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塗縣

當塗縣

安徽省馬鞍山市轄縣
當塗縣位于長江下遊南岸,介于南京、馬鞍山和蕪湖之間,是安徽的東大門、南京的衛星城,也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全縣總面積100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4.7萬人,轄10鎮1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當塗是安徽免征農業稅第一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安徽首座國家衛生縣城、安徽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安徽省首屆投資環境十佳縣、浙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連續多次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當塗民歌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當塗縣常住人口為446991人。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63.5億元,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34.37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235.16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193.97億元
    中文名:當塗縣 外文名:Dangtu County 别名:丹陽、太平府 行政區劃代碼:340521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安徽省馬鞍山市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部,長江下遊南岸 面積: 下轄地區:10個鎮、1個鄉,另設有4個功能區 政府駐地:姑孰鎮太白中路6号 電話區号:0555 郵政區碼:243100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澄心寺、采石矶、李白墓園、定陵 機場: 火車站:當塗東站、當塗站 車牌代碼:皖E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463.5億元(2020年) 人口:446991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面積:1002km²

曆史沿革

建縣前隸屬關系

西周時當塗屬吳國。春秋戰國先後為越、楚屬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推行郡縣制,置丹陽縣(治今當塗丹陽鎮),屬會稽郡。秦末或楚漢之際改屬鄣郡。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以淮南50縣置荊國,丹陽縣屬之。十年(前197年),易荊國為吳國。景帝三年(前154年)改吳國為江都國,丹陽縣先後屬吳國、江都國。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析江都國置丹陽、秣棱、湖熟等侯國,丹陽縣屬丹陽國。元封二年(前109年),國除,隸丹陽郡。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部,丹陽郡隸揚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14年),并丹陽、秣棱二郡置宣亭郡,更始元年(23年)複為舊制。

東漢建武六年(30年),丹陽郡移治宛陵(今宣州),丹陽縣屬之,仍隸揚州。建安三年(198年),孫策封吳侯,丹陽郡為吳領地。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陽縣為二,置于湖縣(今當塗城東南38裡處)。

東晉鹹和四年(329),江淮間戰亂,民多南渡。于江南僑立當塗縣及淮南郡,以置流民。當塗縣置名源于古塗山氏國,《尚書·益稷篇》有禹取塗山氏女的記載。後國除為縣。縣名取地處臨淮塗山之意。義熙九年(413年),割丹陽郡于湖縣屬淮南郡,分于湖縣南為當塗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縣幅員)。至是,僑置淮南郡,當塗縣始有實南朝宋、齊、梁、陳間,丹陽縣屬丹陽郡,于湖縣屬淮南郡。

建縣後沿革

隋唐5代

隋開皇九年(589年),省丹陽郡置蔣州;廢淮南郡,并襄垣、于湖、繁昌及西安4縣更置當塗,徙縣治姑孰,屬蔣州,自是姑孰之當塗縣始定;又并僑置當塗、浚遒等縣置宣城縣,屬宣州。十一年(591年),廢丹陽縣,以其地及溧陽縣一部置溧水縣,隸蔣州,大業三年(607年),複改蔣州為丹陽郡,轄當塗、江甯、溧水3縣。

唐武德元年(618),當塗縣改屬宣州。三年(620年),複丹陽縣,屬揚州。貞觀元年(627),設江南道,宣州屬之;後又廢丹陽縣,以其地入當淤,為屬鎮。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設東、西兩道,宣州屬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年),割宣州之當塗縣屬升州。上元二年(761年),複歸宣州。大順元年(890年),合宣、歙2州為甯國軍,當塗改屬升州。天佑四年(907年),割當塗縣南境5鄉、宣城西境2鄉立蕪湖縣,隸宣州。

五代吳武義二年(920年),改升州為江甯府,領10縣,當塗縣屬之。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當塗縣為建平軍,保大末年又改作雄遠軍。

宋元明清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升平南軍為太平州,立當塗為附郭,隸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蕪湖、繁昌2縣屬太平州。至道間(995年~997年),改屬江南路。天聖八年(1030年),分江南路為東、西2路,屬江南東路。南宋時州縣如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江浙行中書省,縣如故。元貞元年(1295年),太平路隸江東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為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以太平府直隸京師。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府縣隸屬如故。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設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屬之。十八年,分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甯,太平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甯,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慶,府縣均未變。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太平府,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設蕪湖道,當塗縣屬之。民國17年8月道廢,複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0月,劃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6年12月,日軍侵占當塗,縣政癱瘓。翌年10月,于縣境大官圩恢複縣政,屑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8月,縣政府寄駐宣城縣沈村,改屑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1年8月,新四軍在橫山地區組建當塗、江甯、溧水三縣行政委員會,翌年冬改為橫山縣。民國34年9月,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11月,新四軍北撤,橫山縣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當塗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縣、市同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專署駐當塗市。1950年5月,撤當塗市入當塗縣,為第一區。不久,蕪當專區撤銷,當塗縣改屬宣城專區。1952年2月,劃屬蕪湖專區。1971年3月,蕪湖專區更名蕪湖地區,縣隸屬關系不變。1980年1月,蕪湖地區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蕪湖遷宣城,當塗縣屬之。1983年7月,大橋公社全部劃歸蕪湖市,當塗改為馬鞍山市屬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當塗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安徽段東岸,介于東經118°21′38″~118°52′44″與北緯31°17′26″~31°36′05″之間。東臨江蘇省溧水區、高淳區,西瀕長江與和縣隔江對望,南接蕪湖市、蕪湖縣、宣城宣州區,北連馬鞍山市及江蘇省江甯區。縣城距馬鞍山市區15公裡、蕪湖市區30公裡,距南京市區75公裡,距省會合肥約170公裡,距上海270公裡,距首都北京約1240公裡。

