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

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

元代作家劉燕歌所作的小令
《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是元代作家劉燕歌創作的一首小令。這首小曲是作者劉燕歌與一位官員餞别時即席而作。該曲言簡意赅,用典而不隐晦,深入而能淺出,無限凄怆之情,隻以纏綿含蓄之語出之,故能優遊不竭。先化用王維的詩句,寫出了離别的無奈;接着又化用柳永的詞句,點明自古而今最難最苦的是别離,中間幾句寫了别後的相思和無比的空虛寂寞。結尾兩句寫出了相思之苦。感情纏綿而文字含蓄,風塵中女子能有如此摯愛真情,實為難得,讀其詞,可想見其為人,不能不為之一唱三歎!
  • 作品名稱: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
  • 作者:劉燕哥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作品原文

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

劉燕哥〔元代〕

故人别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今古别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

一尊别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第一夜相思淚彈。

創作背景

《青樓集》記載,劉燕歌“善歌舞”,能詞曲,可知她大概是一位歌妓。齊參議名榮顯,山東聊城人,曾任東平路總管府參議。齊參議要還山東,在大都(今北京),劉燕歌餞别相好的人齊參議,寫下了小令《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

注釋譯文

譯文

老朋友和我告别遠去山東,我無法鎖住你的鞍馬留住你。古往今來離别最是讓人傷感,以後誰再為我畫眉形如遠山?

一樽離别的苦酒,一聲杜鵑催人啟程的啼喚,孤寂空虛中又百花凋殘。今晚我将獨守空樓,對着明月把相思淚酒,度過這别後的第一個夜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又名《太清引》、《臘前梅》等。雙調,四十九字,前片四句四平韻,後片五句三平韻。曲牌名,屬北曲仙呂宮。字數定格為七、五、五、七(四句),下接幺篇換頭,為四、四、五、五、七(五句),與詞牌上阕同。專作小令。

陽關:漢置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叫“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關隘。詩詞中的陽關常代指送别之地,如唐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雕鞍:雕花的華麗馬鞍,此代馬。

“兀誰“句:兀(wù),作語助。

峨眉遠山:指女子的眉毛。

杜宇:杜鵑。傳說古蜀帝王望帝,因通其相鼈靈之妻,慚愧而死,其魂化為杜鵑鳥,聲聲悲啼。

作品鑒賞

這首小曲是作者劉燕歌與一位官員餞别時即席而作。先化用王維的詩句,寫出了離别的無奈;接着又化用柳永的詞句,點明自古而今最難最苦的是别離,中間幾句寫了别後的相思和無比的空虛寂寞。結尾兩句寫出了相思之苦。該曲言簡意赅,用典而不隐晦,深入而能淺出,無限凄怆之情,隻以纏綿含蓄之語出之,故能優遊不竭。

開頭即緊扣題目寫餞别。“故人”見兩人交情之深之久;“陽關”非指西北玉門之陽關,亦非山東甯陽之陽關,乃泛說空間之遙遠而已,尤在化用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以為下文張本。“無計”是客觀情勢,“鎖雕鞍”是主觀幻想,五字寫主客矛盾,則凄然欲絕之情已力透紙背。

大合之後,第三句即大開,宕開泛說古今之人同感離别之難,屈原首歎“悲莫悲兮生别離”(《九歌•少司命》),江淹《别賦》繼稱“黯然而銷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無題》更說“相見時難别亦難”;柳永《雨霖鈴》總結“多情自古傷離别”,當為此曲所本。第四句又挽合到自己,但卻不寫當前而虛寫未來,問今後誰再像張敞那樣為我畫遠山眉呢?用典不露痕迹,而齊參

議往時為她畫眉之體貼人微,亦可窺見,此正虛處傳神之筆。

“一尊”三句,又挽合到當前實寫。“一尊别酒”,對行者而言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對已而言,也許是“未飲心先醉”了,蘊含了多少無聲的千言萬語!偏偏此時又“一聲杜宇”啼叫不如歸去”,似乎在催促分手,更加情何以堪?“寂寞”回應“誰畫蛾眉”,“春殘”呼應“杜宇”,且雙關愛情的春天也将“殘”了。疊用“一”字,視聽力重千鈞;雙關“殘”字,情景雙重銷魂。

收尾二句,複又大開,虛寫遙想未來:到今夜将是獨守空樓,仰望明月,月圓人不再圓,隻能形影相吊了;第一夜尚且如此難熬,那今後漫長的日日夜夜又該怎麼難熬啊!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作者簡介

劉燕哥,又作劉燕歌,生活于宋末元初,相傳為元代歌妓,現今存小令一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