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煙袋

水煙袋

中國傳統吸煙方式
水煙袋又稱水煙壺、水煙管。吸水煙是中國人傳統的吸煙方式。
  • 中文名:水煙袋
  • 外文名:
  • 别名:
  • 又 稱:水煙壺
  • 類 型:吸煙方式
  • 國 家:中國
  • 相 關:清内務府檔案冊
  • 組 成:煙管、吸管、盛水的水鬥

簡介

水煙袋造型奇特有趣,多以黃銅和白銅為制作材料,也有錫制和銀制的,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鬥、煙倉、通針、手托等構成。富豪之家所用水煙袋更為講究,在煙嘴部分有使用翡翠、瑪瑙的,連接部分則用金、銀鑲嵌。在山野農家,則往往就地取材,純粹用竹木制造,倒也别具風格。水煙袋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鬥、煙倉、通針、手托等六個部分構成。煙管一頭為半圓形煙碗,其下連一細管,伸入水鬥的水中,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長30厘米左右,位于煙管之後,或緊挨,或稍有間隔,上端向後彎曲,便于吸煙,下端也插入水鬥,但在水鬥的水面之上。煙管、吸管、水鬥一般為一整體。煙倉獨立,多為桶形,上有蓋,以防煙絲風幹。手托主要起連接作用,水鬥與煙倉都安插其中,一般系整體鑄成的。

考究的煙袋手托極盡裝飾工藝,外表或透雕、或鑲寶石、或嵌墨銀、或燒琺琅;其紋樣有花、鳥、草、蟲、魚,亦有吉祥圖案、詩詞聯句等;其造型更是多種多樣,一般呈圓柱形,也有方形、菱形的,甚至還有制成婦女三寸金蓮的樣子的,加上長期把玩,手托通體晶瑩光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頗為名貴的工藝品。

慈禧太後吸水煙

慈禧太後嗜好衆多,有一項是喜嗜水煙,在故宮的博物館内還藏有她用過的水煙袋遺物。

據清内務府檔案冊記載,在慈禧的随葬品中有銅水煙袋、銀水煙袋和銀潮水煙袋。吸水煙也是一種高雅的嗜好,那煙具一頭進氣,一頭吸食,兩頭上翹,中間一處貯水、裝煙,吸食時,煙氣穿過貯水的地方,既可濾掉一些煙氣中的雜質雜氣,還能發出"咕噜噜""咕噜噜"的聲響,猶如鳥啼鳳鳴,聽起來倒也十分悅耳。煙具的高雅貴賤之分,既在于質料,也在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作為太後,慈禧的煙具自然都在上乘之列。

近年,随着反映慈禧太後生活影視作品的增多,人們時常看到她邊吸着水煙,邊操縱着政事的場景。那一陣陣的"咕噜噜"的聲響之後,餘音袅袅,煙雲缭繞,把慈禧籠罩在一片神秘的雲霧之中。那一項項殘酷的政令,一條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如雲如霧地噴吐而出。

慈禧為何不聞吸鼻煙、旱煙,不去玩賞那剔透玲珑的鼻煙壺,而唯獨鐘情于水煙呢?大抵有四點:一是,出于太後本人的嗜好,生來喜嗜此物;二是,區别于衆多有吸食旱煙的男人,包括明清以來的皇帝和宮廷的大臣們;三是,太後為滿族人,滿族人像其他吸食煙草的少數民族一樣,聞吸鼻煙和水煙的人所占比例,要遠多于漢族人,這大概是生活習性和愛好所緻。蒙古人習慣聞吸鼻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吸煙點火而引起火災;四是,吸水煙既高雅,又衛生,既能過瘾,又能增添幾分的閑情逸緻。

當時宮廷吸煙分為水、旱、潮和鼻煙4種。水煙的原料主要以蘭州皮絲、青絲、幼絲(以上皆煙葉切制成絲之名稱)燃吸之。慈禧太後吸煙,必須有人侍侯,端茶點煙之事,都有小太監精心去作。據記載:當主子要吸煙的時候,太監須跪在地上,把仙鶴腿水煙袋用手握緊,站在那裡捧在手裡,随時裝煙,吹點火的紙媒兒。還要掌握好點煙的時間。什麼時候吸煙大體也有其規律,但也有破例吸食的時候。

水煙袋的吸食技巧

水煙袋的吸食也需要幾分技巧。首先水鬥水的添加就有講究。倉水太多,容易吸入口中;倉水太少,沒不到煙管,煙在水面上直接進入吸管,達不到去火除雜的作用。講究的說話是輕輕含一小口茶水,從吸管徐徐吐入盛水鬥,再試着吸氣,盛水鬥輕松發出"咕噜噜""咕噜噜"的聲響即可,裝上煙絲之後,因為氣流減少,"咕噜噜"的聲音就會拉得更加綿長,一種節奏分明、卻又悠悠不絕的況味,猶如鳥啼鳳鳴,聽來頗有幾分悅耳。也有力氣大的主,一顆不小心就将苦澀的倉水吸入口中,就可以使用相對粘稠的米湯來做煙倉水。

煙倉水是不作興天天更換的,日子一久,就成了醬油一般的粘稠,卻可以做得兩宗用途。一是農耕之中有螞蟥叮到手腳之上,這東西兩頭都有吸盤,血不喝足,輕易不會松口,這時,隻需公公的煙倉水一點,立即滾落下來;二是小孩子沒來由的腹痛難忍,這煙倉水就是救急的鎮痛藥材。

