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寨

瓦崗寨

河南省曆史文化名鎮
河南省曆史文化名鎮——瓦崗寨,現名為:瓦崗寨鄉,河南省曆史文化名鎮。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滑縣,近幾年來瓦崗寨發展變化不大,經濟發展緩慢,是安陽市滑縣相對來說經濟發展比較滞後的鄉鎮。當地人主要以種田以及外出打工為生,區内相對來說化工業發展比較突出,小的油漆加工廠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經濟的發展。曆史上瓦崗寨曾是隋末農民起義(瓦崗寨四十六友)之地 。 興建了當年瓦崗寨軍起義遺址,如今為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每到逢年過節,人氣很旺,不過大多是十裡八村的人來這裡遊玩,自2008年後當地政府相應地對其做了推廣,全國各地的遊客雖然不多,但還是時常有人來遊覽。景點門票價格是:20元人民币。景點具體位置在:瓦崗寨鄉瓦崗村東一公裡左右。乘車路線:從全國各地出發可以乘座發往安陽市滑縣道口鎮的班車,然後在轉從道口鎮到瓦崗寨的鄉村公交。也可以從道口鎮轉乘發往長垣、開封等地的路過車在慈周寨下車,在向西走大約三公裡到達。[1]
    中文名:瓦崗寨 外文名: 别名: 開放時間:暫無 門票:暫無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藥鄉國家森林公園内 類别:旅遊景點 所在地:濟南

行政區劃

瓦崗寨現名為:瓦崗寨鄉,位于河南安陽市滑縣南部,現有人口四萬八千左右,下設行政村有:瓦崗村,大範莊、小範莊、東大操、西大操,東小屯、西小屯、赤水村、彭莊村、前百尺口村、後百尺口村、馬莊、趙莊、魏莊村、原西村、原東村、新鄉屯、耿莊、張虎莊、鄧莊、周道村、孟一村、孟二村、孟三村、孟四村、東孟村、劉莊村、倫莊村、馮寨村,近幾年來瓦崗寨發展變化不大,經濟發展緩慢,是安陽市滑縣相對來說經濟發展比較滞後的鄉鎮。當地人主要以種田以及外出打工為生,區内相對來說化工業發展比較突出,小的油漆加工廠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經濟的發展。

三大義軍

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翟讓聚 衆瓦崗寨,即今河南滑縣南,舉起反隋義旗,到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後9年,在中原大地活躍着一支矛頭直指隋廷的農民武裝力量,這就是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舉義較早、發展最快、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義軍之一。創始人翟讓,東郡(今河南滑縣東南)韋城人。一起造反的還有同郡人單雄信,濟陰郡離狐(今山東菏澤北)徐世勣等人。起初,瓦崗軍在汴水所經的荥陽郡(治今河南鄭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邊界,奪取公私行舟的貨物,殺富濟貧,曾多次擊敗隋軍圍剿,隊伍發展到1萬多人,成員中以貧苦農民和漁獵手為主。隋貴族蒲山公李寬之子李密,曾參加楊玄感反隋活動,失敗後在河北、山東一帶流亡,大業十二年10月,投奔瓦崗寨,被翟讓收留。李密具有戰略眼光,向翟讓建議:先取荥陽,在館谷休整部隊,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争利。這支部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主要得益于控制着荥陽地區,占據洛口倉?在今河南鞏義東北,既有可供長期戰争的糧食儲備,又直接威脅東都。

大業十三年5月,為解洛陽之圍,隋炀帝命監門将軍龐玉等率領關内兵援救東都。是年9月,河南、山東發大水,餓殍遍野。按照徐世勣的建議,李密攻取了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西南)。10月25日,奉命北上馳援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10馀萬向洛口瓦崗軍進攻,渡過洛水,在黑石(今河南鞏義西南)紮營。李密渡洛迎戰,由于山麓地勢狹窄,兵器難以發揮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圍魏救趙”之計,抄襲隋軍黑石大營,調隋軍回轉,突然攻擊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隊,消滅隋軍3000多人。十一月初九,兩軍夾石子河而戰,李密運用正面進攻和側後襲擊相結合的方法,再次重創王世充。黑石大捷之後,李密殺害翟讓,種下将士互存戒心、離心離德的禍根。

