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

白豆蔻

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幹燥成熟果實
白豆蔻(拉丁學名:cardamom)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幹燥成熟果實。主産于越南、泰國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味辛、性溫,歸肺、 脾、胃經,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臨床用名白豆蔻。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幹燥成熟果實 中文學名:白豆蔻 中文别名:豆蔻、白蔻仁、白蔻、蔻米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姜目 Zingiberales 科:姜科 Zingiberaceae 亞科:姜亞科 族:姜族 屬:豆蔻屬 Amomum 亞屬:草果亞屬 種:白豆蔻A. cardamomum 分布: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裡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拉丁學名: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分布區域:雲南,廣東,廣西 性情:溫,辛,歸脾,胃經 禁忌:陰虛血燥者禁服

基本簡介

概述

本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cardamomumL.的果實(用時去果殼)。秋季采收。曬幹。

分布地區

栽培于熱帶地區。分布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裡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雲南亦有栽培。

生長環境

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植物形态

白豆蔻: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厘米,寬7.5厘米,罕達10厘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穗狀花序生于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厘米;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厘米;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鈍,長約1厘米,唇瓣倒卵形,長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采集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幹。 

顯微鑒别

種子橫切面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并有細小草酸鈣方晶。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征性

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幹縮,葉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時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41℃,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搓洗淨果肉,将種子攤于室内阻于,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條播,行距12cm。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于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12cm×5cm。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

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将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後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于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1m。每1hm2種植4995-6660叢。

田間管理

定植後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開花結果年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内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後,要剪除枯、病、殘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滞;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并飲三、兩盞。(《随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洩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麸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诃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铫内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将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⑦治嘔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産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遍的為1,8-桉葉素(1,8-cineole)達66.81%,相對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龍腦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inalool)1.39%,此外還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榄香烯(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nerolidol),甜沒藥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縷酮(carvone)等。葉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油素(59.91%),其次為α-松油醇(10.69%),此外還有檸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對-聚傘花素(p-cymene)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該品100%殼煎劑用平闆挖溝法,對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該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該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于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内積氣,并抑制腸内異常發酵。

4.抑制作用: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于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鍊黴素的作用。

臨床應用

1.太倉丸(《證治準繩》)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及反胃嘔吐:白豆蔻、砂仁各60g,丁香30g,陳倉米(土炒)1升。為細末,姜,汁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生姜煎湯送下。方中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為君藥。 

2.豆蔻湯(《奇效良方》)治虛勞,不思飲食,中滿痞塞,大腸或秘或洩:白豆蔻(去皮)、白術(刹炒)、陳皮(去白)、人參各30g,幹姜(炮)、甘草(炙)、丁香各15g,槟榔(剉)2枚,厚樸(去粗皮,姜汁制)60g,每服9g,水一盞,生姜3片,棗2枚,去渣,不拘時溫服。方中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為君藥。

3.加減仁香湯(時逸人方)治脘悶腹脹,飲食停滞:白蔻仁、砂仁、木香各6g,枳殼9g,陳皮、厚樸各6g,澤瀉15g,赤茯苓12g。水煎,每服一劑,日服2次。方中白豆蔻化濕行氣,為君藥。

食用價值

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實。産于越南、泰國、老撾等地,我國産于雲南、廣東、廣西。秋季采收,曬幹生用,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有與砂仁相似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功用。常與砂仁同用。 

上一篇:枸骨葉

下一篇:心理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