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化縣

甯化縣

福建省三明市轄縣
甯化縣(古屬汀州府甯化縣)隸屬于福建省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東鄰明溪、清流縣,西毗江西省石城、廣昌縣,南接長汀縣,北界建甯縣,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沖。境内南北長78.29公裡,東西寬68.08公裡,總面積2407.46平方公裡。[1]截止2019年末,甯化縣全縣轄11個鎮、5個鄉(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安樂鎮、水茜鎮、城郊鎮、城南鎮、濟村鄉、方田鄉、治平畲族鄉、中沙鄉、河龍鄉)、210個行政村和15個居委會。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甯化縣常住人口為261579人。[2]甯化縣是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甯化是中央蘇區縣之一,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且享受西部地區政策待遇。2011年底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産——千年古縣"。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客家習俗)之鄉”。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4]2020年,甯化縣全年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01.97億元,可比增長3.7%。[3]
    中文名:甯化縣 外文名:Ninghua County 别名:翠城 行政區劃代碼:350424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 地理位置:福建西部 面積:238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4萬畝 下轄地區:11鎮、5鄉(含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翠江鎮中山路1号 電話區号:0598 郵政區碼:365400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山地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天鵝洞,石壁客家祖地,豫章書院、東華山、甯化客家美食文化城 機場:三明沙縣機場 火車站:甯化站 車牌代碼:閩G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201.97 億元(2020年) 方 言:客家語汀州話 著名人物:黃慎、伊秉绶、李世熊、鄭文寶、張顯宗等 現任領導:縣委書記:王勝文 人 口:261579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甯化古稱黃連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設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黃連縣,天寶元年(742年)取“甯靖歸化”之意更名為甯化縣。曆屬江南道建州、臨汀郡(汀州)、福建路汀州、福建省汀州路、汀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改道,甯化屬福建省西路道(民國三年改名汀漳道)。

民國14年(1925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甯化直屬福建省。

民國19—23年(1930—1934年)4月,甯化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全縣劃為28個區。

民國22年(1933年)8月4日,在湖村巫坊增設彭湃縣,同年8月16日,又增設泉上縣。

民國23年(1934年)4月以後屬閩贛省蘇維埃政府。同年10月,工農紅軍戰略轉移北上後,國民黨恢複對甯化的統轄,甯化屬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4年(1935年)10月,甯化屬福建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2年(1943年),部分鄉、鎮合并和更名,全縣調整區劃為城東、城南2鎮、元仲、湖峰、招賢、永豐、安遠、禾口、石碧、南田、鳳山、淮土、濟村、大同、新村、治平14鄉,轄213保。

民國36年(1947年)4月,甯化改屬福建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1日,甯化縣和平解放。

1950年3月1日,甯化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甯化、清流合并為清甯縣,1961年,又分為清流、甯化兩個縣原建制,1968年11月,成立甯化縣革命委員會,甯化曆屬永安專署、龍岩專署、三明專署。

1980年12月,恢複甯化縣人民政府,屬三明專署管轄。

1983年4月28日,三明專署撤銷,成立省轄三明市,實行地、市合并,甯化縣隸屬三明市管轄。

行政區劃

1995年,甯化縣轄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濟村鄉、城郊鄉、橫鎖鄉、禾口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治平鄉、中沙鄉、水茜鄉、安遠鄉、河龍鄉,5個居委會、207個村委會。

2000年7月6日,撤銷治平鄉,設立治平畲族鄉。

2012年9月13日,撤銷曹坊鄉建制,設立曹坊鎮。

2013年8月9日,撤銷安遠鄉建制,設立安遠鎮,

2014年12月17日,撤銷淮土鄉建制,設立淮土鎮,

2015年8月17日,撤銷安樂鄉、水茜鎮建制,設立安樂鎮、水茜鎮。

2018年11月27日,撤銷城郊鄉、城南鄉建制,設立城郊鎮、城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甯化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南段東麓,全境總面積2407.46平方公裡。“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丘陵、盆地占總面積的96%,海拔千米以上的25座中山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脈和兩條斜貫縣境的武夷支脈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河分流閩江、韓江、贛江3個水系。

地形地貌

地勢

甯化全境四周高中間低,地勢總體傾向自西向東傾斜,由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境内地殼形成“多”字形的複雜地貌。武夷山南段蜿蜒縣境西部,山巒連綿起伏,雞公岽、木馬山、雪峰山、牙梳山、金華山等海拔1300米以上高山形成西部邊界高聳山帶,并且自北至南分出三條橫向支脈,把境内分隔成五個不同的地帶性地貌。

地貌類型

北部安遠河谷盆地:西有金華山、雪峰山、牙梳山、牛牯岽;北有四方山;南有福建嶂;東有張天口、蓮花山、馬鞍山,形成獨立的河谷盆地。河流自成體系,彙流出境,盆地内營上東西向斷層形成的河谷走廓成為甯化北部與江西的通道。

