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像儀

熱像儀

長波紅外成像的工作系統儀器
用于長波紅外成像的工作系統儀器。紅外熱像儀是利用紅外探測器和光學成像物鏡接受被測目标的紅外輻射能量分布圖形反映到紅外探測器的光敏元件上,從而獲得紅外熱像圖,這種熱像圖與物體表面的熱分布場相對應。通俗地講紅外熱像儀就是将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圖像。熱圖像的上面的不同顔色代表被測物體的不同溫度。
    中文名:紅外熱像儀 外文名:Infrared Thermal Camera 用途: 主要指标:測溫範圍、空間分辨率、測溫精度 操作方式:手持式、便攜式、在線型 接收輻射方式:主動接收、被動接收

發展曆程

“紅外線”一詞源于“pastred”,是超出紅色之外的意思,表示該波長在電磁輻射頻譜中所處的位置。“thermography”一詞是采用同根詞生成的,意思是“溫度圖像”。熱成像的起源歸功于德國天文學家SirWilliamHerschel,他在1800年使用太陽光做了一些實驗。Herschel讓太陽光穿過一個棱鏡并在各種顔色處放置溫度計,利用靈敏的水銀溫度計測量每種顔色的溫度,結果發現了紅外輻射。Herschel發現,當越過紅色光線進入他稱為“暗紅熱”區域時,溫度便會升高。

簡介

二十年後,德國物理學家ThomasSeebeck發現了溫差電效應。在該發現的基礎上,意大利物理學家LeopoldoNobili于1829年發明了熱量倍增器(即早期版本的熱電偶)。這種簡單的接觸式設備的工作原理是兩個異種金屬之間的電壓差會随着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過了不久,Nobili的合作夥伴MacedonioMelloni把熱量倍增器改進為熱電堆(以串聯方式安裝熱量倍增器)并将熱輻射集于熱電堆上,這樣,他可以檢測到9.1米(33英尺)遠處的人類體熱。

1880年,美國天文學家SamuelLangley使用輻射熱檢測儀探測到304米(1000英尺)以外的牛的體熱。輻射熱檢測儀測量的不是電壓差異,而是與溫度變化有關的電阻變化。SirWilliamHerschel的兒子SirJohnHerschel于1840年使用名為“蒸發成像儀”的設備制作出第一幅紅外圖像。熱圖像是薄油膜的蒸發量差異形成的,可以借助油膜上反射出的光線進行查看。

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熱成像技術才被用于非軍事應用領域。雖然早期的熱成像系統很笨重、數據采集速度緩慢而且分辨率不佳,但它們還是被用于工業應用領域,例如檢查大型輸配電系統。為了提高熱像儀的靈敏度,探測器采用了液氮制冷的中波紅外探測器件。

20世紀七十年代,軍事應用領域的持續發展造就了第一個便攜式系統。該系統可用于建築診斷和材料無損測試等應用領域。20世紀七十年代的熱成像系統結實耐用而且非常可靠,但與現代熱像儀相比,它們的圖像質量不佳。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熱成像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醫療、主流行業以及建築檢查領域。經過校準後,熱成像系統可以制作完全的輻射圖像,這樣便可測量該圖像中任意位置的輻射溫度。輻射圖像是指包含圖像内各點處的溫度測量計算值的熱圖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