、細線紋、細繩紋、堆紋、弦紋、劃紋、蘭紋、指甲紋、旋渦紋、圓點紋、刻劃人字紋等。主要器類有鬲、鼎、罐、盆、豆、盉、甕、尊、缸等   。

盤龍城遺址晚期陶器:陶質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其次為棕褐陶、磚紅陶。紋飾有繩紋、細方格紋、堆紋、弦紋、饕餮紋、夔紋、雷紋、圓圈紋。個别陶器上有刻劃符号。主要器類有鬲、簋、豆、盆、刻槽盆、罐、缽、勺、器蓋、大口尊、大口缸、甕、器座、壺、罍、杯、斝、爵以及坩埚、魚、鳥等陶塑制品。此外還有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等。早期的器類及形制與二裡頭時期相當,晚期則與鄭州二裡崗期共性較多,但盤龍城所出青銅器在數量和類型上都比鄭洛地區同期為多 。

漆器

盤龍城遺址M17、M19發現多件漆器随葬在墓主頭側,保存較差。M17的墓室北部随葬有成排漆器,這是二裡岡文化時期不多見的現象   。

黃金制品

盤龍城遺址M17出土了一件鑲嵌綠松石片和金片的勾狀夔龍紋飾件,其主體部分為夔龍紋裝飾,夔龍紋的角、目、牙均以片狀黃金制成,各黃金部件長約5厘米、寬約2厘米。飾片與綠松石結合,無論造型還是色澤都較為精美  。

青銅器

盤龍城遺址M17的随葬品中,除了觚、爵、斝等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器以外,還有多件重要遺物,不少為盤龍城甚至是二裡岡文化時期未見。青銅器中一件橢圓形的觚形器,形制獨特;一件大型獸面紋銅片的器形、紋飾構圖手法,為二裡岡文化時期首見。M19的随葬品有青銅尊、斝、鬲等,其中青銅鬲裝飾頗為精美。該墓葬還出土了玉柄形器、刀、戈等文物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帶鋬觚形器,兼有爵口、斝鋬、觚身的特征。獸面紋大型牌形青銅飾件的獸面紋紋飾單元為多條陽線構成。綠松石鑲金片飾件以綠松石作為獸面紋的主體,金片飾作目、牙、眉等關鍵部件  。

玉器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家一級文物  。

墓地

盤龍城遺址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樓子灣、楊家灣、楊家咀、南城外、銅家咀等地。共發掘30多座,大緻可分3類。甲種墓,已發掘4座,墓室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棺、椁。椁闆外壁雕刻精細的饕餮花紋,内側塗朱漆。椁外有殉人。墓底設“腰坑”,随葬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玉器和陶器。這類墓主的身份應為顯貴階層。乙種墓,已發掘 8座,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1米,寬1.2米左右,有棺、椁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青銅禮器和武器、工具、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未見殉人。這類墓葬應屬下層貴族。丙種墓,為平民墓,形制與乙種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積在 1平方米左右。僅有單薄木棺,無腰坑,随葬品以陶器為主   。

研究價值

盤龍城遺址是一處遠離都城的大規模鑄銅遺址,不僅是商王朝南下的軍事據點,而且是有獨立青銅器鑄造的地方中心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統治者經略南方的一座重鎮,盤龍城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具有學術意義。它揭開了商代南方長江流域考古的篇章,對加強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認識和全面複原商代史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07年,盤龍城遺址商代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根長約66厘米的象牙骨,為長江流域遠古時期是否曾有大象出沒提供了研究實物 。

保護措施

1956年,盤龍城遺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74—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盤龍城遺址設置考古工作站,并建立群衆性保護組織,負責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  。

1988年1月13日,盤龍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盤龍城遺址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

2006年,盤龍城遺址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保護項目 ;同年,湖北省文物局成立盤龍城遺址保護展示工作領導小組   。

開發利用

2013年8月,盤龍城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工程啟動;同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準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保護範圍3.95平方千米,重點保護區1.39平方千米  同年,黃陂區人民政府成立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指揮部 。

2016年9月,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   。

2017年12月,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挂牌   。

2018年,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建成 。

2018年年8月,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通過官方微信發布了官方吉祥物尨尨,吉祥物的形象靈感來源于館内重要的安防力量——中華田園犬  ;同年12月28日,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  。

2021年10月12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 

曆史文化

盤龍城由來

盤龍城遺址是商王南土行都,是供商王巡守南方、處理南土事務的駐跸之所。商朝(前12世紀)第23代王武丁四處征伐,親率大将望乘在盤龍城遺址一帶大戰,打下一個中興王朝。武丁之後,商朝盛世一去不返,盤龍城裡的人再也抵擋不住南方各邦的擾襲。他們不得不踏上返鄉之路,一路棄城,一路荒涼。這座存在200餘年的商王之城,自此沒入曆史的塵埃 。

早期楚文化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陶鬲與商文化系統同類器有較大區别,可見尚處于萌芽狀态的早期楚文化因素,是江漢土著居民在中原夏商文化的影響下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因素 。

聚落文化

盤龍城遺址聚落的發展經曆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相當于二裡頭文化晚期至二裡岡文化早期,在南部區域王家嘴一帶形成聚落,是盤龍城作為城市的初始時期;第二階段,相當于二裡岡文化晚期,是盤龍城的興盛階段,以城垣區為中心,周邊有李家嘴M1、M2 等高等級墓葬;第三個階段相當于中商文化時期,盤龍城核心區位移至楊家灣南坡一帶,是盤龍城晚期階段,直至聚落的廢棄  。

相關記載

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黃陂《張氏家譜》記載:“宋元鼎革之際,吾祖德一攜弟國四,由江右饒州餘幹遷徙楚黃陂,落住陂南盤龍城。”(《中華族譜集成》)在張氏家譜上,還附有一張地形圖,詳細地描繪有盤龍城的四個城門,以及東邊的盤龍湖和西北的護城山 。

盤龍城遺址内發現的3處大型宮殿基址,前朝後寝,與《考工記》等古代文獻叙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階”等形制是相符的。四阿即四披頂,重屋即重檐,茅茨即茅草蓋頂。城外散見居民區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顯示出完備的城邑形态和功能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盤龍城遺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處在盤龍湖半島、長江北岸,東南西三面環水,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僅西面有陸路相通,距武漢市中心5千米。

交通

途經盤龍城遺址的公交線路有武漢公交296路、武漢公交299路,到盤龍大道肖陳彎站點下;武漢公交289、武漢公交290路、武漢公交295路,到盤龍大道羅納河谷下,前行100多米即到盤龍城遺址。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2年5月11日,參加2021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2022年6月,入選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