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

漢武帝時期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漢武帝身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時代所産生的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國開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實體聞名於世。至今,不僅中國内地、香港、澳門及台灣等許多人仍然以漢族人自居,海外華裔亦常稱自己為漢人。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皆留下相當重要的曆史影響。
  • 中文名:漢武盛世
  • 外文名:
  • 别名:
  • 時間範圍:
  • 時間範圍:漢武帝時代

盛世簡介

漢武帝時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帝國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輝煌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驕傲,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之中居于領先的地位。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皆留下相當重要的曆史影響。

不過也傳統曆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均認為,漢武帝力行中央集權、開疆拓土、獨尊儒術、設罝五經博士等政策,雖然在曆史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在位中期之後,由于武帝本人好大喜功、放縱享樂、荒誕迷信、殘暴多疑、窮兵黩武等種種行為,造成西漢國力、社會經濟、人口數量大幅衰退,當時人民承受這些現象的苦果,生活陷于水深火熱,因此他們稱所謂的“漢武盛世”,不過在文治學術方面尤為人稱道,至于武功方面則通常同情于對人民财貨與生命付出過度的損失與犧牲。

中國古代,号稱有兩大盛世(漢武盛世、 康乾盛世是不是合格的盛世有争議)。其中第一個就是漢武盛世。

公元前140年,年僅16歲的劉徹即位,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期間,勵精圖治,對内廣攬人才,創設制度,發展經濟;對外征伐四夷、開通西域,從而使漢王朝走向鼎盛。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方大規模文化交流與融合。班固在《漢書·漢武帝》中這樣評價,“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禮百神,紹周後,号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在曆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漢武盛世。

人才輩出

西元前141年,16歲的漢景帝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将中國曆史帶領到新的階段。

按照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贊語中的說法,漢武帝「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他的功業,其實是當時「海内」「俊茂」們共同創造的成果。

《漢書‧公孫弘蔔式兒寬傳》最後的贊語中寫道,武帝時代是兩漢時期中在識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曆史時期:「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當時的「儒雅」之士如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笃行」之士如石建、石慶,「質直」之士如汲黯、蔔式,「推賢」之士如韓安國、鄭當時,「定令」時士如趙禹、張湯,「文章」之士如司馬遷、司馬相如,「滑稽」之士如東方朔、枚臯,「應對」之士如嚴助、朱買臣,「曆數」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協律」之士如李延年,「運籌」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張骞、蘇武,「将率」之士如衛青、霍去病,「受遺」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曆史上留有盛名。而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如「飛将軍」李廣等其他人才,更加體現出漢武帝時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班固總結說:「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他認為漢武帝時代的「功業」「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曆史地位,正是由於漢武帝身邊聚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

内政

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制度等。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鞏固中央集權

漢武帝即位後,經過文景兩朝的「衆建諸侯」與平定七國之亂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大為降低。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國家,於是持續推動專制的中央集權,又進行了各方面的努力。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下「推恩令」。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戶口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确定這些侯國的名号。於是使諸侯王多以分戶邑封子孫,緻使王國裡不斷分出若幹由郡統轄的小侯,一時諸王的子孫都得以成為列侯。另一方面,對於一直渴望削弱地方諸侯勢力的王朝中樞來說,收到「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的效用,中央政府不必刻意打擊,各個諸侯國已經在實際上自行解體。

随後,發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的事件。漢武帝利用此案,在元狩元年(前122年)下令盡捕他們的賓客黨羽,牽連緻死的多達數萬人。漢武帝又頒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規定王國職官為「左官」,宣示其等級低下,表明歧視之意,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壓抑諸侯王屬下官吏的地位,嚴懲服務於諸侯王的犯罪官吏。并且嚴格限制士人和諸侯交遊,又嚴禁朝臣外附諸侯王,限制諸侯王結黨營私。此後,諸侯隻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此後,諸侯王宗族中支脈疏遠的人,逐漸與一般人民沒有任何區别。

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又藉口列侯所獻宗廟祭祀用的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奪爵一百零六人。其他列侯因為其他原因而陸續失去爵位的,也不在少數。

