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龍節

炮龍節

南甯市賓陽縣的節日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南甯市賓陽縣舉行炮龍節的日子,吸引了衆多當地居民和國内外遊人參與,被遊客稱為“東方狂歡節”。據了解,賓陽舞炮龍孕育于宋、元朝,發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國。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曆史。炮龍節于2008年6月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
    中文名:炮龍節 外文名: 别名: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一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 節日活動:彩架遊行 節日飲食:吃燈酒 節日意義:聯絡感情、鄰裡溝通往來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英文名:The cannon Dragon Festival

節日簡介

賓陽炮龍節是廣西賓陽縣獨有的一種傳統節日,是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色彩。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2006年,賓陽縣從挖掘、保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角度出發,首次通過縣人大決議,将賓陽炮龍節定為一個傳統節日來舉辦,也使炮龍節于2008年6月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被評為“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慶”。n

賓陽炮龍節曆史悠久,起源說法不一,但最具有喜慶色彩的說法是起源于宋朝狄青與侬智高昆侖關大戰。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為了麻痹“據關造反”的壯族首領侬智高,時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辦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紮龍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助慶狂歡,賓州城内一派歡騰景象。當夜二鼓,狄青率領精兵突襲昆侖關,三鼓時分奪下昆侖關。賓州城居民從此認為舞炮龍吉祥,每年此時必舞炮龍以求喜慶,狂歡不斷,流傳至今。n

賓陽炮龍節包括遊彩架、燈會、舞炮龍等活動。舞炮龍由總指揮(亦稱會首)發号施令,舞龍者均赤膊上陣,頭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為竹編并塗抹黑色)。炮龍以龍珠、龍牌、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及護龍隊首尾随龍而進,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夾道相迎,将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抛向炮龍。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炮龍定于當晚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開光,由會首(或師人)咬破公雞之冠,以雞冠之血點亮開光龍眼後,方可萬炮齊鳴,龍亦方可騰躍而起。

彩架當步

時間:上午11時18分

賓陽的遊彩架據說源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賓州城外東門街武舉人李若珠,從廣東佛山引進賓陽。古時候叫做“彩飄”,民國20年(公元1931年)才改稱遊彩架。以前,彩架是用人來扛着出遊的,現在的彩架台換成了有4個輪子的推台,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也更加安全。

一般遊彩架活動為每年的春節期間舉辦,近年來遊彩架都在農曆正月十一炮龍節當天舉行,每次出遊有四至八台彩架。遊彩架活動屬于人體造型藝術和行為表演藝術,主要以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為表演題材。如:《穆桂英挂帥》、《楊家将》、《西遊記》等等。每台彩架上的人物由3至4個聰明、俊俏、大膽的4至8歲的孩童來扮演。

遊彩架所用的木台長一米、寬一米,台的中間用鋼條做成一個坐椅,讓小孩坐着,下面做一雙假腳“踩”在傘、扇子、長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各支撐片條巧妙地隐藏在服裝及各種道具之内。從外表看,一個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個孩童手中的物具上,驚險而神奇莫測。裝配巧妙,五彩缤紛,每次出遊異常轟動。

踩高跷也是賓陽民俗活動的一大特色。看,一個個化了裝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執扇子,舞來舞去,有集體對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們翹首仰望,歡聲雷動。

據說,高跷屬《插秧歌》的一種。唱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濺身,手執扇子是要重心平衡,勞動氣息十分濃厚。清代恩竹樵寫過一首《詠秧歌》:捷足居然逐隊高,步虛應許快聯曹。笑他立腳無根據,也在人間走一遭。在賓陽,高跷作為群衆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賦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為人們所歡迎

開光儀式

時間:傍晚7時

當天傍晚6時40分,從四面八方奔湧到佛光寺開光點的市民與遊客,一睹炮龍舞風采,幾十平方米的瓦房内真是人山人海。隻見一條白須巨龍被蓋住雙眼,幾十位警察維護秩序。在佛光寺的窗口,一位阿婆拿着一隻雞,等待開光;旁邊的角落香火袅袅,不時有群衆去燒香;許多台攝像機、照相機早巳等候。

時間到晚上7時。“開光!”開光師傅大聲說。人群像炸開了鍋,紛紛湧向開光點,使開光處的人群混亂,幾乎失控。兩名男青年舞着子珠和财珠,帶領龍頭靠近窗口開光。拿雞的阿婆用嘴咬破雞的羽冠後,用雞血對準龍嘴内含的龍珠塗血,佛光寺另一位主持撕開遮蓋雞眼睛的布。當龍頭向上仰,阿婆拿雞準備塗龍眼時,站在窗口下面的人群沖到龍頭下面,伸手去抓龍須。白須巨龍的雙眼塗雞血後,高仰着頭轉身離開。“啪啪啪”,鞭炮聲在四面八方響起,巨龍王狂舞,鞭炮聲響徹雲霄。

開光儀式結束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鑼鼓、钹、木魚)等樂器開路,火籃高舉,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好的線路,在賓陽縣城所在地蘆圩鎮的永武、同仁,楓江、太平、仁愛等11條街道循序漸進。

炸炮龍

時間:晚上,時40分至9時30分轟隆的炮聲震耳欲聾,空氣中彌漫着濃烈的火藥味,火把此刻揮動着,佛光寺前臨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歡騰,此時人群在這裡歡呼着,不知疲倦的遊客伸長脖子望着,生怕錯過每個精彩的鏡頭。

