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

漢語漢字
涎,是一個漢語詞彙,漢語拼音是xián,總筆畫是9筆。涎指的是唾沫,口水。可組詞為粘涎,拖涎,垂涎欲滴,垂涎三尺。
  • 中文名:涎
  • 拼音:xián
  • 繁體:涎
  • 部首:氵
  • 五筆:ITHP
  • 倉颉:ENKM
  • 名稱:涎
  • 筆畫:9
  • 注音:ㄒㄧㄢˊ
  • 部外筆畫:6
  • 筆順編号:441321554
  • 四角号碼:32141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 6D8E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唾沫,口水:垂~三尺。流~。~沫。

詳細字義

〈名〉

1、(形聲。從水,延聲。本義:唾沫,口水)

2、同本義[saliva]

涎,小兒唾也。——《三蒼》

噴浪飛唌(涎)。——郭璞《江賦》

群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3、又如:口角流涎;垂涎三尺。

4、粘液[mucus]

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素問》

〈動〉

1、流口水[drool]

見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語。——《紅樓夢》

2、貪羨,貪圖[be greedy for]

主人涎我色,奸我,不從,則鞭撻之。——清·袁枚《新齊諧》

3、又如:涎利(貪圖利益)

4、吐;流[vomit]。如:涎津溢(唾沫液);涎縷(吐絲)

5、厚着臉皮;嬉皮笑臉[brazen it out]。如:涎鄧鄧(含攫取挑逗的樣子);涎皮(嘻皮賴臉,厚臉皮);涎臉(厚臉皮;嬉皮笑臉)

6、拖;伸[drag]。如:涎着半條舌頭的黃狗

〈形〉

1、[眼神]呆滞[dull]

虔婆又吃了兩杯酒,醉了,涎着醉眼說道:“他府裡那些娘娘,不知怎樣像畫兒上畫的美人!——《儒林外史》

2、又如:涎不癡的(傻乎乎)

3、嬉笑貌[laughing]

呸!好不識羞的涎臉!——《西廂記》

4、貪饞地盯視[ogle]。如:涎眼睛(貪婪的眼光);涎眉鄧眼(用貪讒的眼光瞧人)

漢英互譯

◎涎

saliva

方言集彙

◎粵語:jin4

◎客家話:[海陸豐腔]ren2(lan1)[客語拼音字彙]yan2[中國台灣四縣腔]jen2(lan1)[東莞腔]jen2[寶安腔]jen2[客英字典]jen2[梅州腔]lan1jan2

◎潮州話:嫣6(筵)

◎廣西賓陽話:陝san

◎贛方言:xiɛn2,涎不得(化涎了);花生涎不得

字源演變

會意字。《說文》:“㳄,慕欲口液也。從欠,從水。”丁福保《诂林》雲青按語:“唐寫本《玉篇》㳄注引《說文》:慕也,欲也,亦口依也(依當作液)。蓋古本如是,今二徐本慕下、欲下皆奪‘也’字,宜補。”段玉裁注:“俗作涎,郭注《爾雅》作唌。”邵瑛群經正字:“《爾雅·釋言》:漦,盝也。郭注:漉漉出涎沫。涎,正字當作㳄。《六書正訛》雲:‘從水欠會意,俗作涎,非。’《爾雅》陸氏本又作‘唌’。

釋雲:唌,字當作㳄。按,唌,《說文·口部》:語,唌歎也,從口延聲。音同義異。”于省吾《甲骨文釋林·釋㳄盜》:“甲骨文㳄字,有的象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後世形容人之貪饕,以垂涎為言。甲骨文盜字隻一見,與㳄同用。口液為㳄之本義,引申之則為水流泛濫無方。”甲骨文㳄字作、等形,《說文》小篆作,演變為從水。涎字最遲見于東漢時代碑文。㳄涎當為古今字。

常用詞語

迤涎

野狐涎

邪涎

香涎

涎不癡

涎滑

涎皮賴臉

涎滴

涎纏

涎鄧鄧

涎瞪瞪

涎臉涎皮

涎利

涎縷

涎漫

涎眉鄧眼

涎沫

涎臉饧眼

涎臉

嘻皮涎臉

涎瞪

涎睨

涎不答

蝸涎

拖涎

涎濊

涎水

涎涎鄧鄧

頑涎

涎皮涎臉

涎玉沫珠

涎涎瞪瞪

涎言涎語

涎唾

涎吐

唾涎

痰涎

失涎

蛇涎

沈涎

饞涎欲滴

饞獠生涎

饞涎欲垂

饞涎

垂涎

垂涎三尺

垂涎欲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夕連切《集韻》《韻會》徐連切《正韻》徐延切,音唌。《說文》慕欲口液也。《賈誼·新書》垂涎相告。

又《廣韻》于線切《集韻》延面切,音羨。湎涎,水流貌。

又迆涎,逦迆相連也。《木華·海賦》迆涎八裔。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