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的二級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205号武漢理工大學東院(馬房山),始建于1964年,是全國較早創辦管理專業的院校之一。2001年4月分屬于原武漢工業大學的管理與經濟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的管理學院三院的管理類專業合并組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現有八個系,教職工185人:其中,教授46人(含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78人。2011年有全日制本科生2568人、全日制碩士生548人、全日制MBA外國留學生813人、全日制博士生72人,外國留學生105人。
  • 中文名: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珞獅路205号武漢理工大學東院
  • 占地面積:
  • 開放時間:

學生人數

2011年管理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68人,全日制碩士生548人,全日制MBA813人,外國留學生105人,全日制博士生72人。

機構設置

學院下設8個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工商管理系、市場營銷系、會計學系、财務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技術經濟與公共管理系。學院設有17個研究所、中心,并設有MBA教育中心、實驗中心、信息資料中心和5個辦公室。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成立于1982年,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系統工程三個碩士點。2008年有教師25名,其中外聘院士1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有博導5人,碩導9人。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要培養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系統工程等學科的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同時也承擔全院公共專業課的教學任務。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

該系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碩士點和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有博導1人、碩導6人。

本專業主要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特别是計算機技術在管理領域中的應用,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論的信息管理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應系統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應用技能,具備紮實的現代管理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信息系統分析、設計與開發能力。

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學、會計學、生産與運作管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MIS硬件原理、應用數據結構、MIS系統軟件、企業網絡工程、MIS數據庫原理、企業數據庫應用、面向對象的信息系統設計、電子商務、信息存儲與檢索技術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各類公司、制造企業、服務業、金融機構、行政事業管理部門從事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工作,亦可在軟件開發、信息服務或信息系統應用企業承擔程序員,系統分析員,網絡管理員以及數據庫管理員等工作,也可在學校及科研單位從事信息系統及計算機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1.67%。

工商管理系

該系合并組建于2001年,有企業管理碩士點和工商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有博導5人,碩導9人。

工商管理專業是我校省級品牌專業,擁有一大批知名的專家教授。本專業培養具有市場經濟意識,掌握現代科學管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級工商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會計學、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生産運作管理、質量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企業經營模拟、企業診斷分析、企業案例分析、情商與管理溝通、企業形象與品牌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國内外各大公司、企業和管理咨詢機構從事經營與策劃、現代生産運作管理、企業戰略管理與品牌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1.94%。

市場營銷系

該系有企業管理碩士點和市場營銷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有碩導8人。

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現代商品流通理論和市場營銷理論基礎,良好的商務溝通能力、計算機輔助管理應用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掌握企業市場營銷戰略管理與策劃、市場調查與預測和企業營銷實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夠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國内外各類工商企業和相關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企業市場營銷及其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宏微觀經濟學、商品流通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國際市場營銷學、服務營銷學、營銷管理與策劃、消費者行為學、商務談判學、物流學、市場預測與決策、廣告策劃與管理、會計學、統計學、财務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适合在各類公司、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等機構從事經營管理特别是營銷管理的工作,也可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8.33%。

會計學系

該系有會計學和金融工程與管理兩個碩士點和會計學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導1人、碩導5人。

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會計學理論與實踐知識,具有與具有本專業相關的财政、金融、管理、法律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級财務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經濟法、會計學原理、中級财務會計、成本會計、高級财務會計、管理會計、财務管理、審計學、國際會計、計算機會計、政治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

學生畢業後可在各類公司、企業、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從事會計、審計和财務管理工作,也可在大、中專學校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7.27%。

财務管理系

該系有會計學、金融工程與管理和财務管理三個碩士點以及财務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有博導1人、碩導15人。

本專業主要培養能适應未來多變的經濟環境,精通财會知識,掌握現代理财技術,具有專業理财技能的高級專門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投資學、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經濟法、财務管理原理、中級财務管理、高級财務管理、财務戰略、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跨國公司财務、項目評估等。

學生畢業後适合于在各類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經濟管理部門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從事财務、會計、管理及教學和研究等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100%。

技術經濟與公共管理系

該系有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技術經濟及管理和創新工程與管理兩個碩士點和勞動與社會保障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有博導5人、碩導8人。楊青教授任系主任。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際工作和政策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的學生應掌握堅實寬廣的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了解發達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及實踐;具有紮實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理論基礎和調查分析能力。

