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海峽

津輕海峽

日本海峽之一
津輕海峽,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本州與北海道島之間(東經140度30分,北緯41度30分)。西通日本海,東接太平洋,寬24-40千米,是所謂第一島鍊地帶北部的重要海峽。已修建連接海峽兩側青森和函館的海底隧道。位于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是日本重要的海峽之一。它西連日本海,東通太平洋,由海峽北上,直通鄂霍次克海及阿留申群島,南下則為夏威夷群島和太平洋,其交通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外,津輕海峽也是日本東部沿海航行到西部 的必經之地。所以,津輕海峽對于日本的近海航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航權問題:日本領海法規定該海峽等五條水道(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為特定海域,領海寬3海裡,中部為專屬經濟區、為國際航道,各國的船隻都可以無害通行。
    中文名:津輕海峽 國家:日本 位置:日本本州與北海道島之間 經緯:東經140度30分,北緯41度30分 作用:近海航運 水深:200米左右 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 流速:2-4節 寬度:24-40千米

地理位置

日本本州島與北海道島之間、溝通日本海與太平洋的水道。蘇聯太平洋艦隊東出太平洋的通道。東西長100多公裡,寬20~50公裡。一般水深200米,最深449米。峽底地形複雜,多海盆和海谷。年平均氣溫約9℃。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春夏多東南風,冬季多西風和風暴。對馬暖流從西向東流經海峽,流速2~4節,在尻屋崎以東海面與千島寒流相彙。表層水溫夏季20℃,冬季7℃,為日本北部唯一不凍海峽。日潮潮差較小,自西而東大潮升0.6~1.3米,小潮升0.5~0.7米。

沿岸大部為丘陵地,岸線曲折,多岬角和港灣。峽口兩岸設有偵測監視網。南岸有大湊軍港和青森港;北岸有函館港。函館港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基地隊駐地。兩岸交通主要靠龍飛崎與白神岬間的輪渡。從1971年起,日本在此修築青函海底鐵路隧道,南起青森今别町,北至函館知内町,全長53.85公裡,海底部分長23.3公裡,隧道高9米,寬11米,頂部至水面垂直距離24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1985年3月10日主隧道開通。通車後将使本州與北海道連為一體,對提高日本南北交通運輸能力,增強日本北部國防有重要意義。

海峽東西走向,長約130公裡,南北寬18~75公裡。海峽中間開闊、兩端狹窄,東端寬約20多公裡,西端寬隻有18公裡。海峽地形崎岖不平,東深西淺,西部最淺處133米,東部最深處449米。中央水道一般水深200米,最深處521米。海峽橫向海底也是高低懸殊,如從龍飛崎到白神岬間,延伸着兩個突起部分,其間為深度280米、350米、450米的3個海底窪地。日本海同太平洋間海水通過海峽進行交換。日本海中暖流彙集于津輕海峽然後流出。

從海峽流出的海流同來自白令海的寒流在外海相遇,使海峽附近不僅有從海中深處帶至表層的營養鹽類,而且有來自熱帶性和寒帶性的浮遊生物,為重要的漁業基地。津輕海峽的複雜地形造成了洶湧波濤,嚴重影響日本兩個最大島嶼間的交通運輸。日本自1971年開始修建穿過津輕海峽的青函隧道工程,隧道全長53.85千米,海底部分23.3千米。這一宏偉、艱巨工程于1982年竣工,成為本州和北海道聯為一體的運輸動脈。青函隧道(Aomori Hakodate Tunnel)連接着日本本州的青森和北海道函館。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内的主要港口。

海峽隧道

青函隧道是在津輕海峽修建的一條海峽隧道,它聯通青森與北海道的函館。長久以來,日本本州的青森與北海道的函館兩地隔海相望,中間橫着水深流急的津輕海峽。兩地的旅客往返和貨運,除了飛機以外,就隻能靠海上輪渡。從青森到海峽對岸的函館,海上航行要4.5小時,到了台風季節,每年至少要中斷海運80次。于是,人們迫切希望海峽兩岸除飛機和輪渡之外,再能有更經濟、更方便的交通把兩岸聯系起來。青函隧道工程的設想也就應運而生。

1964年5月,青函隧道開始挖調查坑道。經過7年的各種海底科學考察,專家們才最終選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并于1971年4月正式動工開挖主坑道。經過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縣今别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内町湯裡,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導坑道終于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車,從而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隻靠海上運輸的曆史。3月13日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電車從海底通過津輕海峽隻用了大約30分鐘。

青函隧道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86公裡,其中海底部分23.3公裡。除主隧道外,還有兩條輔助坑道:一是調查海底地質用的先導坑道;二是搬運器材和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現在,先導坑道用于換氣和排水。漏到隧道的海水會被引到先導坑道的水槽,然後再用高壓泵排出地面。作業坑道則用作列車修理和軌道維修的場所。