義甯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萬援軍後,又在洛口倉附近,與瓦崗軍展開大戰。李密抓住戰機,率敢死隊追擊,大敗王世充的渡河部隊。接着,又進逼東都,攻克偃師城,修築金墉城,擁兵30萬,南逼洛陽上春門,殺留守韋津。此戰後,王世充龜縮在洛陽北的含嘉倉城,不敢出戰。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派使者向瓦崗軍表示歸附,江淮一帶的許多義軍先後争着響應瓦崗軍。瓦崗軍已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這也是瓦崗軍最興盛的時期,李密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隻要占領東都,天下就易為己有。遂長期屯兵于防守嚴固的東都堅城之下,與隋王世充軍前後交鋒百馀戰,贻誤了向其他地區發展,奪取更大勝利的機會,又極大地消耗了義軍的力量。

義甯二年3月,隋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等,利用禁軍将士思歸關中的不滿情緒,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策動政變,缢弑隋炀帝,擁兵10馀萬回歸長安,6月軍至黎陽。在洛陽繼帝位的隋皇泰主楊侗十分驚恐,采納了内史令元文都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祿,令其率瓦崗軍征讨宇文化及。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崗軍喪失了反隋的鬥争大方向,渙散了鬥志。7月,李密按照楊侗旨意,帶領精兵在衛州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大戰宇文化及。

李密被流矢射傷落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趕到的危急時刻,被部将秦叔寶救回,并組織部隊穩住了敗局反取小勝。宇文化及部下萬馀人投降,迫使宇文化及改變了行軍路線,率殘部2萬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許諾準備入朝領賞,部隊行至溫縣(今河南溫縣東),王世充已在東都發動宮廷政變,獨攬大權。李密發覺自己入主洛陽的美夢被打破,隻得回駐金墉城。童山之戰,瓦崗軍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險些喪命。從戰略上講,瓦崗軍是得不償失。9月,王世充乘瓦崗軍元氣大傷,尚未休整之機,選精兵2萬馀人,于初十日主動出戰。次日,兵至偃師,屯軍通濟渠南,作三橋于渠上,伺機與義軍一決雌雄。李密主力部隊集結在北邙山,草率決定迎戰。結果,被王世充伏擊打敗,俘降瓦崗軍10馀萬人,數十位得力将佐被俘。李密逃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企圖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卷土重來,但部屬士氣不振,李密無計可施,率2萬義軍入關中,向李淵投降。瓦崗軍的将士有的歸附李淵,有的投靠王世充。這支在推翻隋炀帝殘暴統治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瓦崗農民義軍,就這樣被竊據着領導權的隋廷大貴族李密出賣,最後分崩離析,徹底瓦解了。

現在

如今的瓦崗人民過着安居樂業的生活。據瓦崗寨鄉負責人介紹,該鄉人民政府駐地為瓦崗集,東臨106國道,南與長垣縣接壤。全鄉東西長6.3公裡,南北長13公裡,總面積60平方公裡,交通便利。全鄉轄29個行政村,260個村民小組,8016戶,3.3萬人。瓦崗寨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以農果間作為基本種植模式,蔬菜業方興未艾,養殖業異軍突起,現有果林15000畝,主要品種為杏、蘋果。食用菌,尤其是雙孢菇種植普遍,總面積達70000平方米,農業生産條件較為完善,每年向國家繳納商品糧1700萬公斤,全鄉套種面積7000畝,基本實現了農作物良種化、土壤改良化、栽培科學化,全鄉企業主導産品為鑄造、鋁制品、衛生材料等。