吸食水煙袋還有一宗本事就是吹煙屎。一窩煙絲抽完,隻剩下一團暗紅的灰炭,稱為煙屎。将煙屎從煙碗中吹出來,這就需要一點本事了。老煙民隻需将煙管稍稍提起,使煙管的底端離開煙倉水面,再從吸管中輕輕一吹,帶着淡淡煙霧的口氣經過煙倉水面由下往上從煙管吹出,将煙屎帶出煙碗。這個技巧在于力度要合适。沒有這個技巧的煙客就隻好将整個煙管抽出來,将浸泡在煙倉水中的一端湊近嘴邊,再将嘴唇琢成o型,用力一吹,煙屎應聲而出。一個不小心就在嘴唇上留下一點煙倉水的赭黃色。實在連這個本事也掌握不了的,就隻好動用通針了。通針是一根圓形的銅針,前端漸尖,後端圈成一個手指大小的圓環,吸煙的時候就套在無名指上,用完了就插在煙倉中部的小孔之中。

父輩們總要等到四十歲以上,才肯放棄用紙卷喇叭筒,學着抽水煙袋。水煙袋勁兒大,抽的是生煙葉。煙葉有現成買來的雲絲,更多的是自家種植、自己加工的生煙葉。就在自家的蔬菜園子的某一個角落,公公每年都要種上幾顆。煙葉的好壞全在日常的管理,種煙的土畦不能太肥,肥了葉厚煙油也重;也不能太貧,長出葉子來太薄味兒淡。日常追施不能用糞肥,隻好用幹淨的人尿,種出來的煙葉才色澤金黃,沖頭十足。到中秋以後,将煙葉采收下來再屋内晾到八成幹,用石磨壓平,将凸出的葉脈撕掉,轉成柱狀,因麻線紮緊。等到來客了,找出切煙絲專門的小刀來,就着闆凳,切成細細的煙絲,這才是農耕正宗的吸法。用不完的煙葉就整個砍下來,倒吊再屋檐下風幹。在江南的醴陵,隻要看到那家大門上方的屋檐下吊着這樣子一串串的金黃的煙葉,這家就一定有一個勤勞慈祥的老公公。

水煙袋的功效

水煙經過清水的過濾能去除大部分有毒物質有殺菌消毒之效且聞起來不熏不嗆,是高雅迷人的時尚産品。

吸食技巧:水煙袋的吸食也需要幾分技巧。首先水鬥水的添加就有講究。倉水太多,容易吸入口中;倉水太少,沒不到煙管,煙在水面上直接進入吸管,達不到去火除雜的作用。講究的說法是輕輕含一小口茶水,從吸管徐徐吐入盛水鬥,再試着吸氣,盛水鬥輕松發出"咕噜噜""咕噜噜"的聲響即可,裝上煙絲之後,因為氣流減少,"咕噜噜"的聲音就會拉得更加綿長,一種節奏分明、卻又悠悠不絕的況味,猶如鳥啼鳳鳴,聽來頗有幾分悅耳。也有力氣大的主,一個不小心就将苦澀的倉水吸入口中,就可以使用相對粘稠的米湯來做煙倉水。

煙倉水是不作興天天更換的,日子一久,就成了醬油一般的粘稠,卻可以做得兩宗用途。一是農耕之中有螞蟥叮到手腳之上,這東西兩頭都有吸盤,血不喝足,輕易不會松口,這時,隻需公公的煙倉水一點,立即滾落下來;二是小孩子沒來由的腹痛難忍,這煙倉水就是救急的鎮痛藥材。

吹紙媒兒

吸食水煙袋的第二宗本事就是吹紙媒兒。水煙袋的煙碗大的也隻有拇指大,秀氣的就更小一些,一次隻能吸食一窩,而且每次需要重新點火,這就是一個難題。那時會,沒有現在方便的打火機,甚至都沒有火柴,取火要靠打火石、或者火鐮。成功取火頗為艱難,總不能吸一窩煙就打一次火,于是發明了紙煤兒。用的是粗纖維的火紙,手工搓成不緊不松的紙煤兒。準備吸煙了,點燃它,就不緊不慢的燃着一點紅紅的灰燼,等裝好一窩煙,将暗紅的火頭送到嘴邊,撮緊嘴唇,送出一段急速而短促的氣流,火頭一紅,随着氣流嘎然而止,一團明火躍上紙煤的端頭。這個技巧不容易掌握,紙煤太松,性不成灰燼,一下子就燒完了;紙煤搓的太緊,火種容易熄滅,吹起來也不容易着火。

老年人的愛好

擅長抽水煙袋的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公公、老太太,就在村口大槐樹底下,斯斯文文的坐下來,一連抽完三窩,引發一陣歇斯底裡的咳嗽,直到吐出一口濃痰來,這才仿佛疏通了喉嚨,這才開口講那些永不重複的故事。最想聽故事的永遠是小孩子,他們也是公公抽水煙袋的虔誠學徒。一見公公們丢開飯碗,或者在農活的間歇回家就着門檻坐下休息,就早早的從牆壁上摘下水煙袋來遞上去,同時整個身子也偎進腳灣裡去。一邊就搶着持那點着的紙媒子,隻等裝好一窩煙,就将媒子送到嘴邊,等公公“噗”的一聲吹出明火來,再就到煙窩中金黃的煙絲球上去。抽完一窩,又早早的搶着通針,即使公公将煙絲吹出來了,也要“刷刷”通兩下。祖孫配合默契,什麼農耕勞作的艱辛統統煙消雲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