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産業

新興産業

經濟領域術語
新興産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态性特征的産業。與傳統産業相比,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點,也是促使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内生增長軌道的根本途徑。 新興産業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誕生并應用而出現的新的經濟部門或行業。通常新興産業的标準、業務流程還有待開發,先驅企業往往獲得先發優勢。
  • 中文名:新興産業
  • 英文名:emerging industry
  • 類型:新産業

定義

新興産業的出現,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上世紀40、5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别是電子、信息技術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标志着人類社會進入了技術革命的新階段。

分類

新技術産業化形成的産業。新技術一開始,屬于一種知識形态,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産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産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隻是一項技術,那麼成為生物工程産業,讓這些成果服務于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産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産業。同樣,IT産業,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形成新産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産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就是新興産業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産業,生産複合材料以及抗酸、抗堿、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物流産業。這些産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産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産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産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我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

産業特點

第一,沒有顯性需求。在産業處于朦胧當中,或者是在超前的五年時間當中,沒有可精确描述的。

第二,沒有定型的設備、技術、産品以及服務。以太陽能行業為例,90年代初,生産核心部件,以及服務、技術、産品、市場、模式一概都是空白,後來才逐漸地提升。

第三,沒有參照。汽車、冰箱、彩電、計算機等等這些産業,都有國外的大規模的引進。太陽能這個産業,國外是沒有的,國内也沒有參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靠的完全是系統創新。

第四,沒有政策。國家隻要有産業,就有産業政策,包括貸款、科技投入、扶持等各方面都有産業政策,而新興産業則要忍耐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寂寞。

第五,沒有成熟的上遊産業鍊。上遊産業鍊甚至比下遊産業鍊的技術、水平、保障、體系更強,比如飛機發動機,最起碼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太陽能沒有。

作用

發展新興産業能增加有效供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我們在啟動内需的過程中,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特别是世界經濟衰退趨勢比較明顯的情況下,增加有效供給是進一步啟動内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給呢?就是要啟動新興産業。如果不能有效地發展新産業,不能增加有效的供給,内需是無法啟動的。我們國家市場飽和是低層次的市場飽和,而人們對高層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斷增長的。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休閑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較大的需要。近幾年的假日經濟,就說明了人們對這方面需求的旺盛。

發展意義

一、發展新産業有利于滿足社會的需求。我們國家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那隻是在較低需求層次進入了。而高層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比如說價廉物美的汽車就是短缺的,普通汽車賣那麼高的價,這樣一來就過剩,就是一個買方市場。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是短缺的,城市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農村裡的),仍然沒有達到國家所規定的人均住房标準。人們對于高層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享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希望得到高層次的醫療保障的需求更沒有得到及時滿足。那麼怎麼辦,隻有通過發展新興産業來解決。

二、能增加有效供給。

三、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經濟組織的行為變成了政府行為或半政府行為,把很多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産業看成隻有社會效益,把很多産業當成是社會公益事業來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把産業看成一種社會公益事業的話,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産的體制,不能良性地再生産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給,這是經濟中最基本的規律。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對于能夠進行産業化運作的所謂的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進行産業化運作。把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解決,不要有太多的市場準入障礙、太多的政策約束,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對内開放、對民間資本開放,把能夠産業化運作的行業推向市場,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增加國家财富的新來源,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新動力,提高綜合國力。

發展前景

2013年第一季度,國家繼續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支持力度,中央預算支出中也加大了對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資金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市場空間和應用範圍日益拓展。

雖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整體向好,但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不容回避。從外部發展環境看,貿易保護主義具有強化的傾向,我國新興産業發展遭到遏制;從産業發展模式看,在以拉動投資、創造GDP為目的政府主導發展模式下部分新興産業出現産能過剩;從市場開拓看,受成本、配套基礎設施等因素影響,新興産業的國内市場培育相對滞後,成為掣肘産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戰略制定

戰略分析

新興産業的戰略制定必須與行業發展這個時期内的不确定性及風險相适應。競争較量的規則大部分還沒有明确,行業結構動蕩不定而且還可能發生變化,競争者也較難判别。然而,所有這些因素還有另一方面的性質——一個行業發展的新興階段可能是戰略自由度最大的時期,并且在确定行業業績方面也是通過良好的戰略選擇所産生的杠杆作用達到最高的時期。

正在成形的産業結構。在新興行業中壓倒一切的戰略問題是廠商使行業結構成形的能力。廠商通過其戰略選擇能夠盡力在像産品政策、銷售方法,以及訂價戰略等領域内确定競争規則。從長期來看,在行業根本的經濟實力及财力的約束下,廠商應該以形成其最強有力的地位的方式來尋求劃定行業内的競争規則。