主要課程:社會保障概論、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險基金精算、人力資源管理、保險學、勞工關系、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險、薪酬管理、發展與就業、社會政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管理學原理、人口學、社會學、行政學與行政法、财政管理、金融管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西方經濟學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政府、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金融性公司、保險公司、公共經濟部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等部門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0%。

人力資源管理系

該系成立于2005年,有人力資源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碩導2人。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能熟練地開展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構、人力資源規劃,人員招聘與甄選、培訓與技能開發、素質測評、工作分析和評價、績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工作,并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原理、财務管理、市場營銷、商法、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組織行為學、績效考核與薪酬原理、人員測評理論與方法、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管理溝通、勞動法學、人力資源會計、戰略管理、勞動經濟學等。

畢業生可在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政府人事與法規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部門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7.18%。

科研合作

學院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2008年科研到款經費5528萬元。有30多項科研課題獲得省部級和武漢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發表論文1911馀篇,其中進入國際四大檢索有448篇,出版專着和教材97部。

學院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成功舉辦了五屆“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2006年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被國際ISIP的ISSHP整體收錄。2007年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被國際ISTP整體收錄。2004年、2006年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來武漢理工大學講學,并聘請為榮譽教授。學院還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匈牙利、法國建立五國管理教育聯盟,并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在學術交流方面,學院與國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部門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系。2004年以來有50名教師到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和作為訪問學者;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0馀人次,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省重點學科介紹

管理科學與工程:

該學科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獲原機械部重點學科,1991年開始招收博士生,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湖北省重點學科,2000年獲準建立博士後流動站。長期以來學院十分重視抓學科建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和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體系,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後完整的教學培養體系,以及從傳統的生産經營管理到現代的系統集成管理的較齊全的學科研究體系,較好地實現了學科建設規劃中提出的各項指标。

1、該學科2003年至2008年間共獲各類研究項目101項,總經費506.89萬元,結題、驗收或鑒定項目74項,其中6項獲省部級以上各種獎勵,直接經濟效益500馀萬元。師生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為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産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在穩定本科規模的前提下,逐步擴大研究生招生比例,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級管理人才,5年累計招收博士生135人,碩士生843人,MBA365人,博士後流動人員5人。

在新形成的各學術梯隊中,其學術帶頭人年齡都在45歲以下,且具有博士學位和留學經曆,梯隊人員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在該學科93位教師中教授21人(占教師總數22%,下同),副教授32人(40%)、講師34人(36%),具有博士學位的6人(6%),具有碩士學位的51人(55%),教師隊伍的結構明顯改善。

2、該學科點在創新方面積累的基本經驗、突出成果、産生的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該學科點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力及時調整學科體系,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将生産組織理論提升為系統集成理論;将經營管理發展為市場營銷理論;新增企業風險與預警管理、企業戰略管理、工程與項目管理、物流與供應鍊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研究方向,滿足了社會新的人才需求,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形成了科研促進研究生教學,以研究生教學帶動本科教學的良性機制。學校和學院已陸續頒布政策和制定措施,鼓勵教師在國内外進修或攻讀學位,2007年至2008年派出2批近20名青年教師脫産進修外語,為公派出國交流創造條件。

學院還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辦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會,擴大對外交流、跟蹤國際前沿,學習借鑒國内外學科建設的經驗。在提高教師隊伍學曆結構方面,學院一方面鼓勵年輕教師以脫産或在職的方式攻讀各種學位,另一方面正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以提升教師隊伍的學曆結構。在實驗設備、教學硬件設施及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方面也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和改善,已與武鋼,湖北省洪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科人才培養綜合教研基地。

3、該學科點在全省、全國的狀況分析。

該學科點無論是從本科招生、碩士點、博士點的獲得,還是博士後流動站的建立,在全國同類學校中都取于領先地位,在國内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據廣東科學研究院所做的大學綜合實力排名,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在全國100所大學中排名27名。随着武漢理工大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學校的品牌建立,該學科将會迎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

技術經濟及管理:

