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主導的新朝社會改革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币制,更改官制與官名。并且,以王田制為名,恢複井田制。還把鹽、鐵、酒、币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将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而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也不停回複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 中文名:
  • 外文名:
  • 發生地點:
  • 主要人員:
  • 中文名稱:王莽改制
  • 别稱:王莽新政
  • 時間:公元8年
  • 改制内容:土地改革、币制改革等

背景

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内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地起義不斷。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禅讓後稱帝,改國号為“新”,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為新朝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即“新太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于公元8年臘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即位後的王莽在這種情況下,意圖通過改制來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漢末的動蕩為王莽專權提供了機會,王莽沒有抓住儒家統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将儒家經典中的"器"當作治世之道,"奉古改制"迅速走向滅亡。

政治

改革官制

如在中央官職中,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胪為典樂,少府為共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勳為司中,太仆為太禦,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地方官職的名稱也多有改動:太守改為大尹(或卒正、連率)、都尉改為太尉、縣令(長)改為宰。等等。此外,王莽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贅官執掌輿服禦物,後又典兵,位上卿;設司恭、司從、司明、司聰、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等。王莽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号,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隻能領到幾千錢。n因此,貪污受賄、榨取民脂民膏的現象在各級官吏中層出不窮。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則窮困潦倒,甚至靠給别人打短工來維持生活。n

修改地名

王莽還更改了許多地名,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連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後來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時也隻好注明故地。如“山陽郡”更名為“巨野郡”。n

凍結奴隸制度

對現有的奴隸數量凍結,禁止繼續買賣和産生新的奴隸、婢女。使其自然消滅。

經濟n

王莽在居攝和篡位稱制期間,先後四次改易币制。從政改口号及其假托的學理依據來看,王莽似乎是一個銳意進取的改革家。但事實上王氏改制的各項舉措背後,又往往隐藏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币政層面而言,頻繁推出的新版貨币讓百姓不堪其擾,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被嚴重擾亂。朝令夕改、換算不合理、鑄币機構冗雜、材質多樣、面值繁複,這是該時期貨币政策的幾個典型特點。

文化

在教育、祭祀、法律、音樂、漏刻、建築、曆法、度量衡、車輛制作的方面也有革新措施。

音樂

居攝三年(公元8年),王莽下書曰:“遏密之義,訖于季冬,(張晏曰:“平帝以元始五年十二月崩,至此再期年也。”師古曰:“虞書:‘放勳乃徂,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遏,止也。密,靜也。謂不作樂也。故莽引之。”)正月郊祀,八音當奏。王公卿士,樂凡幾等?五聲八音,條各雲何?其與所部儒生各盡精思,悉陳其義。”天鳳六年(19年)初獻新樂于明堂、太廟。羣臣始冠麟韋之弁。或聞其樂聲,曰:“清厲而哀,非興國之聲也。”

漏刻

居攝三年(公元8年),王莽奏請太後,稱得“銅符帛圖”,并借此“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後(即孝元皇後王政君)、孝平皇後(即王嬿,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皆稱假皇帝。”該奏中請“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為度,用應天命。”奏可。

此次改漏刻為一百二十度,是和該奏中所說的漢哀帝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将元年的故事有關。王莽該奏中稱,“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書,更為太初元将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賀良谶書臧蘭台。臣莽以為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攝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當時漢哀帝在改元诏書中對漏刻進行改革,“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顔師古曰:“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此本齊人甘忠可所造,今賀良等重言,遂施行之。事見李尋傳。”

曆法

天鳳六年(公元19年)春,王莽見盜賊多,乃令太史推三萬六千歲曆紀,六歲一改元,布天下。下書曰:“紫閣圖曰‘太一、黃帝皆仙上天,張樂昆侖虔山之上。後世聖主得瑞者,當張樂秦終南山之上。’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複以甯始将軍為更始将軍,以順符命。易不雲乎?‘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李竒曰:“易道生諸當生者也。”師古曰:“下系之辭。體化合變,故曰日新。”)予其飨哉!”欲以诳燿百姓,銷解盜賊。衆皆笑之。

地皇元年(公元20年)“改元曰地皇,從三萬六千歲曆号也。”

度量衡

始建國元年做新嘉量以統一容積。

結果

王莽的改制不但沒有緩解當時的階級矛盾,反而進一步激化。造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響應更始政權的軍隊入長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随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退至漸台。将士全部戰死。商人杜吳殺了王莽後還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帶,校尉公賓就見了,忙問是從誰身上拿到的,得知屍體還在後,立即沖進室内砍下王莽的頭,王莽屍體立即被争奪的士兵肢解。幾天後,王莽的頭被挂在南陽宛縣市上,而王莽的改制也随着新朝的滅亡和王莽死去而畫上了句号。

影響

王莽曾經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都獲得過實際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廣泛的支持。但在社會财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這樣的政策完全沒有物質基礎,隻能加速國庫的枯竭和财政崩潰。這些利益還誘發了得益者對王莽、對王莽改制過高的期望,一旦事與願違,這些支持者馬上會變為反對者。知識分子如此,其他階級、階層也會如此。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王莽要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将“單于”改為“善于”、“服于”,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他又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緻邊境沖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于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邊疆民衆深重的災難。

王莽掀起了空前絕後的改名運動,無論地名、官名、建築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還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這樣改一次已經夠折騰了,王莽卻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間改了五次,最後又改還到原來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記不住,所以每次頒發诏書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後注舊名。不但影響效率,造成浪費,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厭惡。

評價

王莽稱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産物,是西漢末年以來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種政治、經濟措施,雖然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其統治,但這些嚴重脫離實際的措施,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幹擾,進一步激化了西漢後期以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他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對象,成為衆矢之的。

王莽新政的失敗,是西漢沒有前車之鑒、發展失敗的延續。在當時,它需要官僚體系治理國家,但是無法制止官僚作為利益集團,瘋狂掠奪國家的财富;國家放開土地,鼓勵競争,就會引發土地兼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如果将土地收為國有,平均社會财富,又會違背人類競争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這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的悖論,此後2千多年裡,任何王朝,都沒有逃脫西漢帝國譜寫的命運。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敗。

上一篇:單相電機

下一篇:高壓跌落式熔斷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