氣候

當塗縣在氣候上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鮮明、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春、秋季短,冬、夏季長,且冬夏溫差較顯著。當塗地處中緯度,日照季節性變化顯著,一年中夏季長約14小時,冬季約10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8.4千卡每平方厘米,高于皖南山區,低于淮北。年平均氣溫15.7℃,年平均最高氣溫16.7℃,最低15.1℃。平均無霜期23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7.6毫米,年際變化極大,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652.4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是470.9毫米,相差約3.5倍。年内降水季節依夏、春、秋、冬一次遞減,呈現雨熱同步的規律。

地質構造

當塗縣位于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之南端,有一系列東西、北東、北北東向褶皺和斷裂。其中以新華夏系北北東向構造最為顯著。東西向構造在縣境自北向南有3條斷裂帶,分别是采石—寶塔山、西橫山—溧水、姑山—四褐山。北東向構造位于縣境東部,由黃馬青組及象山群地層組成。因受東西向構造限制和新華夏系構造的叠加,該構造已殘缺不全。主要形迹有4條,自西向東為甯蕪向斜、鳳凰山—姑山背斜、橫溪—小丹陽向斜、桑園溝—博望背斜。北北東向構造表現為方山—小丹陽隐伏大斷裂、石臼湖—南陵盆地,位于縣境内東南部,長10千米。

地形地貌

平原

當塗縣地處長江下遊的河、湖交彙地區,境内以平原為主,主要有沖積平原、沖積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等,海拔在10—20米以下,地勢坦蕩,由粘質砂土、砂質粘土等組成。

台地

分布于當塗縣北部丘陵、低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受輕度擡升影響,原系河流或湖泊階地,再被擡升,并經流水切割,形成地勢高亢和起伏不平的台地。大體可分下面兩種。

低山丘陵

當塗縣低丘分布于高丘的外緣,形成明顯的二級地貌面,海拔100—150米,比高小于100米,丘脊線零亂,随溝谷走向而變,切割破碎。低丘多為長條狀、渾圓狀,丘體都不大,坡度15°左右,組成物為安山岩、粗安岩、凝灰質粉砂岩、玄武岩、輝綠岩等。低丘中部為火山噴發形成的方山,山頂分布火山口,山坡上陡下緩。溝谷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白纻山、靈墟山、馬山、寶塔山、龍山等山屬此類。

當塗縣殘丘分布于龍山橋、圍屏、新市一帶,海拔小于50—100米,比高小于50米,丘體很小,呈斷續島狀和渾圓狀散落在平原之上,頂平坡緩,組成物以泥質粉砂岩、凝灰質,粉砂岩為主。淩雲山、九井山、黃山、尼山、釜山等山屬此類。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當塗縣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1087.6毫米,水量較為豐沛。年徑流總量為59000萬立方米(不包括長江過境水量),耕地畝均水量898立方米,人均水量985立方米。縣内沿江河湖、平原圩區地下水豐富,丘陵、低山山麓也有大量地下水。地下水一般埋深1米,大公圩埋深最淺,僅0.8—1.0米。一般富水性變化10—100噸/日之間,最大達1000—5000噸/日之間,最少小于10噸/日,多為碳酸型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水質良好,可供飲用。

植物資源

林木資源:主要樹種有:松、柏、杉、檫、榆、柘、楊、柳、樟、桐、槐、檀、槠、栎、烏桕、楓、石楠、株、桧、皂莢、黃楝、桑、冬青、廣玉蘭等。

竹類資源:有毛竹、慈竹、紫竹、斑竹、天竹、苦竹等。

草類資源:有莪蒿、翠雲草、艾、土牛膝、旱蓮草、荭草、蓖麻、紫花地丁、菖蒲、牛筋草、鳳尾草、狗尾草、羊蹄草、酸漿草、蒺藜、茅草、莎草、蓼、蒲等。

中草藥資源:有植物類中草藥125科、435種,主要品種有明黨參、桔梗、蒼術、半夏、海金沙、紫蘇等;水網區主要品種有決明子、地膚子、蛇床子等;沿江平原區主要品種有半枝蓮、馬鞭草、車前草、杜仲等。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狼、狐、獾、獐、黃鼬、兔、水獺、穿山甲等。

