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

樂器族群
打擊樂器是一種以打、搖動、摩擦、刮等方式産生效果的樂器,打擊樂器可能是最古老的樂器,有些打擊樂器不僅僅能産生節奏,還能作出旋律與合聲的效果。[1]
    中文名:打擊樂器 外文名:Percussion instruments 種類:架子鼓,雲鑼,編鐘,拍闆棒子等

樂器簡介

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是指敲打樂器本體而發出聲音的。其中有些是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雲鑼、編鐘等;其它還有一些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拍闆、梆子、闆鼓、腰鼓、鈴鼓等。若根據打擊樂器不同的發音體來區分,可分為兩類:(1)“革鳴樂器”也叫“膜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蒙在樂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發出的樂器,如各種鼓類樂器;(2)“體鳴樂器”,就是通過敲打樂器本體而發聲的,如鐘、木魚、各種鑼、钹、鈴等。

大多數打擊樂器有一個确定的音,甚至連鼓的音也是确定的。但一般來說打擊樂器的分類是看一個樂器是否有一個确定的音高。

定音鼓、木琴、馬林巴、顫音琴、鈴、管鐘、古钹和鐘琴都有一定的音高。小鼓、大鼓、沙槌、響闆、響棒、牛鈴、吊钹、沙球、齒輪剮響器、勺、木魚、嗵嗵鼓、蒂姆巴爾鼓、三角鐵、震音器、擦衣闆、鞭、南梆子一般沒有确定的音高。但也有些打擊樂器手在錄唱片或演奏特别的作品前确定他們的鼓的音高。鑼有有确定音高的和沒有确定音高的兩種,西方的鑼一般沒有确定的音高。吊钹也有有确定音高的,但很少見。

此外打擊樂器還分膜鳴樂器和自鳴樂器。膜鳴樂器上複蓋着一層膜,打擊膜産生聲音,比如鼓。自鳴樂器自己就可以發聲,比如三角。鈴鼓即是膜鳴樂器也是自鳴樂器。

中國樂器

中國的民族樂器中有許多特有的打擊樂器,這些打擊樂器有的今天還在使用,有的今天已經不使用了(比如編鐘)。許多這些傳統的打擊樂器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在中國的戲劇中的磬、鼓、鑼、钹,或者在說書時使用的快闆、響闆等。

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中打擊樂器的使用比較少,打擊樂器(除木琴和編鐘外)一般也被看作是下級的樂器。在春秋和戰國的文獻中比如就有嘲笑秦國的打擊音樂的文章。

西洋樂器

最普遍使用為定音鼓,用途僅為增強樂曲氣勢。再來是小軍鼓、大軍鼓、钹、木琴等。不過後來樂曲逐漸走向多樣化,打擊樂器豐富的節奏性因此得到善用。在二十世紀初期管樂開始發展,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慢慢被研發改良,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樣的音響效果使樂曲更加有變化。随之打擊樂中的小軍鼓和定音鼓并成為了關鍵的打擊樂樂器,這能帶領整個樂隊的走向和節拍,相當于副指揮。

打擊樂團

打擊樂團中的打擊樂器又比管樂團中的更多樣化,甚至範疇不再僅限于使用固有的樂器來産生既定的聲音,如拖鞋、砂紙、鐵錘等生活用品也常常出現在樂曲中。

配置

通常在音響上有三種配置: 1. 大鑼為主, 铙钹,小鑼為輔。 2. 不用大鑼, 以铙钹為主, 小鑼為輔。 3. 大鑼,铙钹均不用, 小鑼單打。

打法

在打法上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點子: 1. 以“倉七”沖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沖頭,導闆頭,帽兒頭,五擊頭,四擊頭,住頭,歸位,串子,長尖,緊錘,九錘半,搜場等。 2. 以“倉七台七”長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快,慢長錘,一錘鑼,搖闆長錘(鳳點頭)等。 3. 以“倉台七台”閃錘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閃錘,滾頭子,紐絲等。 4. 以“倉 台台七台”抽頭型為主及其變化形式, 包括抽頭,馬腿兒,鳳點頭,收頭,奪頭等。 其他鑼鼓點均是上述多種節奏型的組合。

特點

武場四大件中, 大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下滑音響特點, 小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上滑音響特點, 铙钹具有不同音高的平行音響特點。 其組合成的綜合音響, 能密切配合念白的四聲調值語調與節奏感, 從而加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同時, 在與唱腔及文場樂器的配合上, 均具有獨特的色彩與功能。 除武場四大件外, 京劇中還運用了其他衆多的打擊樂器, 如水钹,大钹,齊钹,小镲鍋,木魚,梆子(或稱廣東闆),碰鐘(即星子),小湯鑼,雲鑼,大篩鑼(大型的低音鑼),大,小堂鼓等。 現還吸收了定音鼓,吊钹,軍钹等打擊樂器。 打擊樂在京劇音樂以至整個戲劇舞台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在渲染舞台氣氛,調節表演身段,配合語言韻律,掌握唱腔與伴奏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豐富樂隊的音響方面起着積極和良好的作用, 而且在以節奏音響帶動全局,貫穿全劇,統一整個舞台的節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西洋管弦樂隊中打擊樂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樂器有定音鼓、大軍鼓、小軍鼓、馬林巴、顫音琴、木琴、軍镲、三角鐵、鈴鼓等等。

上一篇:領海

下一篇:津輕海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