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5

殲-5

中國制造的第一代戰鬥機
殲-5(英文:Shenyang J-5/F-5,北約代号:Fresco,譯文:壁畫)戰鬥機,是中國沈陽國營112廠(現稱:中航工業集團沈陽飛機工業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仿制的單座單發第一代戰鬥機,是中國制造并裝備空軍的第一種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該機參照蘇聯米格-17φ(米格-17F)型戰鬥機研制,采用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氣動布局。飛機全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能好,裝配中國仿制“渦噴-5”型發動機。殲-5研制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國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殲-5完成總裝。1956年7月19日,殲-5原型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駕駛首次試飛成功。殲-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産,到1959年5月停産,共生産767架。在殲-5的基礎上,成都飛機廠研制殲-5甲和殲教-5飛機,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試飛成功。殲-5的研制裝備,标志着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能夠成批生産噴氣戰鬥機的國家之一。
  • 國家:中國
  • 名稱:殲-5
  • 英文名:J-5/F-5
  • 類型:噴氣式戰鬥機
  • 研發日期:1955年
  • 研發單位:中國沈陽112廠(原松陵機械廠)

發展沿革

試制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朝鮮戰争空戰中面對美國空軍的現實威脅,中國迅速開始了仿制生産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

1951年4月18日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局,統一負責飛機的維修工作。1951年7月,根據中蘇雙方簽訂的蘇聯援助中國建設航空工業的協議,蘇聯航空工業專家組來到中國。1951年8月9日,航空工業局向中央報告了《航空工業建設計劃的初步意見》,中蘇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簽訂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組織修理飛機、發動機及組織飛機廠方面以技術援助的協定》。

1953年10月24日,航空工業管理局拟定了沈陽國營112廠(1957年6月15日更名為國營松陵機械廠)擴建為米格-15噴氣式飛機制造廠的總體設計任務書,其中明确了要在1957年之前,建成年産1000架噴氣式飛機的制造廠,并完成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的試制任務。由于蘇聯政府認為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已屬于落後機型,即便是試制成功也将落後于時代,難以滿足中國防空作戰的需要,所以在1954年10月,建議中國停止試制米格-15殲擊機,改為試制米格-17Φ殲擊機。

1953年11月25日,蘇聯政府同意向中國移交米格-17Φ殲擊機的制造特許權。與此同時,二機部四局正式向112廠下達了試制米格-17Φ殲擊機的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試制出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赴蘇考察

沈陽國營112廠選派了由熊焰、王新、葉正大、莊樹山、孟勤功、章華、易志斌等7人組成考察組,前往蘇聯共青城126廠對米格-17的生産進行考察學習。由于蘇聯所有型号的米格-17飛機都已停産,生産線上生産的是米格-19飛機,并開始向超兩倍音速的米格-21飛機過渡進行前期生産準備。經與蘇方協商,考察組改為通過米格-19飛機的生産線,了解和掌握噴氣式飛機研制的全過程。

根據引進試制計劃,整個試制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部件裝配飛機;第二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組合件裝配飛機;第三階段是用蘇聯提供的零件裝配成組合件,再裝配成部件,最後再裝配成飛機;第四階段是用自制零件裝配成組合件,再裝配成部件,直至總裝成國産飛機。

為了縮短試制周期,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工廠采用了四個階段平行交叉作業的快速試制方法。實踐表明,四個階段平行交叉作業法的确很成功。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需要幾年的試制周期。

1954年10月,沈陽飛機制造公司接受了飛機試制任務,工廠命名為“東風101”。1955年4月,前蘇聯提供的米格-17Φ飛機成套技術資料和圖紙到齊,工廠立即組織翻譯和繪圖,同年9月開始制造飛機。至1956年2月,整個飛機的14719種253550個零件全部制造完畢。

1956年7月19日,中國東北某機場,一架銀白色的噴氣式殲擊機騰空而起。在飛機機身前部,印着鮮紅的大字:中0101。這個代号的意思是,新中國生産的噴氣式殲擊機的第一批第一架。

首飛告捷

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制成功,1956年9月8日,沈陽飛機廠試制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殲-5,即米格-17Ф型。為了确保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工廠提前在1955年底就通過組織程序,請求空軍選派一名優秀的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擔此重任。空軍便把選派試飛員的任務交給了空軍航空兵某師李永泰副師長。最後确定由參加過抗美援朝戰争的吳克明擔任試飛,吳克明的成功完成了首次試飛亮相。