西北褶皺山帶:起自東華山沿北東向經清江岽、福建嶂至桃花山入建甯境,斜貫縣境西北部,分布濟村、河龍兩鄉全境及禾口、中沙、水茜三鄉的北部。

中部凹陷地帶:由中沙一禾口斷裂帶、湖村一曹坊斷裂帶、店上北東東向扭壓性斷層、甯化斷層相互聯結組成。其西端為寬廣的禾口斷陷盆地,東端有新先排、甘木潭山間小盆地,東北有水茜斷陷盆地,東北方聯結通道多為兩側筆直溝谷走廓,中心為翠江階地,地貌為海拔340~360米之丘陵構成的夷平面,山頭廣布一層石礫層,高出當地河床面30~40米。該地帶含禾口、淮土、翠江、城郊、橫鎖、中沙、水茜、湖村、泉上等鄉鎮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禾口盆地為紫色粉砂岩組成,發育随處可見的方山、奇峰、赤壁的丹霞地貌。水茜盆地為陸相紅色粉屑構造,富含鈣質,風化後形成奇峰異壁,構成壯麗的假岩溶地貌。

南部褶皺山帶:自治平鄉的雞公岽起,經大興山到蓮花掌,中間為甯化斷層和丁坑口斷層割裂,有九座千米以上山峰分布其間,形成以中山為主脊的治平、方田褶皺山地和城郊、湖村、泉上三鄉鎮南部山地。

南部低山丘陵褶皺山地:由于南部山帶展布曹坊、安樂境内,形成丘陵山地。

除上述地帶性地貌外,還有在湖村、泉上、龍地等地碳酸鹽岩構造的溶洞、岩溶地貌,在泉上東北部有一向東北凸出的弧形地貌,在武夷山北坡的雞公岽一帶普遍見有滑坡現象。

氣候

甯化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長達四個月,無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時,為發展農、林、牧各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古地史三叠紀(距今2億年)時期,甯化曾是低緯度的海濱,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明顯,屬海洋性氣候區。後因多次地殼構造運動而使閩贛地殼隆起、上升,海水遠退,甯化已離海岸線300多公裡,大陸度達57.3度,加上戴雲山、博平嶺、玳瑁山立于東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着海洋季風環流,山地地形又影響境内局部氣候的變化,而帶有山地氣候特征。

水文

甯化溪河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漲易退,屬山地性河流,自古航運之利很小,曆史上境内通航小木船的總裡程僅67.6公裡,水力資源蘊藏量為9.7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之處有262個點,全部開發利用後,裝機容量可達3.5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3萬千瓦。絕大部分溪河發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屬閩江、韓江、贛江3個水系,主要屬閩江水系。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甯化是福建省最大的烤煙生産基地、是中國八大烤煙生産基地之一,種植面積、産量等居全省首位。煙葉質量好,已進入多種名牌卷煙的配方。

耕地資源

甯化擁有耕地44萬畝,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年産稻谷2.2億公斤以上。蓮子、辣椒、薏仁米、茶葉、食用菌、水果、猕猴桃、魔芋等農副土特産品,産量高、品質優良。其中老鼠幹為閩西“八大幹”之一,名揚海内外;河龍米及延祥茶等曆史上被列為貢品。

礦産資源

甯化是中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279萬畝山地中有林地260萬畝,毛竹32萬畝,森林覆蓋率73.4%。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萬立方米以上。境内山地土質松軟肥沃,适宜培育種植竹木、茶果、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大宗林産品有松香、松節油、毛竹、筍幹、山蒼子、黑木耳、中藥材等。甯化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鎢、稀土、錫、瑩石、石灰石、高嶺土、硫鐵礦等33種,礦點116處。其中:鎢金屬含量達30萬噸,WO3平均品位金屬0.45%,是中國四大鎢礦點之一;稀土幾乎遍及全縣各鄉村,稀土儲量達3萬多噸,钐、铕、钆、镱含量在30%以上;瑩石儲量40萬噸,平均品位在80%以上;石灰石儲量14億噸以上,CaO含量55%以上;錫儲量3萬噸以上

人口

2019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增長0.3%。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3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6.2%,比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年末公安戶籍總人口37.52萬人;衛健部門口徑:全年出生人口4421人,出生率為11.3‰;死亡人數1969人,死亡率為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甯化縣常住人口為261579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全縣生産總值完成195.14億元,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7%,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28.24億元,增長4.2%;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89.11億元,增長9.9%;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77.79億元,增長9.2%。第一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4.5%,第二産業增加值比重為45.6%,第三産業增加值比重為39.9%。全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67876元,比上年可比增長8.4%。

2020年,甯化縣全年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01.97億元,可比增長3.7%。