未來

2006年,河南投資3億元建設瓦崗寨旅遊區。河南省滑縣人民政府投資近3億元,建設瓦崗寨曆史文化旅遊景區。

河南滑縣瓦崗寨是隋末瓦崗軍大起義之地。瓦崗寨曆史文化旅遊景區包括隋唐商業街、一個主景區和十個分景區,主要景觀組成分太玄林、八陣圖、瓦崗軍寨和國公祠。主景區占地3000馀畝,投資1.2億元。瓦崗寨曆史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後,将與林州紅旗渠、湯陰嶽飛廟、内黃二帝陵、浚縣大丕山等共同構成豫北自然人文旅遊景觀帶。日前開工建設的點将台景觀,是瓦崗寨主景區之一,占地面積140畝,預計2007年底前完工。

曆史來源

“瓦崗”一詞的來曆,曆史久遠。考其來源,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我國尚處于封建社會的早期,同時也是東周的前期。東周的統治者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對王室和其他有功人員,實行按地位高低,劃分地盤,分而治之,叫做分封制。時間一久,周王室的統治者不思進取,統治勢力逐漸變弱,而封建割據的地方勢力越來越強,互不相讓。到了春秋後期,兼并戰争叠起,常常為了争奪土地和人口而互相發動戰争。于是,被進攻的國家向友好的國家求援的事也就頻頻發生。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齊國出兵進攻魯國西部邊遠之地。晉國土鞅等率兵前來援救魯國,魯定公在瓦地與晉國救兵會師。事後,人們為紀念這次意義重大的會師,便在一處土崗上用磚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稱“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崗上,此後人們就把此地簡稱為瓦崗。

據西晉史學家杜預注釋:“瓦,衛地……,東郡燕縣(即現在滑縣牛屯鎮一帶)東北有瓦亭。”又據《春秋大事年表》載:“衛輝府滑縣東南瓦崗集,即古瓦亭。”史學家楊伯俊在其《春秋左傳注》中說:“瓦,即今河南滑縣之瓦崗集。”因為這裡曾為“瓦”地,并有“瓦亭”又因“瓦亭”建在高崗之上,人們便将此地稱為“瓦崗”。

瓦崗軍、瓦崗寨的來曆,皆來自瓦崗軍的首領翟讓。那麼翟讓為啥要選擇這裡作為根據地?這就必須了解曆史上的瓦崗所處的戰略地位和複雜的地形地貌。 據史學考證,隋朝時瓦崗地處古黃河的東南岸,北臨黃河白馬渡口,南與通濟渠(南運河)相望;西邊跨黃河距永濟渠(北運河)不過百裡之遙,瓦崗正處在南北大運河的喇叭口外。南北運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動脈,瓦崗堪稱軍事戰略要地。然而,就瓦崗而言,在東郡境内又是個偏僻地方。這裡因黃河多次泛濫,造成土嶺起伏,樹木叢生,溝河縱橫,水鳥成群,蘆葦遍野,這種環境,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擊。于是翟讓便選擇瓦崗為揭竿起義之地。

翟讓舉起義旗後,為了聚集武裝力量和防禦敵人進攻,便在瓦崗四周,因勢築了方圓二十馀平方裡的宏偉寨牆,很是氣派壯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瓦崗寨”。翟讓的起義隊伍因在瓦崗寨聚義,遂被稱為“瓦崗軍”。瓦崗軍守在此處,使隋朝兵馬久攻不下。

曆史典故

據史書介紹,隋朝時候,瓦崗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泛濫,使這裡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擊。此外,瓦崗北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稱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衛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二十馀公裡的“土圍子”故稱瓦崗寨,沿襲至今。

公元613年,韋城人翟讓便帶領一支起義軍在此舉兵興事,号稱瓦崗軍。初時追随翟讓到瓦崗起義的主要人物有曹州人單雄信、東名人徐世勣,字懋公(亦作茂公),他們“掠公私船,資用封給,附者益衆,聚徒至萬馀人”,以後陸續投奔他的主要人物有:遼甯人李密,濟陽人王伯當,當東掖城人魏征,山東濟南人秦瓊,山東東阿人程咬金等,他們下韋城、占白馬、拔濮陽、據黎陽、史鄭州、襲商丘、奪金堤......所到之處旗開得勝,貪官污吏聞風喪膽,勞苦大衆笑逐顔開。