削弱相權

自漢初以來,繼承秦制,丞相有相當大的權力。漢高祖劉邦和漢惠帝劉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次居於前列的蕭何、曹參為丞相,丞相威望曾經盛極一時。《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丞相的職能,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當時的丞相,實際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實權的總理大臣。漢景帝時,窦太後期望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漢景帝表示:「請得與丞相計之。」於是與丞相周亞夫商議,周亞夫以高祖劉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預先約定予以堅定的拒絕。漢景帝默然而有沮喪色。可見當時相權之重。

漢武帝初年,田蚡任丞相職,曾薦舉升遷的官員,其中有從平民直接任職級二千石的高級官僚,讓皇帝的用人權利受到侵犯。於是漢武帝表達内心的不悅,說道:「你薦舉的官吏說完了嗎?朕也有要薦舉的官吏。」田蚡也曾經請求占用官營手工業管理部門少府考工室的地方用以擴建宅第,漢武帝憤怒地說:「你為什麼不索性占用武庫之地呢!」

漢武帝親政後,有意提升君主的權利,於是改變丞相位高權重的傳統。他經常更換丞相,在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間,先後用相十三人,平均任職時間隻有四年多,其中三人在任上去世,有三人被免職,二人有罪自殺,三人下獄處死,這是在中國曆史上,首次見到多位政府高層官員受到嚴厲處置。漢武帝還曾經有設置左右二丞相的意圖。征和二年,他任命劉屈氂左丞相,頒布诏書,宣布分丞相官署為兩府,以期待天下遠方合适的人選。後來分設左右丞相的設想,并未付諸實施。

漢武帝還特意從身分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擔任參與國家政治中樞主要決策的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讓他們能夠出入宮禁,随侍左右,顧問應對,參議要政。這些成為近臣的官員,身分相當於帝的賓客和幕僚。皇帝親自任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将顉,也往往參議機要。大司馬大将軍衛青、大司馬骠将軍霍去病,權勢都超過丞相,又兼以「侍中」之職,具有了參與宮廷重要決策的特殊地位。於是,和屬於丞相、禦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稱「内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的近臣所構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宮廷之内就先自作出了決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來執行。

尚書,本來是皇帝身邊掌管文書的官員。「中朝」形成之後,尚書的地位日益重要。尚書和一般僅僅參與宮廷議政的官員不同,由於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在「中朝」逐漸居於核心地位。

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并且根據官吏的政績,奏行賞罰,是丞相的主要職責之一。然而在漢武帝時代,卻有皇帝親自接受「上計」的情形。元封五年(前106年)春三月,漢武帝曾經東巡至於泰山,接受諸侯王列侯朝賀,「受郡國計」。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曾經「受計於甘泉」。漢武帝直接「受計」,說明當時他已經牢牢把握了對各地諸郡國的控制權(前112年)。

儒表法裡

盡管漢武帝親近儒者,推崇儒學,不過實際上武帝對儒家是尊而不用,漢武時代的政治精神,外表像是文德并茂,實質卻是刻薄嚴厲的。漢武盛世的丞相,隻是擺設,實權卻是在禦史大夫身上。當時禦史大夫的人選,如趙禹、張湯、杜周、桑弘羊等人皆是法家代表人物,為了讨伐匈奴,必須使國力高度集中,他們便遵行這種政治原則來辦事。他們最重要的任務為:一、嚴密防止國内發生叛亂。二、盡量開發利源。

為了達到國内的徹底控制,武帝首先改訂法律。元光五年,他命張湯、趙禹共訂律令、造成西漢的法律恢複到秦代的嚴酷。例如其中的「見知法」,裡面規定如果看到别人犯法而不檢舉者,便與犯者同罪。這樣一來,官吏治法都以嚴酷為主,因此産生不少酷吏,如義縱、王溫舒等人,造成不少人民與高官因罪被殺,這種現象,在漢武帝晚年時最為嚴重。

至於開發利源方面,以鬻賣官爵為其中重要的一項。這項辦法始於元朔六年,由政府設「武功爵」十一級,這對吏治産生莫大的損害。此外最重要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國營貿易事業的經營、新稅的徵收,新貨币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些政策推行,大大增加政府的收入。

軍事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改革兵制。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骞出使西域,開括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系西域以至中亞給地通道。