第一産業

甯化系山區農業縣,曆來以農業資源豐富著稱,蘇區時期享有“烏克蘭”之稱。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所産大米質地優良,尤其是河龍米(簡稱“河米”)品質特佳,曆史上享有“貢米”之譽。

農業經濟曆來是甯化國民經濟的主體。據1949年統計,農業人口為全縣總人口的94.55%,農業總産值(含林牧副漁)占工農業總産值的98.57%。直至1987年,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9.56%,農業總産值仍占工農業總産值的52.63%。

解放前長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産發展緩慢,産品結構單調,單位産量甚低。至1949年,全縣糧食總産44818噸,畝産73.5公斤。解放後,通過生産關系的變革與經營體制的改革,大力開展農業基本建設,推廣應用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産的不斷發展。但由于“左”傾錯誤影響,發展中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誤,1950~1957年發展是直線形的。1958~1969年,曆經1959、1960兩年大落之後,有所恢複,但仍徘徊不前,直至1969年農業總産值略超1957年,但糧食總産仍未達到1957年水平。1970~1978年,抓“以糧為綱”而忽視全面發展,糧食産量大幅度增長,但農業整體經濟發展很不平衡。1979年後,經過農業體制改革,農業經濟沿着健康的方向發展。迄1987年,全縣農業總産值達12234萬元,比1949年增長5倍多,年均遞增4.9%。糧食總産量190226噸,比1949年增長3倍多,年均遞增3.9%。農業總産值中種植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9%下降為57%。種植業總産值中,經濟作物産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2%上升為54%。

2019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7.81億元,可比增長4.3%。其中:農業産值26.28億元,增長3.7%;林業産值11.75億元,增長6.2%;畜牧業産值7.08億元,增長2.2%;漁業産值1.58億元,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12億元,增長7.4%,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86億元,增長4.3%。

2019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6.84萬畝,比上年下降0.2%,糧食總産量達17.48萬噸,比上年增長0.1%。

2019年,肉類總産量1.66萬噸,下降6.7%。其中,豬肉産量1.26萬噸,下降8.0%;牛肉産量0.02萬噸,與上年持平;羊肉産量0.03萬噸,與上年持平。年末生豬存欄7.1萬頭,下降20.2%;生豬出欄15.62萬頭,下降8.2%。全年水産品産量1.03萬噸,比上年增長5.1%。

第二産業

甯化物産資源豐饒,木材、陶瓷、土紙等生産有着悠久的曆史。但在解放前,甯化工業長期停留在以“小五匠”為特征的手工業狀态,發展緩慢。民國《甯化縣志》載:“甯化無實業(工業),非甯人皆坐以待斃也,囿于舊聞,鮮克通變。利蘊于土而不知取,貨棄于地而不知收,因陋就簡,苟安旦夕。”至民國17年(1928年),才購進甯化第一台木炭内燃機帶動的碾米機,但因維修不善,一年後報廢。迄1949年,除一家私營碾米廠(全年産值18.6萬元)外,其餘均為陶瓷、鐵、竹、木、棕以及造紙等手工業,從業者約2000餘人,其中近一半是農民。

解放後,随着電力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工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步增加門類。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5個,工業總産值6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的15%。1958年号召“全民大辦工業”,全縣工業企業猛增至133個,産值達1378萬元。由于忽視辦工業的客觀條件,盲目發展,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960年起一些企業被迫陸續下馬,至1962年僅剩71個企業,産值443萬元。經過調整,1965年工業産值增至8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20%。“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産由前16年的平均遞增18%降為10.1%。尤其是1967、1968兩年,經濟管理體系癱瘓,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被視為“管、卡、壓”被廢除,停産鬧“革命”,産值連年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随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指導思想上擺脫自然經濟以及“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銷售)方針的束縛,增強商品經濟和經濟效益觀念;在管理上進行改革,1984年起,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職能,逐步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逐步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承包責任制;在經營上擴大視野,跨出本縣,走向全國,走上國際,特别是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有突破性發展;在所有制方面,在國營企業主渠道的指導下,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及聯營、合營企業,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競争機制。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工業安裝設備擁有值3452.3萬元(其中進口設備649萬元),行業25個,生産門類72個。198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61個,職工人數6792人,固定資産原值7253萬元,工業總産值11013萬元,占工農業總産值的47.37%,9年間工業産值平均每年遞增14%。

2019年,全年工業增加值49.04億元,比上年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13.0%,制造業增長13.2%。工業産品銷售率99.5%,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

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20個行業大類中有13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在兩位數以上。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比上年增長34.2%,紡織業增長24.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增長18.7%,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7.7%,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7.3%,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16.6%。

2019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35.5%,比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90.3元,比上年下降0.3元。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産值70.87億元,增長17.2%。