禽類:全縣有17目、49科、182種,主要有雁、燕子、黃鹂、凫、秧雞、竹雞、斑鸠、壽帶、鸬鹚、鸲鹆、鹌鹑、布谷、百舌、畫眉、鷹、鴉、鷗、啄木鳥、鹈鹕、鴛鴦、貓頭鷹、翠鳥、喜鵲、鹭、野鴨等。舊志載有鹳,現絕迹。

魚類:全縣有60餘種,主要有鯉魚、鲥魚、鳙魚、鲫魚、鳊魚、鲇魚、白魚、刀魚、烏魚、鳜魚、鲟、鳇魚、銀魚、邵陽魚、肉好魚、鳗魚、刨花魚、箬葉魚、棉花條魚、河豚、斑子魚、青魚。

其它類:節肢類有蝦、蟹。兩栖類有蛙、蟾蜍。爬行類有龜、鼈、蛇、蜥蜴、壁虎。軟體動物有螺、蚌、蚬、蝸牛、蜒蚰。環節動物有蚯蚓、水蛭。

礦産資源

鐵礦

姑山鐵礦:位于縣城南13千米,查灣鄉境内。為大型鐵礦床,礦體呈穹隆狀,長880—1100米,厚10—140米,平均厚60.6米。儲量1.28億噸,以赤鐵礦為主,伴生磷、釩、硫等。富礦品位50%,貧礦品位34%。

和睦山鐵礦:位于縣城南12千米,查灣鄉與龍山橋鎮交界處。為中型鐵礦床,礦體似層狀,長1000米以上,斜深540米,最大厚度100米。儲量3025萬噸,以赤鐵礦、磁鐵礦為主,含釩。富礦品位57%,貧礦品位38%。

鐘山鐵礦:位于縣城南12千米,查灣鄉與龍山橋鎮交界處。為中型鐵礦床,有2個礦體。前鐘山礦體,似層狀,長550米,寬400米,厚4—60米;後鐘山礦體呈小透鏡狀,長10—100米,厚1—10米。儲量1087萬噸,礦石以磁鐵礦、赤鐵礦為主。富礦品位57%,貧礦品位34%。

白象山鐵礦:位于縣城東南12千米,太白鄉境内。為中型鐵礦床,主礦體呈層狀,長1400米,埋深170—450米,厚10—84米。儲量1.46億噸,以磁鐵礦為主,伴生釩、硫、磷等礦。平均品位39.8%。

黃梅山鐵礦:位于縣城東北7.5千米處,銀塘鎮境内。為小型鐵礦床,呈脈狀、透鏡狀。主礦體長400米、寬260米、厚54米。總儲量1000多萬噸,以磁鐵礦為主。伴生硫、磷等礦床。平均品位33.08%。

另外,在龍山橋鎮、查灣鄉、銀塘鎮、丹陽鎮、圍屏鄉等還有一系列小型鐵礦床,如圍屏山鐵礦、大金山鐵礦、丙子山鐵礦、韋店鐵礦、常嶺鐵礦、太平山鐵礦、碾山鐵礦、馬山鐵礦、橫山鐵礦、鐘九鐵礦、龍山鐵礦、大尾山鐵礦、曹家港鐵礦等。

金礦

黃土山金礦:位于丹陽鎮北4千米。有1、2号2個礦體,其中1号礦體長32米,厚2.55米,埋深0—87.33米,儲量7967噸,含金量150公斤。品位:金5.82克/噸、銀86.17克/噸;2号礦體長84米、厚2.8米,埋深0—22.08米,儲量16579噸,含金量217公斤。品位:金25.61克/噸、銀146.01克/噸。

靈墟山金礦:在圍屏鄉境内。金礦儲量1718噸,有3條礦體,據推算含金量為40公斤。有兩條礦體品位為5.8克/噸,另一條為39克/噸。

非金屬礦産

硫礦:分布在龍泉鄉、銀塘鎮、丹陽鎮等地,總儲量300—400萬噸,平均品位:含硫12—27%。

磷礦:分布在青山鄉獅子山、萬山、石橋鄉項橋、查灣鄉後鐘山、平頂山,龍山橋鎮太平山。磷礦總儲量約6萬噸,以平頂山磷礦儲量最多,5.4萬噸。各地磷礦平均品位變化很大,其中平頂山磷礦品位為15.62%,獅子山磷礦品位為11.74%,有的含磷品位不高,無開采價值。

高嶺土礦:主要分布在城關鎮白蛇崗、坨塘,石橋鄉包山,青山鄉白土山,銀塘鎮甑山、超山,亭頭鄉福山,龍泉鄉向塘,圍屏鄉松山等地。其中白蛇崗已探明儲量304萬噸。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鋁21—36%,可作為耐火材料和農藥乳劑。