1955年12月5日早上,吳克明正式接到要向中央領導同志作飛行表演的通知,表演結束後,試飛員吳克明與觀看表演的劉少奇和鄧小平等領導

同志合影。這次試飛表演任務完成後,吳克明被調到112廠,進行第一架國産噴氣式飛機首飛的準備工作。根據總裝進度推算,國産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将提前在7月中旬下線。1956年7月19日,吳克明駕駛“中0101”飛機進行躍升、俯沖、盤旋、通場等預定的試飛科目,吳克明駕駛“中0101”飛機穩穩地停在跑道上後,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首飛成功。

驗收投産

首飛成功後,吳克明進行了高強度綜合性科目的試飛試驗。他在15天的時間内,先後進行了19次綜合性能試飛試驗,并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和故障進行了調整和排除。最後的試飛結果表明:“中0101”号飛機在最大速度、最大高度時,特種設備、發動機等各項性能、數據已全部達到試飛大綱的标準和要求。

1956年9月8日,國家驗收委員會在112廠舉行了驗收簽字儀式,工廠曾稱之為“東風”101殲擊機,代号44号機;空軍并把該型飛機命名為“56式”飛機(後在全國飛機統一編号時改稱為殲-5飛機),同時批準成批生産。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王秉璋在簽字儀式上宣布了驗收結論:"國營112廠已經試制成功56式飛機,并可以成批生産,交付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1956年9月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以《中國試制成功新型的噴氣式戰鬥機》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

1956年9月10日,國營112廠(現中航工業沈飛)隆重召開國産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試制成功祝捷大會,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和司法部部長史良、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到會祝賀。聶榮臻為殲5飛機剪彩,代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給112廠20萬元獎金,并向蘇聯專家頒發了感謝狀。當天,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體職工發來了賀電,勉勵工廠“再接再厲,為進一步提高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确保航空産品質量和取得成批生産的經驗而努力”。

1956年9月19日,首批生産的4架殲-5飛機交付部隊使用。

1956年10月1日,新生産的第一批4架殲5型殲擊機,參加了國慶閱兵,正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檢閱的毛澤東主席,指着飛機對外國朋友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後來,他把這種感受寫進了《論十大關系》,其中寫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我們不曉得造飛機、造汽車,現在開始都能造了。”

停産回顧

1959年5月,國營112廠因轉産新機型,殲-5飛機停産。

殲-5 飛機于1955年初投入試制,1956年7月13日完成總裝,7月19日首飛成功,9月投入批生産。随即,殲 -5 飛機正式列編,裝備空軍、海軍航空兵。殲-5總共生産1994 架。其中, 殲-5飛機767 架,殲-5甲124架,殲教-5教練機1087架,殲偵-5偵察校射飛機16架。

性能參數

殲-5戰鬥機性能數據

乘員

1人

長度

11.36米

高度

3.80米

翼展

9.60米

機翼面積

22.6平方米

主輪距

3.85米

前主輪距

3.37米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6,000千克

動力系統

一台渦噴-5型加力發動機

加力推力

33.15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

1,14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6,000米

航程

1,020千米(内部燃油)

1,560千米(帶副油箱)

作戰半徑

800千米

爬升率

75.8米/秒

翼載荷

265.5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56

起飛滑跑距離

590米

着陸滑跑距離

825米

續航時間

2.5小時(帶副油箱)

限制過載

+8g

載油量

1,170千克(内部);1,834千克(帶副油箱)

載彈量

2 x 250公斤

武器

2門HP-23毫米炮;1門H-37毫米炮

技術特點

結構布局

殲-5采用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機翼後掠角45°,為雙梁結構。機翼内側有角度可控的後退式襟翼,副翼偏轉角範圍為±18°。尾翼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直尾翼後緣是方向舵,轉動角度為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其後緣的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外形為圓形截面的流線體。圓形機頭進氣道。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闆。

起落架艙在機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内。起落架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内,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内。主起落架裝有緩沖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

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帕。座艙密封式單人座艙,應急時艙蓋可抛掉。座椅是可彈射的,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系統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闆、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于刹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刹車等。