城南工業園

甯化縣城南工業園區是福建省政府于1999年批準成立的甯化縣華僑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縣城東南部的城南鄉境内。園區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裡,集工業、倉儲、居住、商業服務于一體,是城區發展規劃“一中心四組團”闆塊之一。項目建設用地将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礎上,根據投資額度等情況,按每畝0.1~3萬元的價格出讓,力争通過3年的努力,逐步把該園區建成實施招商興工戰略、加速工業發展的強磁場和新平台。園區一期工程規劃占地1.2平方公裡、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币,現完成入園大橋建設、開發面積1300畝、建成工業廠房30000平方米、員工周轉房10000平方米。園區出台特惠招商政策,歡迎社會投資參與園區開發,緻力發展優勢産業、特色産業、集群産業、培育和孵化高新技術産業,重點引進林竹(含林化、林藥)産業,特色食品産業,紡織、服裝、箱包相關産業,礦産品深加工産業,金屬加工、機械電子産業,以及現代綠色、高新技術産業,現已入駐企業15家。

翠江生物工業園(規劃中)

距城區2.5公裡,毗連東線省級幹道,規劃面積3.5平方公裡,正策劃申報國家級生态工業園。“留青山綠水,建工業新城”,園區規劃為綠色産品加工區、生物醫藥産業區、綜合利用加工區、保鮮倉儲物流區、工業化種植示範區、物流商貿生活區。

甯化現代農業園(規劃中)

位于省道沿線的城郊區帶,旨在承接和引進台灣現代農業,推動甯化農業生産的集約化生産、産業化經營、科技化推動,規劃控制面積5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距城區2公裡、規劃面積3平方公裡,擴展區沿線布設、控制面積3平方公裡。

第三産業

201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65億元,增長12.3%。其中,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大個體和産業活動單位24.11億元,增長16.3%;限下零售額25.54億元,增長8.7%。限上批發業銷售額完成24.07億元,增長20.5%。

2019年,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4.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3.9%,金銀珠寶類增長3.3%,糧油食品類增長19.3%,日用品類增長15.3%,家具類增長112.0%,化妝品類增長22.1%,汽車類增長8.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7.9%,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49.4%。

金融

2019年,年末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币合計162.10億元,比年初增加9.16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單位存款65.86億元,比上年下降1.9%,個人存款9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合計87.54億元,比年初增加8.94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短期貸款17.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中長期貸款67.09億元,比上年增長7.8%。存貸比為54.0%。

交通

普通公路

甯化縣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省道307線、204線、205線交叉穿過縣境。往東距三明(接205國道和鷹廈線)152公裡,往南距319國道90公裡,往西距"京九"樞紐之一江西贛州站230公裡。縣内公路裡程已達1067公裡,實現了村村通車。每日均有客貨車直達三明、福州、廈門、泉州、石獅、汕頭、深圳、贛州、南昌、鷹潭等地。

物流人流

2019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19億元,比上年增長6.8%。年末公路裡程2189.67公裡,其中高速公路總裡程42公裡,與上年持平。

2019年,全縣郵政業業務總量3630.01萬元;郵政業務收入2919.01萬元,增長11.5%。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6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5.21萬戶,互聯網用戶7.39萬戶。

2019年,全年接待海内外遊客174.6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7.5511億元,分别比增23.0%和35.0%。其中天鵝洞景區接待24.68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1343.54萬元,比增6.1%、11.5%,客家祖地景區接待9.44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278.09萬元,比增18.0%、19.8%。

高速公路

泉南高速公路

泉南高速永(安)甯(化)段,全長123公裡,設計行車速度100公裡/小時,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标準建設,路基寬度26米,全線在吉山、大湖、明溪、嵩口、清流、甯化、石壁7處設置互通式立交,另建互通立交連接線31.9公裡,項目估算總投資為91.02億元,是三明市設計标準最高、每公裡造價最高的高速公路。

永安至甯化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點幹線公路中“泉州至廣西南甯”(泉南高速公路)橫線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縱四橫”高速公路骨架網布局第三橫的西段。項目路線起自永安,接泉三高速公路,經大湖、嶺後、梧地、清流、甯化、石壁,止于石壁鎮五裡亭(閩贛界),接江西省石城(閩贛界)至吉安高速公路。它的建設使三明市增加一條出省快速通道,極大地改變三明市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有利于開發和利用沿線豐富的自然資源。項目的建設對加快山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山區與沿海的差距,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于2011年12月16日零時正式通車。

莆炎高速公路

莆炎高速(三明段)是省重點建設項目,是國高網中莆田市至湖南炎陵縣的重要路段,貫穿尤溪、大田、三元、明溪、甯化、建甯等縣(區)。莆炎高速(甯化段)全長約17公裡(含連接線),路基寬26米,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100公裡每小時,途經泉上鎮羅李、泉上、黃新、青瑤、泉正、聯群,水茜鎮棠地村等7個村莊,是三明段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将有效改善沿線交通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于2021年1月6日正式通車。