産業發展的外在性。在某個新興行業内,一個主要的戰略問題是廠商在行業宣傳和追求其本身的狹隘私利兩者之間達到平衡。由于在新興階段中的行業形象、信譽以及買主的混亂狀态等潛在問題,廠商自身的成功部分依賴于行業内的其他廠商。行業壓倒一切的問題是引入替代品并且吸引首期買主,在這個階段内幫助促進标準化、整頓不合規格的産品質量及無信用的生産商往往是符合廠商利益的,還可以形成針對供應商、客戶、政府以及金融界的統一戰線。

時機選擇

合适的進入時機的選擇對在新興行業内進行的競争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戰略選擇。早期進入(先驅者)包含有高度風險,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包含有較低的進入障礙并能提供一大筆收益。在下列一般情況存在時,早期進入是合适的:

a、廠商的形象及聲譽對買主來說是重要的,該廠商能夠通過作為一名先驅者而把一種已提高了聲譽加以發展。

b、早期進入能夠在一個營業單位内發動學習過程,在該營業單位内的學習曲線是重要的,經驗是難以模仿的,連續幾代的技術決不會使這種學習過程無效。

c、客戶忠實度很大,因此首先對客戶出售的廠商可以自然地得到好處。

d、通過對原材料供應、銷售分配渠道等早期承諾能夠獲得絕對的成本優勢。

而在下述情況下,早期進入特别有風險:

a、早期競争及市場細分化是在不同的、但對行業發展後期是重要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廠商會建立起錯誤的技能,還可能面臨高的更改成本。

b、開辟市場的費用很大,包括諸如客戶培訓、規章制度的批準,以及技術開拓之類的費用,但是開辟市場的好處卻不能為廠商所獨占。

c、與那些小型的、新開辦的廠商進行早期競争是耗資巨大的,但在後期代替這些廠商的是更加難以對付的競争。

d、技術變革使早期投資過時,并且使那些後期進入的、具備最新産品及工藝的廠商擁有某種優勢。

戰術行動。限制某一新興行業的發展的問題卻給可能改善廠商的戰略地位提供某些戰術行動:對原材料供應的早期承諾在短缺時期産生有利的優先權。

競争對手

在某一新興行業内對付競争對手可能是一個難題,特别對那些作為先驅者的廠商和已享受到主要市場占有率的廠商來說尤其如此。新形成的進入者以及脫離母公司的廠商的激增會引起先驅者的不滿,從而廠商必須會面臨先前提到的外部因素,這些因素使其為了行業的發展而部分地依賴于競争對手。

新興行業的一個共同的問題是先驅者花費過多的财力來保衛其高的市場占有率,并且會對那些從長期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能形成市場勢力的競争對手作出反應。這可能部分是出于感情的反應。雖然有時在新興階段内對競争對手作出嚴厲的反應是合适的,但是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廠商的努力最好還是放在建立其自身實力以及發展行業方面。或許通過發放許可證或其它手段來鼓勵某些競争者的進入可能是合适的。給定新興階段的一些特征,廠商往往可通過其它廠商拼命地出售行業産品并援助技術發展而受益。廠商還可以同以産量着稱的競争者打交道,随着行業的成熟還可以放棄保持自身大的市場占有率的做法,而通過主要的已立足的廠商去邀請競争對手進入行業。合适的戰略是難以概括的,但是隻有在極其難得的情況下,随着行業迅速地增長要防衛一種接近于壟斷狀态的市場占有率是可行的,也是有利可圖的。

挑戰方法

為拯救某太陽能電池公司,當地政府決定将企業一筆幾億元到期信托貸款償還納入财政預算。此事一經披露,立刻引起了衆議,為什麼地方政府要動用财政預算去拯救一家民營企業?該企業又是如何陷入破産困境的?

實際上,從高點算起,該公司的股票股價下跌幅度已經超過90%。另外該公司債券的持續下跌也引發了中國債券市場對于信用市場的擔心,有望打破中國債券市場多年以來形成的從未發生違約的紀錄。

該企業是中國經濟在從傳統産業向新興産業轉型的一個代表企業,該企業今天的困境是中國發展新興産業所必須反思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投資者,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經驗教訓,今後該如何投資中國的新興産業呢?