公共航權

航權問題:日本領海法規定該海峽等五條水道(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為特定海域,領海寬3海裡,中部為專屬經濟區、為國際航道,各國的船隻都可以無害通行。

原因:日本政府為了美軍行動方便(但不能單獨規定是方便美軍的)。日本政府是在規避“無核三原則(不制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這個關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而美軍是有核武器的。如果沒有領海寬度為3海裡的特殊規定,母港位于橫須賀的美軍第七艦隊進出東中國海需要向南繞行到沖繩島西南,而且無法進入日本海。

宗谷海峽、津輕海峽、朝鮮海峽實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領海海峽,大隅海峽也是如此。

按着日本領海法律制度的規定,日本實行12海裡領海寬度,但在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以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共五處海域實行3海裡領海寬度,從而在海峽中間留出了專屬經濟區通道,使這五處海峽水道成為實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領海海峽。

軍事地位

津輕海峽岸線曲折,多岬角和港灣。峽底地形複雜,海盆和海谷縱橫起伏。因對馬暖流的一部分由此通過,故為日本北部重要的全年不凍海區。津輕海峽下面還建有自青森到函館的海底鐵路隧道,全長53.85公裡,是世界上迄今已竣工的最長的海底隧道。南岸陸奧灣内有大湊合青森軍港,附近則有三澤空軍基地。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經津輕海峽到太平洋隻有800公裡。因此,對俄羅斯來說,津輕海峽也是其太平洋艦隊由日本海出入太平洋的重要咽喉要道。

青函大隧道南起本州島北部的青森,北至北海道南端的函館,全長53.84公裡,其中在海底下的長度為23.3公裡。整個隧道是由清路隧道、供應隧道和主隧道三部分組成。清路隧道是為進行地質勘探、設置通風設備并排除海水滲入而修建的,供應隧道則負責清路隧道和主隧道的物質供應,這兩條隧道的直徑均為4米。主隧道直徑有11米,用以鋪設鐵路新幹線複線和較窄的普通鐵道。

主隧道自1971年動工興建以來,由南北兩支各180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的挖掘隊同時鑿進。13年來,他們夜以繼日,輪番作業,一天24小時,從未間歇。由于挖掘隊是在28℃的氣溫和80%的濕度下工作,條件極為艱苦,每4小時必須輪換一批人員,每小時挖掘的進度隻能以幾英寸來計量。

隧道施工的艱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工人們每鑿開一點石方,就要在新開鑿的部位迅速澆注一層15.24~30.48厘米厚的速幹水泥,以防止巨大的火山岩壓力使岩壁岩石飛崩出來,造成可怕的塌方事故。施工時,還要用澆灌機在隧道壁上以每平方厘米80公斤重的壓力注入用水泥、苛性鉀和矽石混合組成的砂漿,這種砂漿三分鐘内便會變幹,構成海底深處的隧道撐牆,以堵塞海床裂縫和斷層可能造成的危險,借以封固海底隧道,以免海水滲透侵入。此外,在這條海底超級大隧道還采取一些異乎尋常的防震、防水等預防措施。

重要事件

中國艦隊首次經過津輕海峽

日本共同社2008年10月18日援引防衛省發布的消息稱,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在2008年10月17日下午13時左右,觀察到中國海軍的新型護衛艦和補給船,在長崎縣對馬市西北方向的公海上航行。由于這是中國新型護衛艦首次出現在日本附近,海上自衛隊立即命令一艘偵察潛艇尾随偵察,而P-3C巡邏機則24小時不間斷”空中跟蹤。

日本自衛隊當時判斷,這個兩艦編隊盡管航行目的不明,但與中國訪問俄羅斯的驅逐艦會合的“可能性較高”,因為從時間上推算,剛剛結束對俄羅斯訪問的中國海軍“現代”級“泰州”号導彈驅逐艦,以及“馬鞍山”号導彈護衛艦,将很快航至該海域。

2008年10月20日,日本防衛省宣布,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在2008年10月19日傍晚,在青森縣龍飛崎海域的津輕海峽,觀察到中國海軍驅逐艦和護衛艦共4艘。這4艘軍艦經過津輕海峽的公海區域,從日本海駛向太平洋。防衛省稱,這是首次在該海域觀察到中國海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編隊,“這可能是一般訓練,但是否有其他目的尚不清楚”。

港口

海峽全年不封凍,是日本海北部唯一不凍的海峽。北海道的函館及本州的青森是海峽内的主要港口。

日本本州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海峽。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約20-50千米,最窄處大間崎至汐首岬18千米。東西走向的水道,一般深200米,最淺處131米,最深處449米。兩側較淺。龍飛崎與白神岬間有輪渡。青函海底隧道已建成。日本海與太平洋間的重要通道。對馬暖流從日本海東流向太平洋,時速2-4海裡,與千島寒流會合後産生濃霧,影響東部海上活動。

上一篇:打擊樂器

下一篇:金成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