浦武高速公路(規劃)

浦武高速三明段全長約95.45公裡,甯化段83.45公裡,路基寬26米,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2019年,甯化交通局完成甯化段項目工可報告文本編制及甯化段路線走向終點與長汀縣起點方案銜接、洽談工作,工可報告文本待提交審核。

鐵路

興泉鐵路

位于贛中南和閩西南地區,興泉鐵路從京九鐵路江西興國站引出,經甯都,甯化,清流、明溪、三明、永安、大田,再經泉州市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等區市縣,終至福廈鐵路泉州動車站,至南安後餘後,線路客貨分線,客線跨越晉江接入福廈鐵路泉州站,南安至惠安新建貨線接入漳泉肖鐵路惠安站。全長約461公裡,總投資約350億元。

興泉鐵路(興國至清流段)于2021年9月30日開通運營。

浦梅鐵路

位于福建省西北山區,線路起自向莆鐵路建甯縣北站,終至贛龍鐵路冠豸山站,沿途經過建甯、甯化、清流、連城縣等四個行政縣,在甯化、清流與在建的興泉鐵路共線相交。浦梅鐵路建甯至冠豸山段正線全長約161.5公裡,設計時速160公裡,為國鐵Ⅰ級單線電氣化鐵路。全線設建甯縣北(接軌站)、建甯、甯化、清流、連城、冠豸山(接軌站)等16座車站。

2021年9月30日開通運營,浦梅鐵路将與既有的贛瑞龍鐵路、龍漳鐵路、福廈鐵路、昌福鐵路形成閉環,擴大了環閩動車圈的輻射範圍,将老區納入環閩鐵路通道,帶動閩西山區經濟社會發展。

城市公交

2009年8月,甯化城區公交開通,甯化告别了“無公交”的曆史。

早上6點45分首發,末班車則在21點30分行駛完,每隔9分鐘一趟。1路及3路公交路線為雙向對發路線。公交車共計13輛,其中1路、3路車每路4輛,2路車5輛。公交車是無人售票。

社會事業

民生保障

2019年,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7元,比上年增長9.9%。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3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69元,比上年增長9.1%。全縣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525元,比上年增長10.0%。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595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540元,增長10.7%。年末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94萬人,比上年增加1.98萬人。其中參保城鎮企業職工2.17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員20.74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員1.03萬人。年末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62萬人,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12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9.50萬人。年末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27萬人。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人數0.95萬人,增加488人。年末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67萬人,增加489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13人,比上年增加95人;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51人,減少23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324人,增加298人;全年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對象582人,減少19人。年末全縣養老13機構17個,床位數增至2422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7.3張。年末全縣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3.44張,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1.99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8人,每千人擁有醫生1.46人。

文化衛生

2019年,年末圖書館藏書量26.52萬冊,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文物2584件,鄉鎮綜合文化站16個,農家書屋201個。14年末共有影院1個。電視節目187套。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7萬戶,入戶率39.5%。年末行政村有線電視聯網率95.7%。年末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9個,其中醫院7個,鄉鎮衛生院15個,村衛生所213個。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床位1344張。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47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69人,注冊護士733人,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272人,村衛生所衛技人員388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科學技術

五代起,甯化便有燒瓷業,并掌握了生産白瓷及青釉、黑釉等産品的技術。南宋時有造紙業,産品質優,其中玉扣紙久享盛譽。自宋至清,從事科學研究者不乏其人,在經濟、地理、醫學、教育等方面均有著述。及至民國,有劉春海、徐泰鹹、伊為則等人留學日本、法國,回國後都是從事本專業的專家學者。但在解放前,因受政治制度和自然地理、曆史條件等限制,甯化的科技事業發展十分緩慢。

解放後,随着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科技事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從上而下設置機構,建立組織,科技隊伍不斷壯大,新的科學技術大量湧現并普遍推廣應用。50年代中期,随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農業生産首先引進新的良種和防治病蟲害等先進技術。50年代末期的“大躍進”中,又掀起“雙革”(技術革命與技術革新)熱潮,土法上馬搞一些技術革新,但由于缺乏求是精神,做了一些違背科學的蠢事,特别在農業方面造成很大損失。“文化大革命”中把知識分子列為“臭老九”批判,科技事業又一次遭受嚴重挫折。然而70年代初,農業生産上推廣“高稈改矮稈”、“單季改雙季”、“串灌改輪灌”的“三改”,雖然不适當地提出“三化”(矮稈化、雙季化、輪灌化)也造成一些損失,但卻取得顯著效果,推動糧食生産的發展。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甯化科技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知識和人才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重視應用先進技術。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布後,科技市場進一步開拓,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有力地促進經濟建設。從1986年起,縣科委、科協和有關部門認真實施“星火計劃”,已有一批項目列入省、市計劃中。

