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

甕城

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是依附于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将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鼈”之勢。[1]
    中文名:甕城 外文名: 别名: 性質: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

簡介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内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曆史

甕城在中國最早出現的時代有待考古發掘論證,不過目前已知匈奴所築統萬城即已出現了甕城的雛形。西漢至北魏時期,為追求壯麗的視覺效果,城門門樓多為兩至三層的崇樓,并在門前左右設置雙阙,從這一點看,這一時期的城池似不會設置破壞視覺效果的甕城。但某些城市(如前涼都城姑臧)有翼城的設置,即在大城的一側或多側(姑臧為四面)建設方形小城,兩城之間以城牆連接。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城門沒有設置甕城。

中國古代城池中,甕城的設置興盛于五代和北宋時期。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出現關于甕城的記述:“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随其便”。北宋東京城依照這一原則設置了甕城。《東京夢華錄·卷一》記載“……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系四正門,皆留禦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甕城之設,其代表如平江府(蘇州)和襄陽城池。

南宋臨安、遼金上京均無設置甕城的記載。但南宋靜江府(桂林)甕城設置極為完備、複雜。金中都仿北宋東京而建,設有甕城。元朝時期為防止漢人據城反叛,曾令各地拆毀城池,而由于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并不面臨強敵入侵的問題,因此元大都和元上都均沒有設置甕城。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元天順帝方草草修築大都甕城。

明朝重視對城市的防禦,在南京應天府、中都鳳陽府、北京順天府,以及西安、歸德(今河南商丘)、平遙等府、州、縣級地方城市,以及長城山海關、嘉峪關等關城,均設置了甕城。其中以南京聚寶門(今名中華門)甕城最為龐大複雜。

朝鮮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漢城、水原也設置了甕城。但朝鮮甕城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在于僅有一面與城牆相連,另一面通常留出豁口。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橹樓”的設置與中國的甕城及箭樓相似,均為敵軍攻破第一道城門之後的緩沖區。

需注意中國及朝鮮的甕城與西洋式城堡中“barbican”的區别。後者多指城堡大門兩側的碉堡和塔樓。

材料和工藝

早期的城池,城牆主要是用土夯築(或版築)而成,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築城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築城材料和工藝的不斷發展。東晉時期,出現了用磚包砌的城牆。到了唐、宋時期,一些較大的城池都用磚包砌城牆。明、清時期,用整齊的條石、塊石和大城磚包砌城牆已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牆,砌磚用的膠結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漿,城門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膠結。

典型城池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的。它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具有防禦設施齊全、布局合理、工程構築堅固等特點。該城略呈方形,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宮城(紫禁城)組成。内城是北京城的防禦主體工程,城牆周長約24公裡,牆體最高為13米多(包括雉堞),底厚19.5米,頂厚16米。牆頂的内緣設女牆,高1米,外緣設雉堞,有垛口11038個。沿内城城牆構築敵台172座。内城共設城門9座,位于南面的有3座(正中的為正陽門),其他三面各設城門2座。城門上建有城樓。内城的城門外建有甕城,其中正陽門的甕城還增築箭樓3座。為使甕城得到進一步的掩護,在城門外附近構築有大敵台。為加強城角的防禦,各城角都建有角樓。為加強整個内城的防禦,在城牆外開挖有護城河,河寬30~60米,深度3米以上。在内城的北面中心位置建有鐘樓和鼓樓。外城的城牆建于内城的南面(東、西、北三面未建外城牆),建有敵台63座,城牆、敵台的構造與内城相同,僅強度稍次于内城。皇城和宮城位于整個城池的中心,其結構和防禦工程設施與内城相近。

曆史上的作用

在中國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城池築城體系曾發揮過很大作用。如四川合州的釣魚城,是南宋末年為抵禦蒙古軍隊的進攻而構築的。涪水在其南,嘉陵江流經其北,渠江在其東,三面臨江;城池建在山頂上,南北兩面為峭壁懸崖,地勢十分險要。它上控三江交彙的扇形地區,下屏戰略要點重慶,是攻必奪、防必守的軍事要地。南宋的餘、王堅、張珏等将領,從1243年起,先後利用這裡有利的地理條件和險要地形,順着山的自然地勢構築了釣魚城,又在城外據險構築了一些外圍據點,形成了以釣魚城為中心的堅固的城池築城體系。宋軍依托它從1259年開始,抗擊蒙古軍隊和元軍多次進攻,堅持20年之久。又如明朝初年,明政府為防倭寇對沿海的侵擾,在沿海地區修建了海島、海岸、海口築城體系(見明代海防築城)。這些築城體系的共同點,都是以衛、所的城池為主體,并與堡寨、墩台、烽堠相結合而構成的。它是一種将内地的城池築城體系,創造性地靈活運用于海疆不同地理、地形條件下的設防,曾有效地保障明軍阻止和打擊了倭寇的多次入侵,取得了抗倭戰争的最後勝利。

圖集

上一篇:死囚器官捐獻

下一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