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漢語詩文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引用。意為: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名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創作年代:戰國 作品出處:《孟子》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作品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1)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2)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3)既成,粢盛既潔(4),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作品注釋

(1)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

(2)丘:衆。

(3)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潔淨了。

原文翻譯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作品賞析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隻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甯。”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甯。

改用現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确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于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不過,就我們的了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資料小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國家是為民衆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裡,輕重主次的關系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麼“天子”,那麼民衆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民衆的意願,天總是順從的。

可見民衆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至于所謂“君”,則是民衆擡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複舟。”民衆有力量擡舉出一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衆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衆決定。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總統,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隻不過在古代,人們尚未能設計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來落實這個道理,使之成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緻于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不能馬上兌現。但這并不說明這個道理本身不成立。實際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會裡,上述道理有時也會以各種形式自發地強行發生作用。隻要看看曆史上無數昏君、暴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的下場,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衆的地位于國家之上。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衆的權力和利益。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衆的意見,坦誠接受民衆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确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于人民、為了人民(from people, by people, for people)。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産,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作為一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

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于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并不那麼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麼可以與民相提并論呢?社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谷物産,也沒有憲法制度。一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于民衆。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将他罷免、撤換!

在古代,對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沒有欠缺,祭祀的時間也沒有耽誤,卻仍然發生幹旱水澇等自然災害,就說明這個土地神或谷神不靈了。那就應當砸了它們的廟,毀了它們的神像和靈位,重新改造、撤換。同理,如果某種思想、某種主義、某種理論、某種制度,用來治理國家,認真實行之後并不見效,那也要對它進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換。

作品出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着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隐與弟子一起着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