體育事業

曆史上甯化很早就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學校開始開展體育運動。民國12年(1923)教育部将體育列為各級學校必修課程,初為軍事體操,後有健康體操。蘇區時期,紅軍重視體育活動,推廣球類、田徑等項目,促進本縣體育事業的發展。民國29年,縣體育機構建立,把體育活動逐步推向社會。

解放後,貫徹“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精神,縣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配備專職幹部,先後成立各種體育協會。政府逐年增撥體育經費,開辟場地,充實設備,培養人才,舉辦各種競賽,體育事業不斷發展。

從1957年起,甯化中小學校師生、幹部職工掀起乒乓球熱,并曾連續三年榮獲龍岩專區乒乓球少年甲組團體冠軍和單打冠軍。全縣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全面推廣“勞衛制”體育鍛練标準,亦出現熱潮。“達标”工作獲顯著成果。1987年達标11387人,達标率為90%。更有許多體育健兒,在各級各項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而名載史冊。

民生設施

甯化是閩江、汀江、贛江的源頭,水源充足,水質清純。全縣擁有大小水庫49座,四季長流的翠江河橫穿縣城。城區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3.7萬噸,完全可以滿足城區生活及工業用水需要。

甯化縣現有110千伏安供電站1座,35千伏安供電站2座,與省電網并供。縣内建有龍下電站、烏龍峽電站和71座鄉鎮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9萬千瓦,年發電量6800萬度,電能供應充足。

甯化是省定邊貿改革試點縣。有大型綜合市場2座,專業交易市場12座,邊貿交易集市12座。全縣已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城鄉結合的市場網絡。城區有客家賓館、甯化飯店、煙草大廈、泰隆酒家、民福大廈等十幾家可滿足各類客戶需要的下榻場所。

教育

甯化曆辦縣學、社學、書院和私塾。從唐代伍正己成為汀州第一個進士開始,科目題名舉人152名,進士50名,特奏名39名,以兩宋居多,清初次之,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中落,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始有起色。不久科舉廢除,改書院為學堂。

及至民國,小學興起,私塾與之并存。民國16年(1927年)始有初中。蘇區時期辦過列甯小學。抗日戰争時期,沿海學校内遷,淪陷區一些流亡文士也随之而至,甯化複辦初中,乃至高中。當時有部分初、高中畢業生被保送升入省立長汀中學、國立廈門大學。此外還有職業中學和簡易師範學校。解放前夕,計有中學4所,教師51人(公立31人,私立20人),在校學生500餘人;小學111所,教師235人,學生239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僅17.7%,全縣總人口平均每千人在校學生2人。民國期間,全縣有大學(含大專)畢業生90人,留學生10人。

1949年10月,甯化和平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原有的中小學,2所私立中學改為公辦;私塾停辦。學校向工農子弟開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增辦小學,開展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1958年“大躍進”中受“左”的錯誤影響,教育事業片面追求高指标、多數量,突擊辦起許多學校,但師資、設備、經費都跟不上。經過1962年糾偏,其發展較為平衡。迄1965年,全縣有中學18所,小學468所,教師1263人,學生22853人。“文化大革命”中,廢止招生考試和升留級制度,職業教育和幼兒教育、成人教育都停頓,中小學教學質量也嚴重下降。1977年恢複高考制度後,才逐步好轉、提高。迄1987年,幼兒園發展到215班,在校幼兒582人;小學455所,在校學生36639人;中學有普通中學8所、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15071人。中小學教師3510人。另有省屬市管師範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98.85%,全縣總人口平均每千人有在校學生49.3人。解放後38年,全縣累計共有高中畢業生13695人,考取大學本科1065人,專科467人,中專2512人。另技工學校196人,民師考取師範163人。正留學國外的8人。已獲高級學位或技術職稱的51人。還有研究生25人。主要學校有甯化縣第一中學、甯化縣第二中學、甯化縣第六中學、甯化第五中學、福建省三明工貿學校、城東中學、甯化城東幼兒園等。

2019年,全年在園幼兒11170人,入園率98.82%;小學一年級新生3862人、畢業3157人、在校23637人,初中七年級新生3239人、畢業2884人、在校9369人;高中招收新生1704人、畢業1882人、在校5583人;全縣6至14周歲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在讀353人,入學率99.4%。普通高考本一上線426人,上線率25.5%;本科上線1406人,上線率84.2%,“211”大學以上錄取160人,其中“985”院校錄取61人,清華大學錄取1人,北京大學錄取3人。2019年列入市“五新”科技重點項目5個,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家。2019年,我縣共申報專利257件,其中發明專利33件;共有113件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件),有效發明專利達到24件。

曆史文化

客家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期,甯化便有了印紋陶文化。少數民族畲民的祖先也留下高辛文化。及至西晉永嘉之後,中原的優秀文化随客家輾轉南遷而陸續傳人,直接影響和促進當地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形成較為獨特的客家方言、民間文藝、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産生了客家文化。

