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

漢語漢字
燒,漢語常用字(一級字),形聲字,最早見于秦文字。[3]“燒”本義為使物體着火,由使着火義引申為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烘烤、一種烹饪方法等義,由加熱引申為因病而體溫升高,由使物體起變化引申為因肥料過濃使植物枯萎或死亡,現代又可喻指人因财富多而頭腦發熱、得意忘形,以上義均讀為shāo。“燒”又讀shào,義為放火燒野草以肥田,也泛指野火。
  • 中文名:燒
  • 拼音:shāo
  • 繁體:燒
  • 部首:火
  • 字碼:
  • 五筆:
  • 倉颉:fjpu
  • 鄭碼:uohg
  • 筆順:4334153135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二蕭平聲
  • 注音:ㄕㄠ
  • 總筆畫:10
  • 結構:左右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U+70E7

字源演變

燒,形聲字。從火,堯(繁體)聲。“燒”原作左“火”、右“堯(繁體)”,後“堯(繁體)”據草書簡化成“堯”,“燒(繁體)”也就類推簡化成“燒”。

漢字字義系統往往是通過比況式聯想類推而豐富發展起來的,“燒”的字義系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範例。“燒”的本義為使物體着火。《說文》:“燒,爇(ruò)也。”《戰國策·齊策四》:“臣竊矯君命,以責(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由使着火義引申為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烘烤、一種烹饪方法等義,由加熱引申為因病而體溫升高,由使物體起變化引申為因肥料過濃使植物枯萎或死亡,現代又可喻指人因财富多而頭腦發熱、得意忘形,以上義均讀為shāo。“燒”又讀shào,義為放火燒野草以肥田。《管子·輕重甲》:“齊之北澤燒,火光照堂下。”也泛指野火。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燒(燒)shāo(ㄕㄠ)

⒈使東西着火:焚燒。燃燒。燒灼。燒毀。

⒉用火或發熱的東西使物品受熱起變化:燒水。燒飯。燒磚。燒焊。燒藍。燒料。

⒊一種烹饪方法:燒茄子。燒雞。

⒋體溫增高:發燒。退燒。

⒌經烘烤制成的餅:燒餅。火燒。

⒍一種烈性白酒:燒酒。高粱燒。

⒎過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燒shāo

〈動〉

(1)(形聲。從火,堯聲。本義:使物着火)

(2)同本義[burn]

燒,爇也。——《說文》

雛燒。——《禮記·内則》。注:“燒煙,于火中也。”

齊之北澤燒火。——《管子·輕重甲》。注:“獵而行火曰燒。”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唐·白居易《賣炭翁》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資治通鑒》

(3)又如:幹柴好燒;他把衣服燒了一個洞;燒葬(燒焚祭品);燒丹煉汞(道家用朱砂水銀等物煉成金丹以求長生不老);燒糊了卷子(喻外貌醜陋);燒埋錢(燒化埋葬死人的費用);燒冷竈(敷衍不得時的人);燒利市(商人在開始營業時燒紙祭獻福神);燒琴煮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4)烘烤;曝曬[roast]。如:燒炙(燒烤);燒豬(燒烤豬肉);燒鴨(即烤鴨)

(5)照耀;照射[radiate;shine]。如:燒空(映紅天空);燒眼(耀眼)

(6)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fire]。如:燒丹(猶煉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煉藥);燒汞(指道教徒用水銀煉藥);燒金(指方術之士煉丹砂為黃金);燒銀(指煉丹);燒煉(冶煉);燒藥(煉制丹藥;煎藥);燒铄(煉熔)

(7)烹調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湯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fry after stewing;stew after frying]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饷春耕。——蘇轼《新城道中詩》

(8)體溫升高,得熱病[have atem peture;runafever]。如:孩子連燒兩天了;現在還燒着呢

詞性變化

燒shāo

〈名〉

(1)野火[field fire]

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白居易《秋思詩》

(2)指燒酒[liquid]。用蒸餾法制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又如:燒刀(強烈的酒。也稱燒刀子)

常用詞組

燒包、燒杯、燒餅、燒刀子、燒飯、燒高香、燒鍋、燒焊、燒荒、燒毀、燒火、燒堿、燒焦、燒結、燒酒、燒烤、燒埋、燒賣、燒毛、燒瓶、燒傷、燒香、燒心、燒雲、燒紙、燒制、燒灼、燒灼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爇也。從火堯聲。式昭切

說文解字注

?也。二篆為轉注。從火。堯聲。式昭切。二部。

康熙字典

《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屍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