礦泉水:分布在太白鄉泉水灣一帶,有日産水量1000噸大型礦泉水點8個,日産500—1000噸中型礦泉水點7個,水量沒有探明的礦泉水點6個。礦泉水中含有鐵、錳、鋅、銅、钼、鉻、钴、釩、锂、锶等34種微量元素,還含有可溶性二氧化矽31.2—33毫克/升。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并對軟化動脈和心血管病有一定療效。該礦泉水于1988年12月,在北京經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評審組鑒定,水質符合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的标準,屬低礦化度含锶和偏矽酸的重碳酸鈣鎂型水。開采前景很大。

黃砂礦:主要分布在江心洲西側長江中,儲量約7000萬噸。

此外,新市鄉有玄武岩,城關鎮五裡牌有紫砂岩、紫頁岩,太白鄉姑山尾礦壩有葉臘石,年陡鄉地下有石膏,太白、圍屏、丹陽、藏漢等地有泥煤,丹陽鎮大毛嶺庵發現稀散金屬鍺礦,礦石量1827噸,鍺金屬量102.9公斤。

行政區劃

當塗縣位于長江下遊南岸,介于南京、馬鞍山和蕪湖之間,是安徽的東大門、南京的衛星城,也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全縣總面積100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4.7萬人,轄10鎮1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戶籍人口47.8萬人,較上年增加1570人,其中男性24.5萬人,女性23.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401人,死亡人口3500人。全縣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為7.3‰,人口自然增長率6.1‰。

根據(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紅黑統計公報庫(hongheiku.com)顯示:當塗縣常住人口為446991人,男性占比51.32%,女性占比48.68%,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4.08%,15-59歲占比64.56%,60歲以上占比21.36%,65歲以上占比16.8%。

全縣共有家庭戶160263戶,集體戶4481戶,家庭戶人口為421599人,集體戶人口為2539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3人,比2010年當塗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8人減少0.35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當塗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45.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6%。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32.6億元,增長3.4%;第二産業增加值230.6億元,增長10%;第三産業增加值182.1億元,增長7.5%。三次産業結構由2018年的7.7:60.4:31.9調整為7.3:51.8:40.9,按戶籍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産總值達到101269元(折合14680美元),比上年增加20644元。

2017年,當塗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341.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8.5億元,增長4%;第二産業增加值222.8億元,增長7.9%;第三産業增加值90.4億元,增長10%。三次産業結構由2016年的9.3:64.2:26.5調整為8.3:65.2:26.5。按戶籍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産總值達到71533元(折合10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195元。

2020年,當塗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63.5億元,第一産業增加值34.37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235.16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193.97億元。

固定資産投資

2017年,當塗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55.2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縣直管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84.7億元,增長9.0%;市示範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0.5億元,增長11.1%。

财稅收支

2017年,當塗縣完成财政總收入46.9億元,增長13.2%。其中,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28.4億元,下降6.5%。2017年,當塗縣一般預算支出為48.9億元,增長5.7%,其中農林水利事務、科學技術、醫療衛生、教育支出分别為2.27、1.25、5.64和7.49億元。

人民生活

2017年,當塗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11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3元,增長9.2%。

第一産業

2017年,當塗縣完成農業産值4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其中,農業産值14.9億元,增長3%;林業産值0.5億元,增長4%;牧業産值5.2億元,增長3.7%;漁業産值24億元,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3.1億元,增長4.6%。

2020年4月14日,當塗縣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種植業

2017年,當塗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0501公頃,糧食産量32.2萬噸,增長0.7%;油料作物種植面積9802公頃,産量2.86萬噸,增長2%;棉花種植面積1252公頃,産量1548噸,下降1%;蔬菜播種面積4339公頃,産量9.9萬噸,增長2.9%;水果産量1.58萬噸,增長1.8%。

畜牧業

2017年,當塗縣肉類總産量1.73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其中,豬肉産量0.86萬噸,增長2%。年末生豬存欄4.1萬頭。

漁業

2017年,當塗縣水産品産量6.24萬噸,比上年增長1.9%。

農業基礎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化肥施用量(折純)1.82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36.33萬千瓦。

第二産業

工業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84戶,比上年淨增24戶。其中,縣直管達328戶,比上年淨增23戶,市示範園區達56戶,比上年淨增1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其中,縣直管增長7.5%;市示範園區增長1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780.9億元,增長19.5%,其中,縣直管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715.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市示範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34.9億元,增長14.5%。其中,縣直管完成95.6億元,增長20.1%。高新技術産業完成總産值228.4億元,增長15.6%。其中,縣直管完成178.7億元,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0.5億元,增長20.4%;利稅67.4億元,增長82.2%,其中利潤總額43億元,增長158.6%。其中,縣直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4.4億元,增長21.5;實現利稅65.9億元,增長98.1%;實現利潤總額41.8億元,增長174.8%。

建築業

2017年,當塗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2億元,同比下降0.7%。資質内建築企業完成總産值28.8億元,下降25.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9.6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114.7萬平方米。

第三産業

國内貿易

2017年,當塗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3億元,增長12.6%。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億元,增長16.1%。

