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

盂蘭盆

佛教用品
“盂蘭”是梵語,譯作“倒懸”(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法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會之起源是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印度佛陀時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尊者,修法得到六通之後,用天眼觀看到自已的母親堕在餓鬼道中受極大苦,心生悲痛,就以神通力用自己的缽盛食物給母親吃,但是所有的食物剛到母親口邊就化成炭火。佛陀告訴尊者,十方的衆生,都應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也就是衆僧解夏自恣的日子,用盆子裝百味美食,為自己七世父母及現世在厄難中的父母,供養十方僧衆,以這種殊勝的功德,來救度亡故的父母及六親眷屬,為在世的父母及六親眷祈福消災。
    中文名:盂蘭盆 外文名: 别名: 出處:《盂蘭盆經》 譯作:“倒懸” 作用: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

解釋

[梵uIIambana]意譯為救倒懸。舊傳目連從佛言,于農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養三寶,以解救其亡母于餓鬼道中所受倒懸之苦。見《盂蘭盆經》。

南朝梁以降,成為民間超度先人的節日。是日延僧尼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後亦演為僅具祭祀儀式而不延僧尼者。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盂蘭盆正言烏藍婆挐,此譯雲倒懸。案西國法,至於衆僧自恣之日,盛設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舊雲盂蘭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

指農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舊唐書·王缙傳》:“代宗七月望日於内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亦省稱“盂蘭”。唐楊炯《盂蘭盆賦》:“陳法供,飾盂蘭,壯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

舊俗用作占測氣候的竹器。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視盆倒所向,以占氣候;謂向北則冬寒,向南則冬溫,向東西則寒溫得中,謂之盂蘭盆,蓋俚俗老媪輩之言也。又每雲:‘盂蘭盆倒則寒來矣。’”

盂蘭盆節的由來

佛典《盂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神通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用神通眼觀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用自己的神力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請求佛陀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陀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衆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衆僧,依靠僧衆的力量,救出你的母親。”目連依尊師的指點,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陀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适)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衆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贊揚和重視,并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并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并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口,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紮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

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誠。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并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并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口,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紮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中元節的真正來由可能在中國陰曆曆法。道家道術對陰陽五行的理解最為深刻,運用也極為廣泛。道術把古代陰曆的一、七、十月的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認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為什麼有這樣的見解呢?其一、按陰曆一年十二月劃分,七月正在一年之中,稱作“中”恰如其分;其二、按日月會辰,七月為“申”月,屬于陽氣盛極,陰氣暗生之月,陰氣即殺氣、鬼氣;其三、按二十八宿運行規律,七月裡強調死亡、災難、拯救、慈悲之義……所以個人認為,正是這些死亡、災難、拯救、慈悲之義演變出中元節、孟蘭盆會、水陸大會、祭鬼拜祖等一個個節目。

盂蘭盆會之起源是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印度佛陀時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尊者,修法得到六通之後,用天眼觀看到自已的母親堕在餓鬼道中受極大苦,心生悲痛,就以神通力用自己的缽盛食物給母親吃,但是所有的食物剛到母親口邊就化成炭火。目連見後,悲痛欲絕,大哭不已。救母不成,于是目連來到佛所,将自己所見告訴佛陀,以求救度母親的方法。

佛陀告訴尊者,你的母親因為生前罪要深結,所以才會感招這種苦報。這種苦報不是你一個證到阿羅漢的人可以解救的。現在隻有仰仗供養十方僧衆的功德,才能使你的母親獲得解脫。

佛陀告訴尊者,十方的衆生,都應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也就是衆僧解夏自恣的日子,用盆子裝百味美食,為自己七世父母及現世在厄難中的父母,供養十方僧衆,以這種殊勝的功德,來救度亡故的父母及六親眷屬,為在世的父母及六親眷祈福消災。因為這一天,“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正是因為用盂蘭盆供養自恣僧的功德,過去世父母,六親眷屬的三塗之苦,應時就得到解脫,衣食自然,現在世的父母,能得到福樂百年的果報。如果七世父母生到天上,會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目連尊者就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示去供養,果然自己母親因為這個功德而脫離餓鬼道,超生天道。目連高興不已。感念佛陀的恩德和盂蘭盆供養的功德。請求佛陀為衆生做開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吐甘咽苦。無始以來父母養育之恩,情深似海。蓮池大師說:“父母重過于山丘。五鼎三性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說如果讓父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的痛苦,作為子女的孝道才能圓滿地成就。

上一篇:菩提心

下一篇:準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