經過7年的浴血奮戰,終始腐朽的隋王朝灰飛煙滅,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隋末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瓦崗軍的作用不可忽略。它代表着百姓的呼聲與苛政進行對抗;在戰火浴血中,又是初唐名将和盛世名臣的搖籃,确實值得去研究。

曆史看點

曆史的長河在不斷地流淌,時代的腳步在不停地邁進。而今,瓦崗軍起義雖然距離我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光景了,但人們并不因為它的遙遠而淡忘它,相反,卻随着大量的書籍、傳說、故事、戲劇、電影等媒體的出現而對它産生更大的熱情、更深的懷念。瓦崗寨雖然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但也因“威行萬裡,聲震八方”的瓦崗軍而舉世聞名,所以,凡是到豫北,特别是到滑縣來辦外地客人,無一不想到瓦崗寨看看當年瓦崗軍活動的遺址和遺迹。如點将台、操練場、兵工廠等。

天下第一寨

滑縣是河南省安陽市轄縣之一,位于黃河以北,安陽市南部。瓦崗寨位于滑縣南部,是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軍根據地。

潮劇《瓦崗寨》

[内容]

李密殺楊國公後,被劉雄捉獲,押解過瓦崗寨,遇救上山,衆英雄擁之為王,伺機反隋。臨潼為隋都要隘,軍師徐茂公命程咬金、王伯當二将,化裝入關打探軍情。時臨潼總兵尚師徒奉召至江都參議國政,其子尚至龍素好尋花問柳,因羨江家女廷鳳嬌美,強娶而去,并踢死江母林氏。事為程、王所覺,乘機冒充江家親屬,混入尚府打探軍情,并将鳳救出。旋至龍領兵追殺,咬金被擒,伯當保護江家衆人逃回山寨報訊。尚師徒聞瓦崗細作入關,即趕回府,提審咬金。忽報瓦崗兵臨城下,尚即開城迎敵,瓦崗大将尤俊達敵尚不過,元帥秦瓊出戰。尚不敵,換騎呼雷豹,其哨聲如雷,秦之馬被吓跌倒。下馬步戰,秦乘機奪呼雷豹,尚失寶馬,敗逃入關。瓦崗兵馬将城池團團圍住。

[考釋]

故事見《說唐全傳》。30年代演出本。本事見《潮劇劇目綱要》。

摘自林淳鈞、陳曆明編着《潮劇劇目彙考》

隋唐武将排名(其中部分為瓦崗寨将領)

第一傑:西府趙王李元霸

第二傑:天寶大将宇文成都,胯下賽龍五斑駒,掌中鳳翅镏金镗,勇貫三軍

第三傑:銀錘太保裴元慶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沒角癞麒麟,掌中一對八棱梅花亮銀錘

第四傑:紫面天王雄闊海,一根熟銅棍,壓蓋武林

第五傑:雙镗無敵伍天錫,胯下青龍馬,掌中一對短把鳳翅镏金镗,英勇無比

第六傑:南陽太守伍雲召,跨下踏烏白雪馬,掌中鳳翅镏金镗

第七傑:少保羅成,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龍,掌中五鈎神飛亮銀槍

第八傑:花刀大将魏文通,跨下花斑馬,一把花刀是隋營數一數二的大将

第九傑:靠山王楊林,胯下金睛獸,掌中一對囚龍雙棒

第十傑:銀面韋托秦用,秦瓊的幹兒子,胯下赤炭火龍駒,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

第十一傑:呼羅國王,胯下青鬃馬,掌中單錘,乃突厥第一戰将

第十二傑:四寶大将尚師徒,胯下寶馬呼雷豹,掌中烏龍提泸槍,山馬關大帥

第十三傑:神拳太保秦瓊秦叔寶

第十四傑:皂袍大将尉遲恭

第十五傑:赤發靈官單雄信,單二員外,江湖總瓢把子,胯下棗紅馬,掌中一把金釘棗陽槊

第十六傑:銀槍将蘇定芳,胯下銀龍馬,掌中亮銀槍

第十七傑:勇三郎王伯當,胯下黃斑馬,掌中花槍

第十八傑:大刀王君可,胯下一匹赤兔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