武帝時代,以軍事成為條件實現了漢帝國的疆域擴張。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北邊軍事形勢的改變。匈奴自秦末以來一直威脅中國北邊,使農耕生産的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匈奴騎兵曾經侵襲長安鄰近地區。武帝即位之後,決心設法解決匈奴的外患問題。於是對匈奴發動一系列的戰争。

經過李廣、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後,使得西漢西北邊境上的威脅基本解除。匈奴對中原北邊農耕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的局面得以恢複。匈奴在軍隊主力以及人畜資産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繼續向北遠遁,形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形勢。西漢軍隊占領從朔方至張掖、居延間的大片土地,設置酒泉、武威、張掖及敦煌四郡,并且命令關東地區人民移民這一地區,此舉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而且斷絕了匈奴人與羌人的聯系,同時使西方地區的得到開發,更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匈奴無力向西漢王朝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漢與匈奴軍事沖突的重心地域,也由東而西,轉移到西域方向。

張骞奉命出使西域後,以前後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及豐富的西域學術知識,同時使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張骞因為出使之功,封為博望侯。也使西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也得到發展。張骞因遠行出使的經曆,在西域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後來的漢使,多稱為「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開擴領土,如三越、西南夷、朝鮮半島北部和西羌等地,成為西漢領土的一部分,而倭奴國、朝鮮半島南部和東南亞等地,也開始與西漢有文化上的交流與商業上的往來

文化

西漢文化建設,是在漢武帝時代取得重大突破。例如「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禅,禮百神」等,繼周代之後,「号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贊美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和創造。

漢武帝時代,數十年來多次挑起戰争,割據地方的分裂勢力完全被平定。秦隸終於成為西漢帝國所通用,完成文字上的統一,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政策,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於是「令後學者有所統一」,中國文化史進入新的曆史階段。

班固說,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偉大的曆史貢獻,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漢武帝能夠「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就是以寬懷之心,廣聚人才,給予他們文化發揮的寬闊舞台,誘使他們充份表現自己的文化才幹。班固在《漢書‧公孫弘蔔式兒寬傳》後的贊語中列數當時許多身分低下者受到提拔,終於立功立言的實例,指出正是由於漢武帝的獨異的文化眼光,使這些人才不緻埋沒,於是備群士慕向,異人并出」,形成了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盛況。

學術

漢初政治結構相繼以「功臣」為行政主體和以「功臣子弟」為行政主體兩種形态。在漢武帝主持下,又開始了向以「賢臣」和「能臣」為行政主體的曆史轉變。而以董仲舒、公孫弘為首的儒學之士紛紛進入執政集團上層,正順應了這一曆史轉變的趨勢。

在這一時期,中國以大一統為基本形式的高度集權專制政治體制得以成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得以基本形成,以儒學作為思想定式的制度也開始出現,不但确立儒學在百家之學的主導地位,更延續兩千多年。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聘用文學儒者至數百人,實現所謂「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曆史性轉變,儒學之士於是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漸成為主角。結束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争的局面,對於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極作用。但是,這一變革肯定「以教為本」,否定了「以法為本」,從而為中華民族重視文化、重視教育的傳統的形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教育

漢武帝元朔五年,創建太學,是接當時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指出,太學可以作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議,「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可以使國家得到未來的人才。所謂「養天下之士」,體現出太學在當時有為國家培育人才和儲備人才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的太學,雖然規模很有限,隻有幾位經學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方向。太學生的數量,漢昭帝時增加到一百人,漢元帝增加到一千人,漢成帝末年增加到三千人,漢平帝時,太學生已經多達數千人,王莽時代進一步擴建太學,曾經興建校舍「萬區」。

太學的成立,助長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成為重要的推手,同時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轉變,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機會,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也有機會到朝廷做官。

經濟

在經濟方面,采取重農輕商,整頓财政,頒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資産稅,大力打擊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将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铢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于農業生産的發展。在經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将當時的貨币進行統一。

文景二帝,延續漢代開國以來的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主張輕徭薄賦、削省刑罰與避免征戰等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些政策實施的成果,讓生産日漸得到恢複和發展,社會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不過武帝時代,由於長年征讨四方,因此在軍需方面消耗龐大,加上本身個人生活的享受,於是将文景之治所累積的積蓄花得一乾二淨。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窘,漢武帝重用桑弘羊和孔愅等人,制定了一套經濟措施,整頓币制,實現貨币的統一,使中央政府控制金融要脈。

