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越王勾踐劍

春秋越王勾踐劍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自用青銅劍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1]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内鑄有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鸠(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 中文名:春秋越王勾踐劍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館藏地點:湖北省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65年12月
  • 所屬年代:春秋晚期
  • 類别:青銅器
  • 出土地點: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楚墓群1号墓

文物曆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幹旱。中國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1965年歲末,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千米處時,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衆不同,這裡土質疏松,好像曾經被挖動過。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并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經過勘測,發現這裡的地下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1965年12月,工作人員在墓主人的内棺屍首骨架的左側,發現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内的青銅劍。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中國國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春秋越王勾踐劍才運抵北京作短期展出。

文物特征

春秋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内鑄有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鸠(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内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文物事件

春秋越王勾踐劍在1994年8月24日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中展出時被人為損壞。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員操作不慎,使一塊有機玻璃柄闆卡在了劍刃上。劍拆下後,中國工作人員發現劍刃部有一道長0.7厘米、寬0.1厘米的新傷痕。中國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對劍受損情況作出的正式結論是“輕微損傷”。

文物價值

春秋末期,吳越地區鑄劍的水平遠遠超過中原諸國。其中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春秋越王勾踐劍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越王勾踐衆多劍中的“自用”劍。上海市博物館的譚德睿在通過3000倍的放大顯微鏡的觀察後,從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迹。據質子射線熒光分析對春秋越王勾踐劍的成分和表面裝飾進行分析的結果,證明春秋越王勾踐劍主要用錫青銅鑄成,含有少量的鋁和微量的鎳,灰黑色的菱形花紋及黑色的劍柄、劍格都含有硫。春秋越王勾踐劍為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出土環境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楚墓群1号墓墓主人的内棺屍首骨架左側的漆木劍鞘内。

保護措施

春秋越王勾踐劍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2019年03月20日,春秋越王勾踐劍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重要展覽

1973年6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經過周恩來總理特批,春秋越王勾踐劍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展出。

1984年12月,為迎接香港回歸,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同赴香港《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展覽》展出。

1999年4月15日,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春秋越王勾踐劍運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

2010年11月20日,春秋越王勾踐劍在台北的台灣博物館展出。

2014年7月3日,春秋越王勾踐劍在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上展出。

2017年6月28日,春秋越王勾踐劍在蘇州市博物館對外展出,同蘇州市博物館館藏的吳王夫差劍首次進行“雙劍合璧”展出。

2019年6月6日,春秋越王勾踐劍在浙江省博物館“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展出15天。

文物争議

春秋越王勾踐劍起初被認定為墓主人的劍,但劍身上的八個鳥篆銘文的其中六個字“越王自作用劍”被考古學家當場認出,中間兩個代表越王名字的篆字卻沒能認出。方壯猷将劍上的文字拓片郵寄給中國的甲骨文、金文研究的專家們,其中郭沫若認為這兩字是“邵滑”,但不肯定,而金文研究專家唐蘭卻認為這兩個字是“鸠淺(勾踐)”。

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随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随葬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