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魚

池塘養魚

漁業養殖技術
池塘一般是指人工修造的7萬平方米以内的水面。利用池塘進行養魚生産和繁育的技術與管理工作就是池塘養魚。池塘養魚(pond culture)主要飼養技術包括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1]中國池塘養魚現無論在總産量、養殖面積或集中連片魚池(Fish pond)平均單産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中文名:池塘養魚 外文名:pond culture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飼養技術: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 相關文獻:《養魚經》

定義

在人工修建的靜水池中從事魚類飼養,是淡水養魚的主要方式。

概況

中國公元前11世紀殷末時就有池塘養魚的記錄。公元前5世紀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着作。漢代養鯉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單養鯉發展成草魚、青魚、鲢、鳙等多種魚類混養,是池塘養魚技術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從長江中張捕上述4種魚苗進行飼養已相當發達,并已認識到這些魚類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

明代出現了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和輪捕輪放等先進養魚技術的萌芽,并對魚池建造、放養的密度和魚種搭配、投餌、施肥、魚病治療等均有較詳細記載。明代中葉(15、16世紀)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在魚塘堤上栽種桑樹、果樹等,将養魚和養蠶、農作物種植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經營。

1949年以來,池塘養魚逐步向養魚發達的長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區發展。1958年後,中國研究成功鲢、鳙、草魚、青魚、鲮、團頭鲂等主要養殖魚類的全人工繁殖技術,改變了長期依靠張捕天然魚苗供不應求的局面。此外,先進養魚經驗的普及、主要魚病的防治、配合餌料的研制和推廣,也促進了養殖面積的擴大和單位面積産量的提高。中國池塘養魚現無論在總産量、養殖面積或集中連片魚池平均單産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世界池塘養魚曆史也很悠久,如中世紀中歐和西歐的修道院裡已在池塘養鯉。目前世界上進行池塘養魚的主要國家有印度、東南亞諸國、日本、蘇聯、美國等。

混養

在同一水體裡放養栖息習性不同、食性各異的異種同齡和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類,是中國池塘養魚技術的特色和核心。混養的魚類應為習性相關,對水質和水溫(在生長季節)要求相似。混養的理想魚類有鲢魚、鳙魚(上層魚類)、草魚、鲂魚(中層魚類)、鯉魚、鲫魚、鲮魚、青魚(底層魚類)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層的魚混養,能立體利用水體空間。與單養相比,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放養魚的密度。草魚、青魚的糞便既是培養浮遊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機碎屑以及孳生的細菌群體,供鲢魚、鳙濾食;鯉、鲮、鲫可清除殘餌,改善水質。既有充分利用水體、提高産量之利,又兼收餌料再利用、改善水質之效。将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混養,還為在一個生産季節分批捕撈、均衡上市提供了條件,同時為下年培育了大規格魚種。

混養的魚類應有主次之分,主養魚是投餌和飼養管理的主要對象。搭配魚起着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再利用的作用。中國池塘養魚主要有以下四種混養類型。

草魚和鲢為主的混養類型

最常見的類型。其特點是飼料、肥料來源廣,成本低,産量和經濟效益較高。草魚放養規格分10克、50克和150~500克,鲢的放養規格為夏花、50克、200~350克;放養重量分别為總放養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時混養鳙、團頭鲂魚、鲫魚等。在高産區,每公頃淨産量可達11250千克左右。其中草魚和鲢各占30%。上市規格草魚為1.5~2千克,鲢為600克左右。另有相當數量150~500克的大規格魚種。

草魚、鳙、鲮為主的混養類型

珠江三角洲通常采用的類型。當地水溫高,生長期長,水質較肥,一年可放養和收獲多次,尤以鳙魚為突出。同時還可混養鲢、野鲮等以及适當數量的斑鳢和鳗鲡,以增加收益。草魚放養規格為15克、350克,放養重量占總放養量(約280千克)的35%~40%。鳙放養規格為300~500克,鲮放養規格為15~25克和50克,放養重量分别占總放養量的27%和19%左右。

草魚每年放養2批,鳙魚放養4~6批。高産地區每公頃淨産量可達12750千克左右。草魚和鳙上市規格為1千克。鲮150克左右,并有相當數量大規格草魚和鲮魚種供翌年生産之用。