對外經濟

2017年,當塗縣完成進出口總額18228萬美元,下降20.7%。縣直管完成進出口總額16962萬美元,增長0.6%,其中進口額4509萬美元,出口總額12453萬美元;市示範區完成進出口總額1266萬美元,下降79.3%,其中進口額201萬美元,出口總額106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93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縣直管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7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9%。

郵電通信

2017年,當塗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669萬元,增長61.4%;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5051萬元,下降4.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數3.7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49.8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11.8萬戶。

金融業

2017年,當塗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300.1億元,較年初增加37.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191.8億元,較年初增加16.8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為186.6億元,較年初增加25.2億元。

交通

當塗縣位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經濟圈的頂端,是南京都市圈與安徽經濟最有活力的“合蕪馬”皖江城市帶的交點,交通四通八達,80公裡半徑内6座長江大橋橫跨,其中馬鞍山長江大橋就在當塗境内,滬銅鐵路、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及甯蕪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甯安城際輕軌貫穿縣境,規劃中的馬鞍山軌道交通1号線也通往當塗。

長江主幹道在當塗境内有19公裡,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當塗縣具有通江達海的天然優勢,在以縣城為核心的40公裡半徑内建有大型貨運碼頭2座,并有兩座大型機場,為當塗縣發展對外貿易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縣城所在地姑孰鎮距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30公裡,距馬鞍山外貿碼頭20公裡,建設50萬噸級内貿碼頭一座,距蕪湖灣裡軍民兩用機場及蕪湖長江大橋均為20公裡;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公裡。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當塗縣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7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3個,完成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44億元;新增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産品2個;專利申請154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974件;專利授權40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8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中小學校65所,在校學生3921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為100.1%;高中升學率為81.1%。全縣幼兒園數達64所,在園兒童數11485人。

文化事業

2017年,當塗縣四度蟬聯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黃池鎮成為全市唯一的全國特色小鎮,太白鎮入選長三角最具魅力旅遊特色小鎮,石橋鎮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鎮,桃花村入圍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圖書館建成開放,博物館、檔案館即将開放,中國文化館年會現場觀摩當塗,“天子墳”入圍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舉辦第四屆姑孰文化藝術節、第八屆龍舟錦标賽。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擁有衛生機構數51個,衛生機構人員數2377人。其中,醫院、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數1616人;全縣執業(助理)醫師905人;注冊護師、護士928人。

社會保障

2017年,當塗縣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四個不出村”試點工作,城鎮職工“五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新增城鎮就業823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157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3.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4.6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6萬人;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4.4萬人,占應保人數96%。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當塗縣擁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6家,擁有床位2573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01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838人,農村五保供養2241人。

環境保護

2017年,當塗縣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省下達指标範圍内;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标率100%,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标率100%,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标率100%。

平安建設

2017年,當塗縣刑事案件立案數1201起,民事案件發案數3730起。

城鎮建設

2020年5月29日,當塗縣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曆史文化

綜述

當塗有2200多年置縣史,秦代設為丹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定名當塗。縣城曆史上曾為宋代太平州、明清太平府、清代長江水師、安徽學政署所在地。當塗是曆代文人墨客攬勝抒懷的絕佳之地。自秦代以來,當塗曾吸引中國文學史上600多位詩人,在這裡留下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詩文。南朝大詩人謝朓稱之“山水都”;詩仙李白七次遊曆當塗,寫就《望天門山》等56首千古絕唱,晚年定居當塗,終老長眠青山。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寫下了“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首傳唱千年的經典詩詞。南朝周興嗣世居當塗,并著蒙學經典《千字文》。當塗還享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當塗民歌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姑孰畫派

明末清初遷居當塗的大畫家蕭雲從(字尺木),傑作浩瀚。其《離騷圖》、《太平山水圖》等,是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代表作,在國内獨樹一幟,影響及于日本。學其畫者居多,形成“姑孰畫派”,蕭為始祖。清嘉慶年間,長居當塗的翰林學士黃钺位居太子少保,與畫結緣,深得蕭雲從遺韻,著有《畫又錄》、《畫品》行世。民國年間,縣内喜作國畫得者不乏其人,雖不見經傳,亦頗有佳作,如張翰如得花卉,楊伯勳得雁,張葉齋得竹,均受賞識。1949年後,國畫藝術得到了繼承與發展。建國10周年、30周年、35周年、40周年,都舉辦以國畫為主得書畫作品展覽,促進國畫創作。

當塗方言

塗處在官話和吳語的交會點上。縣境西北沿江一帶是江淮官話,其餘地區是吳語宣州話。由西北往東南,吳語特征越來越顯著。當塗境内的方言可分為沿江、官圩、濱湖3個區。當塗方言的3個區中,沿江區屬江淮官話洪巢片,官圩區屬吳語宣州話銅泾小片,濱湖區屬吳語宣州話太高小片。