漢武帝時代經濟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統一貨币、官營鹽鐵、建立均輸和平準制度,以及強化重農抑商政策。當時藉由這些關鍵變革,使西漢帝國的經濟基礎得以空前強固。

統一貨币

取消郡國鑄币的權力,改由中央政府鑄造,另外發行新的貨币,名「五铢錢」。它「重如其文」,以五铢的銅,鑄造面值相等的錢,使仿鑄者無利可圖。之後立五铢錢為全國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币,壟斷造币的原料和技術,從而一掃私人鑄币之風。

官營鹽鐵

中央政府在鹽、鐵産地分别設置鹽官和鐵官,實行統一生産和統一銷售,利潤為國家所有。鹽業官營的形式,是由在産鹽區設置的鹽官備置煮鹽用的「牢盆」,募人煮,産品由政府統一收購發賣。鐵業官營的形式,是由在産鐵區設置的鐵官負責采冶鑄造,發賣鐵器。

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可以供給皇室消費以及钜額軍事支出。當時,人民的賦稅的負擔沒有增加,國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彌補财政上的赤字,并且還有羸馀。不過官營鹽鐵卻給社會經濟和民衆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官鹽價高而味苦,鐵制農具粗劣不合用等。

均輸制度

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負責運輸各郡國的貢納物品;平準制度,就是平抑市場物價,由大司農在就城設立平準官,将各地運到長安的貨物,在京師市場上出售,利潤上歸國。并且「賈則賣之,賤則買之」,平抑市場物價。既保證對京師百姓的供應,又避免商人藉機弁取暴利。

重農抑商

漢武帝時代采取「算缗」和「告缗」打擊商人的政策。元狩四年,推行「算缗錢」制度,規定商人、兼營手工業的商人以及高利貸者,必須向政府申報其資産。商人有财産不申報或申報财産而不确實的,處罰他們到邊疆戍邊一年,另外沒收他的财産。元鼎四年,漢武帝又下令實行「告缗」,鼓勵民間相互告發違反「算缗」法令的行為。規定将所沒收違法商人資産的一半獎勵給告發者。「算缗」和「告缗」的推行,政府的收入增加許多,商人受到沉重的打擊,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的集權地位。

思想

在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發展。

察舉制度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确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觞,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社會

前期

經過文景之治的數十年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以恢複與發展,國家和民間的經濟力量有了明顯的積聚和提升,國家的錢财與糧食相當充實與飽滿,人民普遍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西漢開國之後,初期的幾位皇帝鑒於秦王朝迅速滅亡的教訓,采用休養生息的一系列政策,減輕賦稅,又廢除幾項秦代嚴厲的法律,例如挾書律、诽謗罪、妖言令等,使得當時的社會較為安定穩固,政治較為廉潔清明,得到了普遍民衆的愛戴與擁護。

後期

然而漢武帝多年北伐匈奴、征讨四方,加上武帝本人生活的享受,以及嚴酷的刑罰與經濟政策的推行,産生不少社會問題。

第一個問題表現在兵連禍結,百姓因此受盡困苦。漢武帝的軍事征伐所産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極為明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戰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終都要轉嫁到百姓的頭上,另外國力的過度浪費,武帝末期呈現出一片饑馑盜賊的亂象。武帝末年的全國人口,比初年減少了400萬人。

第二個方面就是漢武帝不僅好大喜功,而且在生活上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加大了政府的經濟開支,導緻了民衆生活的困苦。漢武帝曾多次巡遊全國,每次巡遊都帶著衆多官員浩浩蕩蕩出發,他所到之處,皆是大肆鋪張、奢侈浪費,都帶給當地的官吏與民衆沉重的負擔,另外在任内推動許多大型土木建設工程,他把原有的甘泉宮加以擴大,又興建了建章宮、明光宮,皆是富麗堂皇、規模非常宏大。

第三個危機是爆發在統治集團上層,巫蠱之禍爆發後。僅在長安城内,死亡人數就高達數萬人,還有不少朝廷百官卷入其中,動亂結束後,朝廷有一半官職的位置空出來。後續在追查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各地又有數萬人被株連受害,動搖了武帝末期的統治