動力系統

動力裝置裝一台渦噴-5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帶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額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不同狀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小時到1.05千克/小時之間。機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兩個400升副油箱。該發動機是蘇聯克裡莫夫設計局的VK-1F發動機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發動機。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後,開始組織發動機生産,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産工藝資料。

在蘇聯的援助下,引進了VK-1F的專利制造權。1956年6月包括中國知名發動機設計師吳大觀在内的隊伍,在沈陽航空發動機廠(現“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仿制成功渦噴-5。1964年生産任務轉由西安紅旗機械廠負責,1966年轉産定型投入批量生産。機載設備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标接收機、敵我識别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武器系統

殲-5的最主要的空戰武器是三門固定機炮。這一機炮火力配置偏向于攔截敵方大型飛機,例如轟炸機的任務,符合20世紀60年代美蘇空中力量對比的情況。武器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

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範圍為±18度。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1型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1型37毫米機炮。

裝彈量為200發。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彈種包括航23-1殺燃、航23-1殺燃曳光、航23-1穿燃、航23-1訓練自炸彈。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發/分,1954年開始研制,開始時因考慮到該炮性能落後、蘇聯已有後繼型号,故僅計劃少量生産以避免浪費,後來因為殲-5需求量增加,最終生産了236門後于1959年停産。機翼下可挂兩枚100-250千克的炸彈。

在實際作戰中,這三門火炮與美軍戰鬥機的火力配置相比,在空戰中存在以下缺陷:一、美軍戰鬥機,例如F-86擁有更為先進的火控系統,例如高精度的光學瞄準具和相關的火力計算設備,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槍彈威力上的缺陷;二、殲-5火炮威力雖大,備彈量卻比美軍戰鬥機要低得多,不利于進行争奪空優的作戰;三、三門火炮的彈道性能差别很大,導緻炮彈散布過大,射速也過低,這使得與敵方飛行速度快的戰鬥機交戰時效能大大低于攻擊大型飛機時的效能。

衍生型号

殲-5飛機後來有兩種改進型:第一種是殲-5甲,第二種是殲教-5。

殲-5甲

殲-5甲(J-5A),是中國成都飛機廠在殲-5基礎上改進研制的全天候型戰鬥機,工廠命名為“東風104”。該機于1961年8月開始設計的,經過15個月的設計開發,1962年10月,發出了全套殲5甲設計圖紙和資料,展開了全面試制工作。1963年3月開始制造零件,1964年6月完成總裝,1964年11月11日殲-5甲首飛成功,試飛員為吳有昌。該型機1964年11月30日定型。1968年5月停産,共生産了124架。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台灣海峽形勢緊張,美蔣飛機P2V經常夜間低空入侵沿海各省進行偵察騷擾,中國雖有一些進口的、配備搜索瞄準雷達的米格-17PF夜間截擊機,但已不夠滿足緊迫的需求。而且中蘇關系破裂後,已不可能再進口該機,

因此,急需在殲-5基礎上發展一個夜戰型号。這一研制任務交給了成都飛機廠并任命1960年春調入成飛廠的屠基達為殲-5甲飛機的主任設計師。

殲-5甲沒有設計圖紙和生産資料,隻有兩架實物飛機和全套殲5圖紙。工裝飛機外型和結構是按飛機實物嚴格測繪的,但強度計算、外載荷計算、靜力試驗任務書和技術條件等則是按自行設計方法制定的。

結構全面測繪完畢後,經分析對比,發現有36項部件,包括機翼、後機身與殲-5大同小異,沒有原則性差别,經報告上級批準後,改用殲-5圖紙。在這種情況下,自主設計的圖紙仍占全機的60%,一萬項零件中,與殲-5不同的占50%。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孫志遠說:“殲-5甲是成都飛機廠的發家機。”

殲教-5

殲教-5(JJ-5,FT-5),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而在蘇聯,米格-17/19沒有教練型,飛行員要在米格-15的教練型上訓練。

殲教-5于1964年設計,1966年5月8日試飛,同年12月定型并裝備部隊,到1968年為止共生産了1061架。

該機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初,1965年初殲教-5的研制任務正式下達,詳細設計開始了。殲-5甲的總設計師屠基達再次擔當重任,不僅主持設計同時兼任飛機試制領導小組副組長。當時提出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在滿足教練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在設計現場,屠基達強調最多的是:設計員筆下有黃金,一點一線都聯系着飛機的制造成本,設計資料不能留下禍根。有問題,設計時改好了,隻需花1元錢;試制時改好就可能花百元、千元;批生産時再改,可能就得花萬元、幾十萬元,我們不能不算這筆帳呀,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工廠眼下還很窮。什麼樣的思維,造就什麼樣的創造精神和工作态度。