當塗民歌

當塗民歌是流行于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塗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于民歌範疇。清代當塗人黃钺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當塗民歌數量衆多,題材廣泛,内容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平原、圩區、丘陵山區的民歌異彩紛呈,形成多種體裁。流行于當塗大公圩一帶的是号子、牛歌、舞調,流行于博望、湖陽、新市一帶的是船歌、漁歌、燈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裡、新橋一帶的是秧歌、對歌、門歌等。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性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裡薅豆棵》等。

當塗民歌是當塗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的典型代表,經過曆代文化人的藝術加工後,更具有了高度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和語言藝術珍品。

打水浒

作為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湖陽《打〈水浒〉”》,實際上是一種既是武術又是舞蹈,集健身和娛樂功能于一身的民間表演形式。

該項目作為民間表演形式之初,上場表演人員均須依照章回小說《水浒傳》中人物化妝登場表演,故取名《打〈水浒〉》,後逐漸減化為頭紮頭巾、身穿球衣褲、腳蹬虎頭靴表演,但人們仍可以從表演者所持槍、刀、戟、鏟等兵械中分辨出林沖、關勝、呂方、魯達等人物形象。

《打〈水浒〉》參演人員衆多,包括打雜人員在内,一般都在60人以上,有的超過100人,這就要視村莊大小而定。上場表演人員必須是20到30歲之間的男性,因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鐵制真品,具有危險性,而且需要力量。

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單練、徒手對練、徒手連場練、徒手衆場練和器械單練、器械對練、器械連場練、器械衆場練。所用兵械有長槍、刀、長棍、戟、叉、闆凳、劃槳、九節鞭、三節棍、拐子等。

湖陽《打〈水浒〉》還有專用“鑼鼓經”,整個表演在鑼鼓和“吹尖”聲的烘托下越來越快,高潮叠起,驚險刺激。

《打〈水浒〉》在湖陽地區以集體表演形式出現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小說《水浒傳》問世不久,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曆史。而要追溯其源頭,當在兩晉時期大量戰亂難民南遷湖陽地區定居的時候。

當塗民俗

發土

舊時,正月初四或初八,農家帶香紙爆竹到自家田裡,面朝大利方向(舊曆書上标有某方大利)站定,燒香紙爆竹之後,拿着鐵鍬,喊一聲“哎!色色累。”挖一棵稻樁子帶回家,供在堂屋的香爐裡。這時,農家主婦向發土人奉上一碗歡團茶,以示祝賀。此俗今已不存在。

浸種

清明前後浸種。浸種的缸或盆子裡要插上柳樹條和1把鐮刀,意思是讓秧苗象柳樹一樣茁壯成長,讓鐮刀來驅除邪祟。至今尚有此俗,但僅存“報青”之意。

開張

舊時,商店開業,都要樹立金字招牌,擇吉開張。招牌上披紅插花(挂上1條長幅紅布,插上1對精制的金花)。店家焚香放鞭炮。附近的店家和親友前來祝賀,店主備辦酒席請客。商店開業還要在門前擺放花籃。

敬财神

舊時,店家有“請财神”之俗。店裡設1個木制神龛,裡面安放一尊黑虎玄壇神像,即财神菩薩。每月初一、十五都向财神焚香禮拜。尤其是正月初一零點的請财神儀式十分隆重。店主備三牲供品、金銀實物(稱為現寶),點上财神燭,焚上貢香,燃放很長的鞭炮,恭請财神爺降臨。還辦1桌豐盛的财神酒,讓大小店員一起聚餐。此俗今已不存。

貨郎擔

舊時,有貨郎肩挑貨擔走鄉串戶,搖鼓叫賣。貨郎搖鼓還有名堂,進村搖的鼓點是“出動,出動,出出動。”喚人們出來購貨。人出來多了,貨郎就高興地搖“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建國後,交通漸漸便利,商品流通較快,貨郎擔已逐漸消失。

打造漁船

舊時打造漁船,桑樹不能用在船頭上,槐樹不能用在底闆上,這叫“頭不頂桑,腳不踩槐”。漁船建造成功,要在船頭橫闆裡口正中的部位,挖1個淺洞,放1塊大龍洋(銀元),象征船入長江,如龍得水;如果沒有龍洋,就放一枚順治錢(銅錢),意思是船入江河,順風順水。這種做法叫“避龍口”。此俗今已不存。

地方特産

當塗布錦畫

"布錦畫"誕生于江南曆史文化名城當塗,它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畫種,以其極高的藝術成就赢得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布錦畫"紮根于民間,脫胎于早期布貼畫。早在10年前就有"世界布貼畫在中國,中國布貼畫在當塗"的說法。當塗"布錦畫"在藝術理論、藝術創作、材料特質、藝術作品以及廣泛的藝術影響方面,已經處在了中國布貼畫的頂端,已獨自進入了中國布貼畫藝術的後發展時代,它與國内其他泛布貼畫有着根本的區别,已将帶有實用功能與審美作用的雙重性非純藝術現象,發展成為了純藝術的表現形式。