甯化縣在隋唐時期便初有開發,“開山伐木,泛筏于吳”,溝通了與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正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所以,自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南遷漢人源源不斷地聚集攏來,特别在唐末至兩宋間,客家先民溯撫河、贛江高度聚集于甯化及其石壁地區。在這裡休養生息,拓荒墾殖,建家立業。他們以其傳統優勢文化和生産技術,同以甯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連結地區(亦稱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創造出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宣告漢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誕生。

在宋代,聚居在甯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達11萬之衆。唐朝末年,在甯化便誕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進士。曆史上甯化共50名進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慶重修—統志》所載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甯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計算,甯化人物則占62.5%,北宋“靖康之難”後,宰相詹學傳攜眷來到甯化石壁設館講學,著名理學家朱熹前來拜他為師,充分說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也說明當時教育之興盛。正是甯化及石壁的特殊曆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内外學者的關注。

甯化學人在大環境的推動下,1991年成立甯化縣客家研究會,成為國内第一個縣級客家學術機構,同年編輯出版縣級第一本客家學術刊物《甯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甯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兩會”密切合作,2000年編輯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區文化叢書《客家祖地石壁叢書》達155萬字。分别于1997年、2000年成功地舉辦了二屆《甯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讨會》。出席研讨會的專家、學者160餘人次,他們來自包括台、港在内的中國十餘省、市、區和日本、法國,交流論文110萬字,分别正式出版論文集兩冊。迄今,甯化客聯會、客研會合作編輯出版書、刊20餘種、410萬字。

至20世紀30年代初,以山歌形式為主的革命文化在甯化興起,對當時的打土豪、分田地、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等各個時期的中心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解放後,文化事業得到普及、發展和不斷提高。1958年的民歌運動普及城鄉,文藝創作日見繁榮,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文化大革命”時期,破“三封”,除“四舊”,批判《翠江文藝》,封存和燒毀圖書文物,關閉文化陣地,禁锢文娛活動,解散文藝隊伍,文化事業遭到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事業重獲生機,建立并完善了三級文化網、電影放映網、圖書銷售網、有線廣播網。1987年8月,甯化縣隆重舉行黃慎誕生300周年紀念活動,上海雕塑家陳道坦為黃慎制作塑像,座基碑刻“怪而不怪,藝傳百代”為中國藝術大師劉海粟親筆題詞,南京藝術學院劉大羽教授也為塑像題詞、揭幕。并主持“黃慎藝術研究報告會”,成為甯化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唐以來,甯化載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達三十餘人。宋代能詩工篆的鄭文寶,明末清初學識淵博的李世熊,畫壇“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書法“南伊北鄧”之一伊秉绶,都是一代名流,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寫下燦爛的篇章。

石壁客家公祠作為全球120姓氏客屬的總家廟,建築規模居全球客祠之最,1995年福建省批準每年10月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每年祭祖大典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家後裔尋祖晉谒;客家文化、客家飲食、客俗民風、客民精神特色鮮明、傳承久遠、保留完好、展示豐富。

文化遺産

國家級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甯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省級

福建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甯化縣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客家擂茶制作工藝”、“甯化客家山歌”。

福建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夏坊遊傩”。

福建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甯化木活字印刷術”。

最新文件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甯化縣在其中。

風景名勝

自然景觀

天鵝洞群國家級地質公園規模達248平方公裡,地下石林為國内唯獨的地質奇觀,其溶洞數量、密度、規模居“八閩之冠”,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罕見的洞群世界”、“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藝術博物館”;黃慎故居地、國内最深天然内陸湖,與天鵝洞群相輝映的“蛟湖”,水深103米,旱不降、澇不溋,為南方水域奇觀;省級自然保護區牙梳山,生态原始、物種多樣,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休閑觀光場所。

紅色聖地

甯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甯化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軍長征的四個起點縣之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都曾在甯化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會議後,毛澤東率部途經甯化時,曾寫下光輝的詞章《如夢令·元旦》:“甯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當時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為革命犧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冊烈士達3300人。解放後被授予少将軍銜的甯化籍将軍有張新華、張雍耿、孔俊彪3人。

革命遺迹豐富、文物保存良好、紀念建築宏偉、史料留存豐富,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甯化縣是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具有許多珍貴的紅色遺存(址)和文物,其中“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軍醫院舊址、北山革命紀念園”等3個景點被國家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景點之列。為充分發掘和保護甯化這一珍貴的革命紅色遺産,發展紅色旅遊業,甯化縣計劃大力發展以弘揚“蘇區烏克蘭、長征出發地”為主題的紅色旅遊産業,現已完成《福建省甯化縣重點“紅色旅遊”景區建設方案》的修編和初審,拟建設景區配套幹線公路(大跨度交通)、景點基礎設施、景點遺迹遺址修繕與文物維修及布展陳列等3個項目,概算總投資77968萬元,其中景區4條外部配套幹線公路項目投資67936萬元,景區基礎設施項目投資7812萬元,文物維修和布展陳列項目投資2220萬元。該項目建成後,全縣将形成“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北山革命紀念園—石壁客家祖地—牙梳山自然保護區”及“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紅軍醫院舊址—湖村蛟湖”等兩條旅遊線路,形成2日遊規模。