對外關系

發動對匈奴戰争

漢武帝對外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李廣、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将匈奴置于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派張骞出使西域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争同時,他派張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并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開拓東北和西南

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

同時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名臣名将

大司馬大将軍:衛青 霍光

大司馬骠騎将軍:霍去病

丞相:衛绾、窦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太尉:田蚡

禦史大夫:莊青翟 韓安國 公孫弘 張湯 石慶 蔔式 兒寬 杜周 桑弘羊

列将軍: 霍去病 金日磾(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孔臧韓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廣李敢

衛尉: 李廣 韓安國 張骞、路博得

太仆: 灌夫 公孫賀 公孫敬聲

廷尉: 張湯 趙禹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鴻胪: 王恢、李息 張骞 田千秋

宗正大農令:韓安國 鄭當時 劉受 顔異 桑弘羊

中尉少府執金吾:韓安國 趙禹 李息 王溫舒尹齊 顔異 桑弘羊

都尉: 汲黯、朱買臣、江充

内史:石慶 鄭當時 公孫弘 汲黯 兒寬 減宣

還有東方朔主父偃司馬遷蘇武董仲舒司馬相如

曆史貢獻

漢武盛世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創造了數個第一:

一、獨尊儒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曆代統治者所推崇。這裡要說明的是,漢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緻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

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于是設立中朝,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号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五、

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制造、漆器制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蘿蔔 葡萄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 曆史意義重大

七、開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衛青、 李廣利、張骞以及細君解憂等人的前赴後繼的努力西域首次與中國聯系緊密,為後來把西域并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西南:使者軍隊的接連出現使西南邊陲第一次并入中國版圖

北方:衛青霍去病的出擊使北疆長時間穩定,保護了京師的穩定。

由此漢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後人常用“秦皇漢武”并稱。

不足和過失

漢武帝由于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舉行封禅,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緻使農民大量破産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對匈奴的打擊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政府相對抗,保證了北方邊郡乃至全國的安全。

巫蠱之禍

漢武帝晚年笃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緻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後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經濟上,漢武帝時代經過多年對外戰争和肆意揮霍,國庫已經空虛,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國力也出現了衰退的局面,漢武帝用桑弘羊執掌全國财政,将鹽鐵實行壟斷專賣,并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雖然這些措施為政府的帶來許多收入,不過卻使吏制進一步腐敗,官員利用職權巧取豪奪、欺壓百姓的情況日益嚴重,導緻百姓怨聲載道。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于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并且越演越烈。

軍事上,由於山西軍人李廣、李敢父子與外戚軍人衛青、霍去病發生嚴重派系鬥争,而使武帝晚年對匈奴的戰役中,遭到重大的挫敗。天漢二年(前99年),以李陵率步兵5,000人伐匈奴;征和三年(前90年),又遣李廣利率70,000人北伐;結果都是全軍覆沒。

輪台之诏

對外戰争的失敗,國内的不安,以及家庭的慘變,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認真反思過去自己施政的所作所為,他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诏,不再奉行窮兵黩武的政策,使西漢國勢得以避免持續惡化。

曆史評價

《谥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皇帝。

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号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诏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曆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号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号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将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财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内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内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于太初改曆,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漠南無王庭”。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彙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于百王”。

班固說,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偉大的曆史貢獻,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漢武帝能夠“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就是以寬懷之心,廣聚人才,給予他們文化發揮的寬闊舞台,誘使他們充份表現自己的文化才幹。班固在《漢書‧公孫弘蔔式兒寬傳》後的贊語中列數當時許多身分低下者受到提拔,終于立功立言的實例,指出正是由于漢武帝的獨異的文化眼光,使這些人才不緻埋沒,于是備群士慕向,異人并出”,形成了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盛況。

相關影視

電視劇《漢武帝》,由周裡京飾演漢武帝。

電視劇《漢武大帝》,由陳寶國飾演漢武帝。杜淳飾演青年漢武帝

電視劇《司馬遷》,由許還山飾演漢武帝。

電視劇《大漢天子》系列,由黃曉明飾演漢武帝。

電視劇《鳳求凰》,由劉小鋒飾演漢武帝。

電視劇《東方朔》,由靳東 飾演漢武帝。

電視劇《劍行天下》,又名大漢英雄,由鄭國林飾演漢武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