首先要高度重視行業的發展壁壘,太陽能光伏産業從上遊的多晶矽原料、中遊的矽片切割和電池片生産、下遊的組件生産,其技術難度越來越低,難度最高是上遊多晶矽原料的生産,早期多晶矽的生産技術被全球七大公司壟斷,中國需要花費高價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多晶矽原料。從百噸、千噸到萬噸,中國企業逐步掌握了生産多晶矽的改良西門子法。沒有了技術壁壘的阻礙,整個行業很快遍地開花,産能迅速擴張。完善的專利和知識産權保護體系是新興産業發展的先決條件,這樣才能鼓勵和保護創新者,使得擁有技術專利的優勢企業能夠做大做強。遺憾的是中國對專利技術和知識産權的保護還不夠重視,一些優勢企業的技術專利很快被競争對手所模仿,原先的高科技新興行業成了簡單制造業。

其次要關注行業需求的變化,由于太陽能光伏的發電成本高于傳統電力,因此下遊光伏電池的使用推廣依賴于政府的補貼,2005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以高于市場電價的補貼價格收購居民所安裝光伏電池所發出的電量,此後歐洲各國政府紛紛效仿,由此導緻了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的急劇增長,德國更是一度占了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的一半。德國逐漸下調了補貼價格,而其他歐洲國家受到債務危機的影響,開始控制國家補貼的光伏電池安裝總量,導緻全球光伏市場的增速放緩。很多新興産業在發展初期,都離不開政府的補貼,因此要時刻警惕一旦政府的補貼減少,市場的需求是否下降。

第三要關注企業的核心競争力。雖然太陽能行業高度競争,但是一些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依靠其低成本的優勢,依舊保持着較好的現金流。一旦行業出現複蘇,這些公司将有望率先獲益。特别在太陽能産業上遊的多晶矽制造環節,在技術上的差距導緻不同公司的命運将會是生與死的差别,高成本的公司很難熬過長時間的行業低谷。

第四要遠離過度擴張的簡單制造業和公司,造成該企業面臨破産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過度擴張,該企業成立僅3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家産能突破1GW的太陽能矽片廠家,此後産能更是以每年1GW的速度增長。該企業僅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一個縮影,為了實現産業轉型,各地政府都把太陽能光伏産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産業加以大力扶持,紛紛提供各種優惠的電價、土地廠房以及财政貼息貸款等政策。全國太陽能光伏産業園區有100多個,300多個城市規劃發展光伏産業。自2006年開始,國内光伏電池産能從不足1GW發展到2011年的30GW,多晶矽産量從不足1000噸發展到8萬噸,産能達到15萬噸。在各級政府的協助下,一個朝陽産業6年間就變成了産能嚴重過剩、企業大面積虧損的行業。

第五要關注企業的資産負債表,一旦行業陷入低谷,資産負債表脆弱的公司将面臨危機。太陽能光伏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尤其是在上遊多晶矽領域,為了向上遊進軍,該企業投資120億元新建了1.5萬噸的多晶矽項目。在産能迅速擴張的同時,該企業的負債急劇擴大,截至2011年底,總負債已超過300億元人民币,負債率達到87.7%。由于整個太陽能市場供求形勢發生惡化,那些高投入形成的資産很快成了産能利用率過低資産,高額的負債成了該企業陷入破産困境的根源。最為可怕的是,太陽能産業還在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幾年前形成的産能很難在下一輪行業周期反轉以後形成有效産能。對待那些通過高投入和高負債進行擴張的新興行業公司,其實本質上是簡單制造業,投資人要保持一份警惕。

總之,我們不應被“新興産業”這四個字的光環所迷惑,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相比,同樣存在着巨大的風險。我們在新興産業中,要尋找真正擁有技術壁壘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尋找輕資産投入、能夠創造良好現金流、商業模式優秀的企業,關心整個行業的擴張速度和下遊需求的變化,如此才能回避風險,真正從新興産業企業的成長中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時事觀點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發布,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央人民政府下發文件,為抓住機遇,明确方向,突出重點,加快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特制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物聯網已成為當前世界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發展物聯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兩化融合也是發展方向,《規劃》公布不久,工信部批複廣東順德創建“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順德提出在智能産品方面将打造一批“無人工廠”。

制造業的無人化或許将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一條路徑。李廣幹認為,智能化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的必然途徑,其技術核心無疑就是物聯網,但要權衡好投入與産出,量力而行。邬賀铨則指出,以前提“兩化融合”還比較泛泛,而物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可以大大促進信息化的應用。物聯網大量的應用是在行業中,包括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等。國家發展物聯網的目的,不僅是産生應用效益,更要帶動産業發展。有了物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通過信息化提高核心競争力,這些智能化的應用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