舞龍者頭戴藤帽,身系腰帶,吆喝着赤膊上陣,任由鞭炮在身邊爆炸。炮助龍興,龍憑炮威,18條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火焰;時而搖擺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大金珠相互輝映。

一串串的電光爆竹,驚天動地脆響,為巨龍助威助興。鑽龍肚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夾道相迎,将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有的家庭一買就是幾十萬頭的鞭炮,從自家4樓懸挂而下,要燃放完這些鞭炮,起碼需要20分鐘。炮龍在鋪天蓋地的爆竹中左右翻騰起舞,給每一戶人家叩頭送福。在當地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當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時,炮龍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個通宵,炮龍才舞過一條小街。

當龍在炮光中遊舞時,人們紛紛擠到回廊下,伺機“鑽龍肚”,即從龍的肚皮下穿行。傳說鑽了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業有成,家寇美滿;若是年輕的情侶攜手鑽龍,今生定能喜結良緣,白頭偕老。鑽龍肚不僅給人一種在炮聲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舞動的龍身,片刻不熄的爆竹聲,大人、青年、孩子紛紛穿梭在龍身的左右,樂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邊炸響。

搶龍珠

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着吉祥如意:捋下幾絲龍須,系在家畜欄上,能求得家畜無病無瘟;扯一小塊龍皮,可保你今年五谷豐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龍含于口中的财珠,商人獲得此珠就能生意興旺、财源廣進。所以,引來人們不遺餘力地“搶龍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頭。據當地人介紹,随後當炮龍行至街尾時,整條龍僅剩下骨架和筋。

這時由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起火堆,奏響八音,把龍投進火中,讓它随着熊熊的烈火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舞龍就算結束了。人們就着那堆熊熊烈火,架起一口大鍋下了水;米、碎肉、作料等熬一大鍋“龍粥”以慰勞舞龍的勇士,各家各戶的人們也紛紛來分享“龍粥”。據說喝了“龍粥”能消痛去病。這時天也大亮了。

節日曆史

炮龍比一般常見的彩龍要大,裝裱簡單,短有7節,長有11節不等;龍長有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篾紮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舉舞之前,一般由組織單位發動捐獻,籌備,張貼龍路(即向全城各單位各戶發出邀請喜貼),敬請當日炮竹增光。是日,黃昏時分,無論是舞龍人,還是鳴炮者,無論是父老鄉親還是貴客嘉賓,他們從四面八方奔踴到各個開光點,興奮地等待着開光一刻。舉舞時,組織單位首先舉行開光(開光可分多個點)儀式。

開光時,"啪啪啪",總指揮準時發出三發信号彈,震撼人心的開光時刻突現,多處開光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拜幾拜,迅速間萬炮齊鳴,光焰沖天,巨龍狂舞,歡聲雷動。整個縣城傾刻變成了炮龍之城,輝煌之城。開光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樂器以大小鑼鼓、钹、木魚)等打擊樂器開路,高舉火藍、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的龍路循序漸進。舞龍者可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他們頭戴滕帽,身系腰帶,個個赤膞上陣任由多少鞭炮爆灼。

請看吧,炮助龍興,龍憑炮威,那一條條穿着金色龍袍的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吉祥的火焰,時而搖着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太金珠相戲相樂,一串串的電光炮竹,驚天動地煨響着,為巨龍助威助興。炮龍每到各家各戶各單位,都事先備足炮竹夾道而迎。凡炮龍到之處,鞭炮齊鳴,焰火缤紛,萬頭攢動,鼓樂助興,熱鬧非凡。

炮龍每到一家都必須待鞭炮響停後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數量有的戶放幾千頭,有的放數十萬頭。舞龍一定要沿原來邀請的大街小巷舉龍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為止。炮龍舉舞一般連續晝夜,炮竹長鳴,也可直至兩晝夜。舞龍者(人馬)不怕疲勞,晝夜不睡,堅持到底。如有炮龍被炮毀,不管多少條龍全在所不顧。炮龍節,人們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萬頭贊動,鞭炮轟鳴,霧氣沖天,竹光映紅滿城,街道全是鋪滿炮竹紙屑和火藥的塵砂。

賓陽炮龍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全在于當地人民認為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當晚舞炮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敬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更為吉利。有些群衆求子心切,早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财。

20世紀80年代後

賓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龍節規模更為盛大。1993年炮龍節,賓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隆重召開炮龍節招待會,邀請廣西區、地、鄰縣各廳、部、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有關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外籍在華的專家、教授等200多人參加。這年炮龍節,為曆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龍28條,遊遍全城12條街道,熱鬧通屑達旦。2007年,為了展示賓陽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豐富的民俗風情,打響炮龍文化特色品牌,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百龍舞賓州炮龍節活動。外地遊客約十五萬,自駕車3萬多。

2008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20萬,自駕車猛增到7萬多

2009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28萬,自駕車近8萬

2010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30萬,自駕車8萬多

2011炮龍節南甯市委書記親自上陣“全副武裝”參與了舞炮龍活動。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40萬,自駕車猛增到10萬多

2012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56萬人

2013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為60萬人

(自駕車數量由各大進城口收費站彙總為準)

上一篇:新華藥業

下一篇:國際接吻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