黃池醬菜

黃池醬菜産自當塗縣黃池鎮,當地豐富新鮮的物産加上百姓由來已久的醬菜制作習俗使得黃池所産的醬菜遠近聞名,在華東地區擁有廣闊的消費人群。這裡的醬菜用料新鮮,工藝考究,口味獨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于這一帶的香菜,它是用經過晾曬的白菜絲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種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壇中經年不壞,吃的時候,盛在小碟裡,淋上麻油,一嚼便覺醇香厚味,微辣中鮮味兒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

紅心鴨蛋

石臼湖紅心鹹鴨蛋,是湖陽禽工貿有限公司“石臼湖”牌系列産品之一。石臼湖水域寬廣,無公害,無污染源,夏漲冬落,貫注長江。水質明淨清澈,微甜呈中性;水草豐美,魚、蝦、螺、蚯蚓衆多……

自由放養的湖陽麻鴨,以此天然水生物為食,得其養份精華,故蛋心自然鮮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石臼湖紅心鹹鴨蛋采用百年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經八道工序精制而成,風味獨特,爽口開胃,營養極為豐富,是百姓餐桌、工作快餐、喜慶宴席、饋增親友之美味佳品。

太平府銅壺

當塗縣制作紫銅壺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後,當塗紫銅壺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稱“太平府銅壺”。“太平府銅壺”曆史久遠,種類較多,其中尤以“火燒心”為極品。制作工藝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為大小鐵錘、鐵砧、剪刀等。

“太平府銅壺”工藝獨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銅闆憑千錘萬錘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銅片,輕、重都要求十分嚴格。根據圖樣裁剪、成型,一絲不苟,燒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銅壺”既可制成容量達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間的袖珍型,規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

風景名勝

謝公祠

位于青山南麓。南齊宣城太守,山水詩人謝朓因慕青山美景,築室山南,即為謝公宅。宅前有一小池,乃謝朓所鑿,四壁磚石壘砌,約半畝有餘,人稱謝公池,又名謝公井。池水水質甘醇,千年不竭,為姑孰八景之一,史稱“元晖古井”。

謝公宅旁有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西蜀道姑所建的“保和庵”,庵内供石佛一尊,高一丈二尺,石佛身軀與山體相連,系山中巨石直接雕鑿而成。佛像莊嚴肅然、勁部嵌空,可以搖動。

李白墓園

安徽當塗山青水秀,物華地靈,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翠峰嵌崎的青山腳下,長眠着唐代偉大詩人李白(701—762)。李白一生傾情當塗,鐘愛青山,他在六十二年的颠沛流離的生命旅程中,熱情讴歌當塗,為這方山水留下五十多篇詩文。

李白墓園枕着郁郁蔥蔥的大青山,面對奔流不息的青山河,位于馬鞍山市和蕪湖市之間,距離205國道7公裡,距馬蕪高速100米,與南京市相距40公裡,與采石矶、天門山形成李白文化旅遊線路。李白墓園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白墓為主題而開發的文化旅遊景點,現占地100畝,分前、中、後三個景區,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十詠亭、青蓮書院、盆景園等景點,太白碑林和李白墓冢兩個景點為景區核心景點。李白墓園以生态旅遊和文化旅遊為主題,集休閑娛樂、欣賞李白詩文和書法作品、觀光園林藝術和憑吊詩仙李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李白墓完整的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的展現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宋碑”則詳細記載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詩歌成就。“太白碑林”内鑲嵌着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各個時期經典詩碑106方,作者有毛澤東、魯迅、郭沫若、于佑任、沙孟海、林散之、楚圖南、啟功、陳立夫、沈鵬等,太白碑林将詩歌、書法、建築藝術溶于一爐,是文化精品的代表作。

李白墓園依林傍水,環境幽靜,蒼松翠柏掩映着粉壁黛瓦。走進李白墓園,春看杜鵑、夏賞青蓮、秋聞金桂、冬品臘梅,亭台樓閣、竹木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詩魂背枕的青山,山清水碧,林壑優美、鳥道纡曲、百鳥鳴啁,由南遠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遙望若朝天雙阙,直入雲宵。

現今的李白墓園是江南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年接待國内外遊客量30萬人次左右。2006年李白墓園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鞍山市、當塗縣文明創建單位。

甄山禅林

甄山禅林最初建于唐代,是一座禅宗派系叢林式的寺院,有房屋99間半,是當塗遠近聞名的十大古寺之一。現寺院的範圍已擴大到1.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寺内建設有佛殿、齋堂、客房等房屋70餘間,其中佛殿9座,請供佛像100尊。由蘇南香客資助建造的媽祖閣,别具特色,使甄山禅林成為我省第一座祭祀媽祖女神的寺廟。

在市領導的重視下,寺内外的環境建設也相繼建成,水電及通訊設施,一應俱全,可同時容納100餘人就餐;新建了由314省道通往寺院的砂石公路及停車場,交通便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等地來此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