設計圖紙發出後,屠基達帶領設計人員深入車間,和工人一起動手準備試驗,一起做實驗,一起解決試制中的問題,努力推動飛機由圖紙轉化為實物。試制工作出現了又快又省的局面,整個飛機的研制費隻花了100多萬元。原型機于1966年4月出廠并進行靜力載荷實驗。殲教-5除裝備空軍、海軍之外,還援助或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

靶5

靶-5(Ba-5)靶機,是以殲-5為基礎研制的無人機。該靶機将駕駛員座艙内原來的飛行員座椅移除後的空間,用于安裝自動化飛行控制系統。幾百架退役殲-5已經被改裝用于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測試。

另外,中國空軍還探索使用靶-5無人機用于對地攻擊的可能性。這樣靶-5就成了重型巡航導彈,一次航距平均以六百公裡計算,所攜六百五十公斤炸藥加上一千公斤左右的餘程航油有巨大破壞力,相當于中程巡航導彈。

靶機的種類繁多,按其性能有從低速到超聲速,從低空到高空靶機。按動力裝置有活塞式、渦輪噴氣式、沖壓噴氣式和火箭發動機等類型靶機。還有仿真縮比靶機、戰鬥機改裝的靶機等。靶機有一次使用的,也有多次使用的。靶機上的專用設備有脫靶量指示器、模拟紅外輻射和雷達截面積(RCS)的設備、電子和光學幹擾設備以及高速照相機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研制成功了一些靶機,主要作為制導武器檢驗和打靶訓練使用。

用米格-15比斯飛機改制的靶-5乙,其外形尺寸、結構強度、雷達和紅外特征等,均為真實實體目标,對兵器的制導系統、引戰配合較逼真,用于檢驗戰鬥部殺傷效果等。

殲-5退出裝備序列之後,部分狀态較好的飛機還有剩餘壽命,于是空軍某基地将該機改為無人靶機,模拟飛機、導彈飛行狀态。用于鑒定各類航空兵器的性能,供戰鬥機飛行員和高射炮、地空導彈、雷達操縱人員演練和打靶。

殲偵-5

殲偵-5型偵察校射飛機是在殲教-5飛機基礎上改型設計的,主要用于偵察、觀察和校正彈着點,以提高地面炮兵對敵打擊的精度和效率。

1972年7月26~28日,在蕪湖市召開了殲教-5飛機改裝炮兵校射機的方案讨論會。1972年9月14日,611所根據會議精神提出了改裝設計方案:将炮艙油箱切割出盛60升燃油的位置,把航甲13-40相機和航甲11-10相機按前後順序安置于前機身6~8框原炮位内,并固定在炮架梁上。将信标機天線移至後機身。

1975年先後改裝了16架殲教-5炮兵校射機,提升了炮兵航空照相偵察能力。1986年空軍偵察校射大隊撤編,所裝備的飛機調殲擊機部隊作教練機。

服役事件

空戰實例

殲-5飛機裝備部隊後,在國土防空任務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使用殲-5飛機擊落過F-84、F-86、RB-57A和F-4B等多種入侵飛機。

1、1958年1月7日,海軍航空兵4師2架殲-5擊落國民黨空軍RB-57A高空偵察機,為航空史上首例同溫層空戰。

2、1958年7月至10月,中國空軍殲-5擊落“中國台灣”空軍的2架F-84G和6架F-86F,并有其他小沖突戰例。1958年9月殲-5編隊又與中國台灣24架F-86配有新型AIM-9B響尾蛇導彈的編隊在浙江溫州上空遭遇,該戰雙方互有損失但是互相史料記載不一,空軍飛行員王自重因掉隊被其中12架F-86圍困。王自重單機擊落敵兩架F-86後,被F-86攜帶的AIM-9“響尾蛇”導彈擊落。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戰中空空導彈取得的戰績。但當天F-86發射的AIM-9中有一發未爆炸,墜落後被中國軍民發現。這枚AIM-9被送往蘇聯,蘇聯在此基礎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導彈,中國的進口仿制品即霹靂-2空空導彈。

