檫木

檫木

檫木屬落葉喬木
檫木(學名: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是樟科,檫木屬落葉喬木,高可達35米,胸徑達2.5米;樹皮平滑,頂芽大,橢圓形,芽鱗近圓形,葉片互生,聚集于枝頂,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裂片先端略鈍,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纖細,花序頂生,先葉開放,多花,與序軸密被棕褐色柔毛,苞片線形至絲狀,位于花序最下部者最長。花黃色,雌雄異株;花梗纖細,花被筒極短,花被裂片披針形,花絲扁平,被柔毛,果近球形,果托呈紅色。3-4月開花,5-9月結果。
    中文名: 拉丁學名:Sassafras tzumu (Hemsl.) Hemsl.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毛茛目 亞目: 科:樟科 Lauraceae 亞科:樟亞科 族:樟族 亞族:樟亞族 屬:檫木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檫木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檫木 英文名:sassafrases

形态特征

落葉喬木,高可達35米,胸徑達2.5米;樹皮幼時黃綠色,平滑,老時變灰褐色,呈不規則縱裂。頂芽大,橢圓形,長達1.4厘米,直徑0.9厘米,芽鱗近圓形,外面密被黃色絹毛。

枝條粗壯,近圓柱形,多少具梭角,無毛,初時帶紅色,幹後變黑色。葉互生,聚集于枝頂,卵形或倒卵形,長9-18厘米,寬6-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淺裂,裂片先端略鈍,堅紙質,上面綠色,晦暗或略光亮,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或下面尤其是沿脈網疏被短硬毛,羽狀脈或離基三出脈,中脈、側脈及支脈兩面稍明顯,最下方一對側脈對生,十分發達,向葉緣一方生出多數支脈,支脈向葉緣弧狀網結;葉柄纖細,長(1)2-7厘米,鮮時常帶紅色,腹平背凸,無毛或略被短硬毛。

花序頂生,先葉開放,長4-5厘米,多花,具梗,梗長不及1厘米,與序軸密被棕褐色柔毛,基部承有遲落互生的總苞片;苞片線形至絲狀,長1-8毫米,位于花序最下部者最長。花黃色,長約4毫米,雌雄異株;花梗纖細,長4.5-6毫米,密被棕褐色柔毛。

雄花:花被筒極短,花被裂片6,披針形,近相等,長約3.5毫米,先端稍鈍,外面疏被柔毛,内面近于無毛;能育雄蕊9,成三輪排列,近相等,長約3毫米,花絲扁平,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花絲無腺體,第三輪雄蕊花絲近基部有一對具短柄的腺體,花藥均為卵圓狀長圓形,4室,上方2室較小,藥室均内向,退化雄蕊3,長1.5毫米,三角狀鑽形,具柄;退化雌蕊明顯。

雌花:退化雄蕊12,排成四輪,體态上類似雄花的能育雄蕊及退化雄蕊;子房卵珠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2毫米,等粗,柱頭盤狀。

果近球形,直徑達8毫米,成熟時藍黑色而帶有白蠟粉,着生于淺杯狀的果托上,果梗長1.5-2厘米,上端漸增粗,無毛,與果托呈紅色。花期3-4月,果期5-9月。

地理分布

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主要城市:南京、揚州、鎮江、南通、常州、無錫、蘇州、合肥、蕪湖、安慶、淮南、襄樊、十堰)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

繁殖栽培

檫木可采用栽植造林。由于生長環境和個體發育的差異,種子成熟期不一緻,需及時分批采種。種子有休眠特性,發芽不整齊,播種前需經催芽處理。一年生苗可出圃造林。此外,也可采取萌芽更新或分根繁殖。病害主要有苗木莖腐病。檫木白輪蚧為主要害蟲,被害枝幹枯死。檫木透翅蛾幼蟲蛀食樹幹,使生長受阻。檫長足象、黃翅大白蟻等也能造成一定損害。

植物價值

本種木材淺黃色,材質優良,細緻,耐久,用于造船、水車及上等家具。種子含油主要用于制造油漆。樹皮及葉入藥,有祛風逐濕,活血散瘀之效。果、葉和根尚含芳香油,根含油1%以上,油主要成分為黃樟油素。四川樂山及湖南、安徽常有栽培。

上一篇:毛地黃

下一篇:龍血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