鲢、鳙為主的混養類型

中國長時期較為普遍采用的類型。其中鲢、鳙放養重量約占總放養量(約135千克)的60%,鲢、鳙之比大緻為3~5∶1,同時混養草魚、鯉魚、鲫魚、羅非魚、鲴類等。鲢、鳙上市規格為500克以上,每公頃淨産量可達7500千克左右。

鯉為主的混養類型

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主要類型。一種是放養規格為50~100克,鯉放養量占總放養量(約100千克)的50%~65%。同時混養草魚、鲢、鳙等。鯉上市規格500克左右,高産池每公頃淨産量可達7500~8250千克,鯉占50%~60%。另一種是鯉放養量占總重量(190千克左右)的85%~90%。采用定時、定量、定點集中投喂全價的高蛋白(35%左右)飼料,每公頃淨産量可達15000千克,鯉占85%左右,上市規格500克左右。

輪捕輪放

将精養高産魚池中達到食用規格的魚捕出,再适量補放1齡魚種或夏花。輪捕輪放既能提高單産,使鮮魚均衡上市,還能同時培育大規格魚種。在長江和珠江流域,4~10月是輪捕輪放時間。每間隔一個月輪捕輪放一次。這期間上市量約占全年上市量的40%左右。

通常一個池塘魚類的總量在最大容納量(載魚量)以下,魚生長良好; 接近最大容納量,則生長受到抑制;達到最大容納量,生長基本停滞。若在池魚總量達到最大容納量(CPmax)以前,捕出部分達到食用規格的魚(H1),有利于存留魚的生長。當池魚總量又一次接近最大容納量時,每次捕撈,使池魚總量始終保持在最大容納量以下。

這樣,數次捕撈量和年終收獲量的總和,将大大超過該池最大容納量(即H1+H2+H3,……,>CPmax)。

池塘條件

高産池面積一般10畝左右,水深2.5米左右。因高産池内浮遊生物和懸浮有機物豐富,光合有效輻射一般很少能透射到0.5米以下水層,應進行機械增氧或加注溶氧量較多的新水,以改善近底層水的溶氧條件,提高放養量和産量。池塘土質一般為砂質壤土。水質要求微堿性(pH7~8.5)、硬度5~8、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3~6毫克/升。放養前應清除池内過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藥物殺滅病蟲害。

日常管理

控制池水顔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術之一。豆綠、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個綜合性指标,它反映池水中的浮遊植物是以隐藻、矽藻及其他藻類(主要是鞭毛藻類)為優勢種群,如這些藻類形成“水華”,表明各種營養鹽類充足,代謝的中間産物分解快,溶氧狀況良好。水色的控制主要靠适時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

餌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類,另補充投放配合餌料、油餅類、谷類和糠麸或田螺、貝類等。可根據魚的計劃産量和餌料系數,計算全年總的投餌量,然後根據魚的不同生長階段、攝食強度、水溫等每天酌量投喂。餌料要新鮮、優質。投餌要固定地點,以便檢查魚類攝食情況。施肥目的在于培養池中作為餌料的浮遊植物,其種類以有機肥為主,包括禽、畜肥和綠肥,并輔以化肥。

此外,高産精養魚池内因魚類放養密度大,投餌施肥量多,容易導緻溶氧量下降,對魚類生存造成威脅。如中國鯉科魚類常在黎明前後當溶氧降至1毫克/升左右時,先在水面呼吸,稱為“浮頭”;如溶氧繼續下降至0.2~0.5毫克/升時,則開始死亡,是為“泛池”。為此須經常觀察魚池動态,及時加注新水或開動增氧機,以減輕浮頭程度和防止泛池。

綜合經營

中國有些地區還常以池塘養魚為主,與家畜、家禽飼養、養蠶、種菜等綜合經營,以充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農副産品及其加工廢棄物、節約能源、維持生态平衡、提高經濟效益。如有着較久曆史的廣東桑基(蔗基、果基)魚塘,就是在魚池堤埂植桑(還可适當間種香蕉或蔬菜),桑葉喂蠶,蠶沙(是蠶糞、殘桑、蛻皮和死蠶屍體等的混合物)和蠶蛹養魚,魚糞肥塘,塘泥肥桑,使魚、桑、蠶都能很好生長,從而形成一個水陸相互促進的多種經營的良性循環人工複合生态系統。

湖南的養魚、種菜、養豬結合,江蘇的養魚、養奶牛、養鴨、養豬結合,也都是綜合經營的典型,取得良好經濟效果。

上一篇:超順磁性

下一篇:海洋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