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漢語成語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拼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北齊書·元景安傳》。“甯為玉碎,不為瓦全”原義是甯願做高貴的玉器而破碎,也不願做低賤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甯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也不苟且偷生。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作狀語;含褒義。[1]
  • 中文名: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 歸類:成語
  • 出處: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
  • 詞性:褒義詞

成語出處

景皓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甯可玉碎,不為瓦全。”(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

句中的“甯可玉碎,不為瓦全”後來演化為成語“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成語故事

公元550年,北朝的東魏大将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退位,随後自己登基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他又殺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

有一年,出現了日食的現象,高洋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心裡很害怕。原來,在古時候,人們對一些比較異常的自然現象是非常重視的。如果發生了日食、地震之類的事情,人們就會認為是不吉利的征兆,會采取一些措施去挽救。于是,高洋就去問一位親信。

因為高洋的皇位是從東魏元善見手上搶來的,所以高洋一直就沒有安心過,他害怕别人又從自己手上把皇位奪走。他問那位親信:“以前王莽奪取了漢朝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

那位親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說:“這是因為王莽奪取了漢朝的天下以後,沒有把劉氏宗室殺光。要是他當時把劉氏宗室斬盡殺絕了,後面就沒有劉秀了。”于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親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部殺死了。

消息傳出來以後,剩下的元氏遠房宗族都非常害怕,他們立刻聚集在一起商量自救的辦法。有個叫元景安的縣令想了個主意,他說:“我們現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們應該請求皇上,讓他賜我們改姓高。”

元景安有個堂兄,名叫元景皓,是個很有骨氣的人。他堅決反對改姓,他說:“我們怎麼可以為了保住性命,就抛棄自己的姓而改姓别人的姓呢?這不是連祖宗都不要了嗎?大丈夫甯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夠為了保全自身而去做瓦器!我甯願保持氣節而死,也絕不願意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這番話告訴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斬首。但高洋也于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成語寓意

玉雖硬度不算太高,但韌度在自然寶玉石中居首,故玉有甯折斷而不彎曲,顯堅貞不屈的勇敢精神;瓦用泥土捏制,可随意改變,顯趨炎附勢的懦弱心态,兩相比較形成鮮明對比。甯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甯願為正義而死,決不苟且偷生,保全自己完整的人格和本心。孟子曰:“舍生取義。”大丈夫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假若為了生存而抛棄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那麼這樣一個人是不可能會得到尊重的,因此無時無刻都要堅守自己的品格,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甯願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也不願苟全性命。多用來表示甯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作狀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清·吳楚材、吳調候等編選《古文觀止·袁宏道(徐文長傳)》:“深入寸餘,竟不得死。”清·吳楚材等注:“甯為玉碎,不為瓦全,可傷可痛!”

近代·章炳麟《為〈民報〉封禁事移讓日本内務大臣平田東助書》:“本編輯人兼發行人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現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咱們甯為玉碎,不為瓦全。能突圍就突圍,萬一出不去,就跟他們拼到底吧。”

現代·曾秀蒼《山鳴谷應》:“你要欺人太甚,我甯為玉碎,不為瓦全,與你們這兩個痞子決一死戰!”

成語辨析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甯死不屈

兩者都表示甯可死也不偷生的意思。常可換用。區别在于:“甯為玉碎,不為瓦全”表示“甯可為正義事業犧牲”“甯死不屈”表示“甯可死”。“甯為玉碎,不為瓦全”表示“決不屈辱偷生”,“甯死不屈”表示“決不向敵人屈服”。“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為比喻性的,“甯死不屈”為直陳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