特産美食

客家飲食

綜述

甯化穗利牌大米和綠風牌細木工闆被評為省名牌産品,“正泉盛”、“淮土”2個商标獲市知名商标稱号,三和木業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十環認證”,客家源牌紅薯粉絲、甯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個産品獲綠色食品标志,綠色食品認證取得零的突破。

燒賣

燒賣是甯化客家傳統小吃。把芋子煮爛,剝皮,搗皮糊狀,摻入地瓜粉反複揉搓,切成小圓團,捍成圓形的皮,再用蔥、香菇、瘦肉丁、蘿蔔等做餡,包成圓錐形,放入蒸籠約20分鐘,取出裝盤,灑上麻油、醬油,趁熱食用,有嫩、香、鮮的美味。

伊府面

伊府面簡稱“伊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漢族著名面食之一,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饑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澤金黃,面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制成不同風味的伊府面,被人稱贊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是速煮面的“老祖宗”。将洗淨的瘦肉、香菇、紅蘿蔔、鱿魚幹切成絲、蔥切成段,再将切好的肉絲上漿待用;油鍋燒熱,将上好漿的肉絲炒至呈白色時起鍋,留餘油下入蔥段、鱿魚絲炒香,再将紅蘿蔔、香菇絲和滑過油的肉絲下鍋調入精鹽、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後起鍋待用;将燒開後的高湯調好味裝碗裡,扁面放入開水鍋中燙熟,撈起瀝幹水後,放入高湯碗中,再将炒熟的餡料蓋在面上,灑上熟芝麻,滴上幾滴味極鮮和香油上桌即可。

韭菜包

韭菜包,又名米包子。甯化縣客家傳統小吃。用優質大米磨漿,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将頭茬韭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團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後裝盤,趁熱即食。特點:清香撲鼻,味鮮皮滑。

魚生

魚生又名生魚片,甯化傳統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迅速去鱗、皮、内髒,再剔去排刺,然後橫切成薄片,灑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口,為下酒名菜。

大卷

大卷是甯化客家傳統宴席上的主菜。把豆腐搗碎,拌入切成丁狀的蘿蔔、瘦肉、筍等原料,調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籠内蒸熟後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蔥花,其味鮮美。

老鼠幹

老鼠幹是甯化縣特産,舊"汀州八大幹"之一。它系用捕獲的山、田鼠,剝去皮毛,置糠入鐵鍋,将鼠架其上加蓋,用炆薰成幹。甯化田鼠幹有滋補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豬肉、冬筍、大蒜炸炒田鼠幹,香酥适口,為下酒名菜。

辣椒幹

辣椒幹,又名牛角椒,甯化名産。它以色澤鮮紅、透明、皮薄、味香、油質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馳名中外,暢銷港澳、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客家擂茶

甯化客家擂茶是一種飲料。将自制茶葉(淮山茶葉或大茶葉)、青草藥、茶油、放入擂缽,擂爛,再倒入煮熟的綠豆(或赤豆)、豬小腸、花生、炒米、粉皮、粉幹混合而成後,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鮮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饑,且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松丸子

松丸子是甯化客家傳統小吃。甯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時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輕輕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節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蔥頭、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圓球狀,投入油鍋中炸至黃色,撈起瀝幹備用。其制法:将豆腐弄碎,伴入切成丁狀的蔥、瘦肉、荸荠、冬筍等原料,再捏成小圓團,在幹地343粉中滾一下,水燒開後放入,再加調料,煮熟,連湯一起食用。

紅棗薏米湯

紅棗薏米湯:将上好的薏米洗淨後用高壓鍋壓爛(注:壓時水是薏米的5-6倍);将紅棗、枸杞洗淨後上籠加水蒸熟後待用;将壓好薏米湯和紅棗加入糖調和即成。特點:健脾除濕,營養藥用皆宜。

著名人物

甯化客家曆史上,英才輩出,自唐至清考中舉人152名、進士50名、狀元1名。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有90餘人,出國留學的有10人。宋至清140餘位甯化人著書立說300餘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标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譽為後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甯化縣志》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緻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書法家伊秉绶其隸書别開生面,名重于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水電專家張啟舜、生物學家範必勤、高級經濟師陳忠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馬謀超。

榮譽稱号

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号。

2018年—2020年度入選福建省級文明縣城城市。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上一篇:謙讓

下一篇:開原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