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漢語漢字
荊(讀作jīng)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本義是指一種灌木名;後引申指刑杖;也指姓氏。[2]
  • 中文名:荊
  • 拼音:jīnɡ
  • 繁體:荊
  • 部首:艹
  • 筆畫:9
  • 釋義:荊(形聲。從艸,刑聲。本義:一種灌木)灌木名。又名楚荊,楚木也。――《說文》

字源演變

“荊”是會意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荊”字早期的金文字形,右邊是一個人形,左下邊兩個“X”,表示一種刺,整個字形畫面表示荊這種刺刺進了人的手與腳中。金文後期字形,增加了一個“井”字,以表示這種刺長在田中,農夫在田間耕作時易被刺傷。秦篆字形在金文基礎上又一變,增加“艸”字,表示這種刺在田間長得跟草木一樣,要小心。漢隸字形又一變,将人變成“刀”形,就成為了“荊”字。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荊”字從艸,刑聲。《說文解字》中說“荊,楚。木也。”本義是指一種灌木名。這種灌木适合編筐和籃子。在古代經常用來制作刑杖,所以後來也引申為刑杖之義。“荊”還可以用來制作钗,古代婦女買不起金銀钗,隻能以荊條當做钗,故後來出現“拙荊”一詞作為妻子的謙稱。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īng

名詞

灌木名。又名楚。

brambles

“荊,楚木也。”——《說文》

“以牡荊書幡。”——《漢書·郊祀志》

“白刑堪為履。”——《廣州記》

荊榛;荊钗裙布;荊天棘地;荊花

荊條。古代用為刑杖。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肉袒負荊。”——《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荊子;荊樸;荊門;荊革;荊室;荊冠

荊山的簡稱。

Jing mountain

荊玉;荊山玉;荊襄;荊岑

古國名。

Jing state

“荊之地。”——《墨子·公輸》

“荊人欲襲宋。”——《呂氏春秋·察今》

荊凡;荊屍;荊王;荊巫;荊吳

古九州之一荊州的簡稱。

Jing prefecture

“正南曰荊州。”——《周禮·職方氏》

“荊州之民附 操者。”——《資治通鑒》

荊州瘿;荊南;荊揚

形容詞

舊時對别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叟指婦雲:‘此為老荊。’”——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

老荊;荊人;荊妻;荊室

貧寒的。

poor

荊柴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舉卿切(jīng)

楚木也。從艸刑聲。?,古文荊。

說文解字注

楚木也。林部曰:楚,叢木。一名荊。是為轉注。

從艸。刑聲。舉卿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古文:?。《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楚木也。《山海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荊杞。《本草》:牡荊。注:古者?杖以荊,故字從?,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荊楚之地,因多産此而名也。

又州名。《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南郡臨沮侯有荊山。注:卞和抱璞之處。

又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荊轲,望出廣陵。

又《韻補》:居良切,音姜。《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奔荊。

方言集彙

◎ 粵語:ging1

◎ 客家話:[海陸腔] gin1 [陸豐腔] gin1 [台灣四縣腔] gin1 [東莞腔] gin1 [寶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 贛語:jiæng1 臭荊裡(野檸檬);jiɛng1黃荊

◎ 韓語:HYENG

字形書法

異體字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ĕŋ

王力系統

k

ǐeŋ

董同龢系統

k

jĕŋ

周法高系統

k

ieŋ

李方桂系統

k

jing

兩漢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i̯ɐŋ

拟音/王力系統

ǐɐ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jɐ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ia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jɐ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ǐaŋ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舉卿切

kjɐŋ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居卿切

kiaŋ

韻略

平聲

居卿切

增韻

平聲

居卿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雞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居卿切

k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