甄山禅林現為當塗縣政府批準的開發寺院,馬鞍山市将其列入市級旅遊景點之一。甄山禅林隸屬當塗縣宗教局,由甄山禅林管委會管理。

二十一世紀千禧伊始,甄山禅林投資200萬元,建設新的大雄寶殿,2002年4破土動工,于2004年4月落成。大殿高18米,建築面積達500平方米,氣勢恢宏、巍峨壯觀,是馬鞍山地區目前最大的一座大殿。

未來的甄山禅林已規劃出可行性建設藍圖,在新建的大雄寶殿左、右計劃建設宏大的大願寶殿、大悲寶殿。再順山後延伸建設法堂、彌陀寶殿、萬佛塔等宏偉建築。萬佛塔初步設計為9層、高30米。不久的将來,甄山禅林将以一個嶄新的禅宗法系壇叢林的英姿,迎接祖國各地八方香客,為弘揚佛法做出新的貢獻。

甄山禅林常設的活動項目有“敲鐘”、“朝拜”、“觀音會”、“念佛”、“打佛七”等。

葉家橋

明代橋梁,位于馬鞍山市當塗縣,橫跨丹陽河,連接新市、丹陽兩鎮,在當博公路修建之前,是當塗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橋梁。橋為青石結構5孔拱橋,長44米,高8.5米,橋面中部作花轎頂狀。建于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清代和民國年間曾重修3次,工藝精細,氣勢磅礴,有“當塗第一橋”之稱。

橫山石門

唐代到清代石刻,位于馬鞍山市當塗縣新市鎮劉山行政村,向陽水庫北側的橫山短崖上,距縣城東35公裡,總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太平府志》載:石門“石形環奇,洞穴盤行,固有石門之稱”,遠望橫山,兩扇天然石壁,左右排列,狀若大門,縣左存右毀,左側石壁刻有“石門”二字,字徑1.2米橫列2.1米,落款紀年因時代久遠字迹模糊不清,志載唐時已有。

金柱塔

金柱塔位于當塗縣姑孰鎮寶塔行政村,姑溪河入長江口的南岸,距縣城2.5公裡,該塔始建于明萬曆十七年(1589),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山塔

黃山塔位于當塗縣城北五裡的黃山之巅,始建于南朝劉宋,現為趙宋遺物,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美坊

濟美坊坐落于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鄉大邢村大巷正中,東臨煙波浩蕩的石臼湖。該石坊為雙柱牌樓式,高7.63米,坊的正背面坊額正中镌刻兩的楷書大字“恩榮”,兩面橫匾上均有“濟美坊”三字。在坊的背面橫匾兩恻刻書有“直隸太平府知府丁懋儒、同知陳所敏、通判胡汝砺、推官劉垓、當塗縣知縣張宏綱,為弘治醜科進士江西布政使父邢珣、嘉靖壬午科鄉進士福建浦城縣知縣邢植、嘉靖壬辰科鄉進士山東省禦史山東都轉運史男邢址,大明萬曆元年酉正月吉日重立”等字樣。

謝公井

南齊古井,位于馬鞍山市當塗縣太白鎮青山南麓,謝公井亦名元晖古井,姑孰八景之一,石砌方池,長12.4米,寬6.3米,深4.0米,水質清涼,四季不竭。在井旁現有一座青山寺廟。

著名人物

陶謙

東漢末年當塗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将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笃”。

周興嗣

南朝梁當塗人,《千字文》作者。《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郭祥正

北宋當塗人,北宋詩壇主将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将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

唐當塗人。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陶安

明當塗人。翰林院學士,終為江西參知政事。朱元璋十分寵渥于他,禦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親緻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著述頗豐,有《周易集粹》、《陶學士集》(20卷)存世。

蕭雲從

清初當塗人。著名畫家,為明朝名噪一時的姑孰畫派始祖。畫《太平山水圖》43幅,此畫是超凡的傑作,鄭振铎稱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國版畫史圖錄》。另有長達五丈的畫《歸寓一元圖》,畫上有馬鞍山景觀22處和自題詩24首。此畫被人稱為“極品”。

徐文靖

清當塗人。清史學家。一生淹貫經史,擇善而從。在曆史學、地理學上多有建樹,其《竹書紀年統箋》、《禹貢會箋》等四部著作被收《四庫全書》。

清當塗人。官司至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詩書畫自成一體。

城市榮譽

當塗境内“一山四水五分田”,青山綠水,風景宜人,被譽為中國最美縣域。盛産的“姑溪河”大閘蟹金腳紅毛,古代為皇室貢品,與陽澄湖蟹、白洋澱蟹并稱為中華“三隻蟹”。近年來,當塗縣緻力于城鄉綠色發展、融合發展,以打造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範縣為抓手,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城鄉均衡化一體化,城鄉環境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獲評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園林縣城、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城和省級森林城市等稱号。2017年成為首批縣級全國文明城市,2020年以全國第2名的優異成績蟬聯,受到中央文明辦通報表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