技術經濟與管理是隸屬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一,自1998年經湖北省教委批準建設為重點學科以來,學校和管理學院領導對該學科的建設非常重視,從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以管理學院院長為牽頭人的學科建設領導小組。通過全體教師和學生五年多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學科建設規劃所要求的任務,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建設,以及經費投入和使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的添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學科建設取得的成績

(1)人才培養方面

2001年至2006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人,碩士研究生257人,本科生158人。其中已有42名博士、106名碩士已獲得相應學位并走上了工作崗位,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着重要作用;1998年至2002年在校研究生發表論文共480篇,鑒定的科研項目7項。

(2)教學及教學設施建設方面

教學方面,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注重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在學校和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的支持下,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在原管理工程博士點和技術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研究,完善了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大綱。同時,還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2000年申報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并獲得了教育部的批準,并準備從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從而使該學科在發展方面又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總之,在學科的建設方面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該專業學科點擁有實驗室面積500平方米,其中1998年以後增加240平方米;儀器設備投資總額345.7萬元,其中1998年以後投資304.7萬。

(3)科學研究方面

1998年至2002年,該學科承擔了包括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加大學與工業協作項目等在内的58項縱向課題和52項橫向課題的研究項目,科研總經費382萬元,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0項;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60篇,出版專着7部,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4)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建設方面

該學科在三校合并以後,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擁有一支學曆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學術隊伍。2002年,該學科的學術隊伍共5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講師21人(前述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7人、碩士學位的28人),在校博士生48人,在校碩士生165人。與1998年相比,教授增加了11人、副教授增加了20人、講師增加了9人、在校博士生增加了38人,在校碩士研究生增加了152人。

在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的培養方面,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他們與國内外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2002年至2005年,出國進修、合作科研8人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34人次;國外來點進修學習10人;國内進修、合作科研26人次,國内講學32人次,參加國内學術會議58人次;另外,國内來點進修、合作科研10人次,主辦或協助主辦國内學術會議18人次。通過交流與合作,使該專業學術帶頭人的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學校梯隊的培養建設日益加強。

(5)學科的資金投入和使用

學科建設的資金投入來自于學校配套經費和學科點自籌等兩個方面。1998年至2002年,學科點共投入專項經費379.7萬元,其中學校投入182.5萬元、學科自籌197.2萬元。從學科建設資金投入的年度分布看,呈逐年快速上升趨勢。

從學科建設的資金使用情況看,1998年以來,用于購置儀器設備的經費為345.7萬元;用于購置圖書資料的經費新增34萬元,另外,為了加強學科的建設和完善工作,還投入了專門作為考察調研經費。

2、學科建設的主要經驗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建設,學院在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具體如下:

(1)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外,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學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科學研究能力。

(2)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在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研究,本科生教學大綱的完善面,從課程設置到論文選題均強調學以緻用,使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能迅速适應工作需要。

(3)必須大力加強學術梯隊建設。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人才,首先必須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此,該學科一直非常注重學術梯隊的建設。除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以外,老教師的帶頭作用、言傳身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

學院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求實、創新,不斷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實行了四個平台建設,目的是培養人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科平台:指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平台。形成一站(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多點(多個博士點)、兩基地(兩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的學科平台。

學術平台:指學術研究與交流平台。包括“兩壇、一刊、二集”,即:系列化的面向全院師生的“管理論壇”,面向企業的“博導論壇”,每年一整期的面向管理學院教師的學術期刊論文(校信息與管理或校學報自然版),每年二集:⑴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⑵産品創新管理國際論壇論文集。

國際平台:指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平台。包括“二會”和“兩項目”。“二會”指管理學院一年一度的“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産品創新管理國際論壇會議”;兩項目指以全英語教學為特色的留學生教育項目,多樣化的教師出國交流與國外專家來訪項目。

校友平台:指為校友提供服務、為學院發展整合資源的校友社會網絡。其主體是“三會”,即:武漢理工大學校友會管理學院分會、管理學院理事會、武漢理工大學MBA聯合會。

自2001年至2008年,學院共培養博士畢業生(統招)227人、同等學曆博士生116人、國際外國留學博士畢業生4人,碩士畢業生(統招)1158人,MBA雙證畢業生(統招)493人、單證畢業生791人、高校教師261人、國際MBA留學畢業生64人,本科畢業生(統招)552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