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意識

環境意識

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
從根本上講,環境意識是一個哲學的概念。是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又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互相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1]
  • 中文名:環境意識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屬于:哲學的概念
  • 特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性質:思想和觀念

概念

環境意識,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術語以及這個術語所包含的現代環境意識的内涵卻是嶄新的。

現代環境意識首先倡導于西方,中文譯文來自“Environmental Awareness”一詞。從國際上看,“環境意識”術語的産生以及它所表示的現代環境意識的内涵大體上出現于本世紀六十年代。

1968年,美國學者Roth首先提出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其含義與環境意識的含義極為接近。實際上,環境素養可以認為是環境意識的同義詞。當時媒體認為環境污染是那些環境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造成的,Roth便提出如何辨認有環境素養的公民,由此提出環境素養的概念。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Nixon,1970)曾以“環境素養”為題,在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Councilof Environmental Quality)的年度報告中揭示環境素養的重要性。他認為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美國全社會進行改革,以獲得新的知識、概念和态度,并認為美國全社會必須對人與其環境的關系發展有新的了解和認識,也就是說要發展環境素養。而環境素養的培養必須依賴教育過程的每個階段。

Rillo(1974)認為環境教育的目标在于事實或個人價值觀評價環境問題。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他們能夠主動、合理地使用環境,以發展人類高品質的生活;能問題。了解人類無法與其他生物分離而完全獨立,而與環境的其他成分互相關聯。

1.對整體環境的感知與敏感性。

2.對環境問題了解并具有經驗。

3.具有價值觀及關心環境的情感。

4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

Volk等(1985)調查美國環境教育學者對環境教育課程的看法,結果認福為當時學校的環境教育注重知識的培養,以及環境問題的了解,而忽視環境行動技能的教學,這種環境教育不易達到培養具有環境素養公民的教育目标,并認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有能力而且願意對重要環境問題采取行動。

Marcinkowski(1990)綜合文獻中許多學者對環境素養的研究,認為環境素養應包含下列含義:

1,對環境的感知與敏感性。

2.尊敬自然環境的态度,關心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3.了解自然系統如何運行的知識,以及社會系統如何幹擾自然系統。

4.了解各種(地方的、地區的、國家的、國際的和全球的)環境相關問題。

5.能使用第一手或第二手的信息來源,通過分析、合成和評價環境問題信息,并根據事實或個人價值觀評價環境問題。

6.全力投人,主動地、負責地去解決環境問題。

7.具有補救環境問題的策略知識。

8.具有技能,發展實施相關策略和制定計劃以補救環境問題。

9.主動參與各階層的工作以解決環境問題。

定義

由于研究者的學術背景不同,對環境意識這個涵蓋十分廣泛的概念,形成了不同的觀察、研究角度。

1.從哲學的角度

楊朝飛認為,從根本上講,環境意識是一個哲學概念(楊朝飛,1991)。并從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來論述,“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和物質相區别,相對立,是第二性的(列甯)”。這是因為意識來自于客觀世界,其内容是客觀的;意識又是一種人腦的機能,而人腦是物質的,可見其基礎也是客觀的和物質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意識不隻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亦即它并不隻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而且還可以能動地反作用于客觀世界。人類區别于動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正在于人類可以能動地改造世界。按此定義,環境意識是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又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地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身相互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

從哲學角度來研究環境意識的人較多,如“生态意識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變化的哲學反思,……”(李萬古,1996),“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對于環境現象和環境行為能力的反映和認識(易先良,1993)",“所謂環境意識,就是人類對賴以生存的生态環境這一特定的客觀存在的反映(餘謀昌,1995)”等。

2.從文化的角度

姚炎祥(1993)等認為,“環境意識是環境文化的核心和基礎”。“所謂環境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人們在認識和保護環境的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它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形态:環境物質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環境精神文化。……環境精神文化是指人們在認識和保護環境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環境意識、觀念及有關的文化藝術形式等。”

至于環境意識的定義,姚炎祥等人是從人類意識的角度給定的。“環境意識是人類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意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産生的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它包括……感性認識形式以及……理性認識形式。而環境意識則是人們在實踐中産生的關于環境、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的各種認識之總和,它主要包括……環境理性認識層次和……環境感性認識層次。環境意識是人們對所處的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能動的反映,……”

3.從價值觀的角度

從價值觀角度看環境意識,把“環境意識作為一種本質上進步的價值觀”來看待。

“環境意識,從狹義上說,是對大自然價值及與自然有關的人類行為的價值的認識,從廣義上說,則還包括對人類創造的物質型曆史遺産的價值及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價值的認識”(徐篙齡,1997)。

莊國泰、劉湘溶等人所下的定義中,也包含價值觀的思考角度。實際上,價值觀也可以認為屬于哲學的角度。

4,從心理學的角度

劉培哲(1993)認為,“環境意識就是人們對待環境問題上的心理覺悟。它包括生産、生活活動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思想、情感、知覺、

倫理道德等意識要素與觀念形态的總和”。

5.從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所應具備的内容來定義

Hungerford從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角度出發,認為環境素養由認知知識、認知過程和情意三部分組成。他沒有從學科的角度去研究,而是認為環境素養是一種組合内容,不僅包括知識(多方面的知識),還包括能力、價值觀、行動策略等。其定義較多的是從環境素養的不同層次考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