3、1960年2月16日,中國台灣海峽及福建、粵東地區天氣晴朗。16時許,駐台南機場的國民黨空軍第一大隊,出動4架F-86,其中兩架攜帶着“響尾蛇”空空導彈,由特技飛行表演小組“雷虎”小組長帶隊,航向280度、高度10000米,大搖大擺地直奔福建、粵東沿海地區。駐福建地區的空軍某部随即以8架殲-5型飛機升空迎戰。大隊長王子民駕駛的殲-5先後兩次開炮,擊傷一架F-86,我殲-5飛機全部安全返航。

4、1965年4月9日,四架中國空軍殲-5戰機于南海上空與美國海軍的F-4B遭遇,發生近距離空中沖突。解放軍于該次事件中可能擊落一架美國海軍所屬的F-4B戰機。然而,根據解放軍駕駛員在1994年的調查中回憶指出,當時四架殲擊機飛行員均未收到開火的許可,中國空軍殲-5在攔截期間,F-4B匆忙發射AIM-7“麻雀”導彈,不料殲-5拐彎半徑小得以逃脫,脫靶的AIM-7竟然飛向遠方的一架F-4B,并将其擊落。

5、1966年1月9日,空24師殲-5飛機在海面超低空擊落國民黨空軍HU-16運輸機1架。

6、1966年5月12日,空21師殲-5飛機擊落美軍RB-66電子偵察機1架,被護航的美軍F-4C用導彈擊落1架殲-5。

7、1967年4月24日,中國空軍4架殲-5戰鬥機在中國廣西闆興地區上空,擊落美國F-4B戰鬥機一架。此次空戰,中國殲-5從發現美機到将其擊落,隻用了3分鐘。

8、1968年2月14日,海軍航空兵六師18團副大隊長陳武錄、飛行員王順義駕駛殲-5雙機在海南島上空擊落美國海軍A-1H“空中襲擊者”艦載攻擊機2架。

9、1970年2月10日上午9時左右,海南陵水機場突然警鈴大作,雷達發現有敵機入侵海南。海軍航空兵某部飛行員周新成和祁德起立即駕駛殲-5戰機起飛迎敵。兩人起飛三四分鐘後就發現了目标,然而亞音速的殲-5戰鬥機戰鬥中隻能飛到1.6萬米高度,而“螢火蟲”無人機正在1.8萬米的高空悠然飛行,根本無法靠近。但是已經熟悉無人機飛行特點的中國飛行員并未着急,他們知道,無人機很快便會降低高度。兩人駕機跟蹤了一段時間後,“螢火蟲”果然開始按預定程序降低了高度準備加速逃離,一下就落入殲-5的火力範圍内。周新成抓住機會連開數炮,擊中敵機尾部,無人機拖着長長的火舌一頭栽進海南島五指山的一片森林中。

裝備出口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空軍裝備殲-5外,中國還向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裡蘭卡、蘇丹、索馬裡、津巴布韋、坦桑尼亞等10國援助、出口國殲-5各型戰鬥機。

另外美國有的民間航空愛好團體購買過殲-5。

總體評價

殲-5采用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機動性好、火力兇猛、生存力強。機身為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殲-5采用了後掠翼,但後掠角由35度增大到45度,進一步提升超音速性能;機翼上增加了一片翼刀達到每側三片以提升低速性能;使用改進版的VK-1F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其推力更大、響應更快,殲-5使用的是VK-1F的中國産仿制型号渦噴-5。殲-5裝備一門37毫米機炮加兩門23毫米機炮,火力兇猛且威力強大,37毫米炮彈可以在飛機上撕開一個近1米的口子,23毫米炮彈則可以在機體上撕開一個近半米的口子。而同時期,美制噴氣式戰鬥機多裝備12.7毫米航空機槍或20毫米機炮。不過,殲-5的武器系統也有缺陷,那就是備彈相對較少。(“中國軍網”評)

殲-5殲擊機,自裝備中國部隊以後,屢立戰功,在福建前線和廣西擊落擊傷入侵敵機多架,創下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多起戰例。(《名機點評》評)

相關報道

2021年7月19日,央視報道:百年瞬間丨首架國産噴氣式殲擊機殲-5首飛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