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雄峙于中國浙江杭州灣以東蓮花洋,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景區總面積41.85平方公裡,核心景區普陀山島12.5平方公裡。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普陀山其實是一個島。因為舟山人喜歡把島叫做“山”,所以“普陀”也被稱為“山”。[1]
    中文名:普陀山 外文名:MountPutuo 别名: 所屬山系: 地理位置: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東海北部舟山群島 走向: 長度: 寬度: 起點: 終點: 主峰: 海拔: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南海觀音大佛、短姑聖迹、南天門、普濟禅寺 占地面積:12.52km²

位置境域

普陀山位于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陸地面積12.52平方千米,地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門漁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島2.5千米,東瀕瀚海。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普陀山地表水:普陀山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總降水量1403萬立方米,泾流系數0.43,年泾流量579萬立方米,平均每平千米有48.9萬立方米。

地下水:賦存于第四紀松散岩層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層含水性較好,水深1—3米,從近海邊切割處滲出。總計全山地下水資源102.52萬立方米。

土壤資源

普陀山土地總面積19735畝,其中土壤面積19209畝,占97.3%。砂粘質紅土屬:(砂粘質紅土1個土種)面積8330畝,遍布全島,占全島土壤總面積43.36%。母質為粗晶花崗岩風化體,石英砂含量高而明顯,大于1毫米的砂粒占20—40%,細土占10—15%;土體深厚,能為植物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使植物根系深紮。

植物資源

普陀山植被以佛頂山為中心,向四周成環狀分布,山坡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為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沙丘水灘為兼鹽性植物群落,濱海岩壁為海藻群落。

普陀山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枥。

動物資源

普陀山山上有國家二級以上動物30多種,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據調查,普陀山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舟山獐、穿山甲以及各種鳥類、蛇類等。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對普陀山兩栖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普陀山島有兩栖動物1目4科8種,爬行動物2目11科20種,包括中華蟾蜍、兩栖動物蛙科的牛蛙,爬行動物澤龜科的紅耳龜,鳄龜科的蛇鳄龜等3種為外來物種。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普陀山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以佛頂山天燈台最高,海拔為291.2米,向北、東、南延伸,高度蜿蜒下降,向北伸展為茶山(93.7米)和龍頭山(102.3米);向東為錦屏山(205.2米)、蓮台山(133.3米)和青鼓山(142.7米);向南為雪浪山(183.2米)、大山(183.2米)、梅芩山(109.3米)和白華山(97.1米)。

普陀山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于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垩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岩石基礎。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區面積約0.24平方千米。占島總面積的2%,餘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堅硬的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發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衆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貌。

海蝕、海積階地:全島完整的保存着五級海蝕階地和三級海積階地,其面積占全島總面積90%,其中四、五級海蝕階地呈渾圓狀,構成島上主要山脊。

海積地:島四周由于水動差異,沉積物分布不同,東北海岸水動力強,湧浪直逼灘面,沿岸以沙灘、礫石灘為主;西南海岸水動力弱,潮間帶堆積大量由長江供給的淤泥,形成寬闊的泥灘。沙灘:全長約5.17千米,占全島岸線22%,分布為島北後岙沙、虎沙,島東飛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島南金沙等。沙質自岸向海由粗而細,潮間帶以下轉為泥質。

礫石灘:全長約3.23千米,占全島岸線14.3%,分布島西北大水浪、岡墩北海岸及飛沙岙東南祥庵沿岸一帶,呈帶狀嵌鑲在海灣内。飛沙岙東南及伏龍山小山洞對面礫石灘寬20—30米,餘皆數米。礫石直徑大小一般在0.50—1.5米間,最大可達1.5—2米,由于湧浪、激流沖擊,磨擦成渾圓形。

泥灘:全長約4.2千米,占全島總岸線20%,分布在島南短姑道頭至風洞嘴,島西風洞嘴至六峤山嘴等波浪潮流較弱區域,由長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懸浮物在波隐區回淤沉積而成。潮間帶延伸寬400—1000米,坡度2°—3°。

海蝕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蝕洞穴,逐步擴大為海蝕巷道、海蝕壁龛、海蝕崖、海蝕平台,構成基岩岸線,全長9.9千米,占全島總岸線44%。

海蝕崖、海蝕平台:分布在島四周,猶以北部、東部較發育,崖壁高十幾米。說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蝕崖比比可見,至今保存完好。海蝕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積階地邊緣,岩柱壁立。

海蝕洞穴、海蝕巷道:分布于海蝕崖腳,由于湧浪沖擊,海蝕洞穴逐漸擴大為海蝕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蝕巷道均為典型代表。

氣候

普陀山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普陀山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風大霧多,雨量充沛,據氣象站二十年氣象資料分析,年平均氣溫16.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4℃,最熱月(8月)氣溫27℃;日極端最高氣溫38.2℃,日極端最低氣溫-6.5℃;全年降水量1186.9毫米,降水天數平均149.1日;其中春夏季雨量較多,秋季雨量較少,相對濕度72%—91%(平均80%),年日照時數平均2133.7小時,季風明顯,秋季多偏北風,春夏多偏南風,7、8、9三個月時有台風,年平均風速4.2—5.7米/秒,最大平均風速31米/秒。無霜期254天,結冰日數平均18.3天。

水文

普陀山四周瀕海,地表水大部分瀉入海,地層富水性弱,地下水資源有限。

主要景點

綜述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寺:普濟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後寺)、慧濟禅寺(佛頂山寺),并稱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構着普陀山觀音道場。普陀山三寶,亦稱佛國三寶:指九龍藻井、楊枝觀音碑、多寶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迹、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音、朝陽湧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十二景觀

遊覽普陀山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明代文學家屠隆有詠“普陀十二景”詩: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霭、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灏。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載十二景為:短姑聖迹、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湧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霁、寶塔聞鐘、蓮池夜月。

蓮洋午渡: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與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沈水道。因日本人欲迎觀音像回國,海生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志》轉引《普陀志》雲:“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裡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裡,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聖迹:位于佛國山門東南約300米處。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樣,出沒于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闆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餘、蓮禅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禮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海灣春曉: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部山灣為梅灣,也稱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衆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遍山野梅,青山綠樹映襯着點點紅斑,曾被人譽為“海上羅浮”。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于一石之上。

蓮池夜月:“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海印”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彙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宇宙萬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于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禦碑亭。禦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刹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卧水波,遠處聳立着普濟寺。

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映襯着古樹、梵宇、拱橋、寶塔倒影。

法華靈洞:景觀奇特,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餘處:有的狹隘低迫,伛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複出奇,唯此洞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古洞潮音: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複,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若遇大風,浪花飛濺,浪沫直沖“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現。

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顯靈。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舍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于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并親書《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朝陽湧日:在普陀山觀日出,以朝陽洞為先,有“朝陽湧日”之說。過仙人井,登八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以東臨海處有一天然洞窟朝陽洞,朝陽洞洞口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千鮮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

千步金沙:千步金沙長1370米,寬400餘米,是舟山群島第二大沙灘,位于舟山普陀山。千步金沙又稱塔灣金沙,據傳在塔灣南側龍潭坑曾建有一石塔,港灣倒映塔影,故而得名。千步金沙屬細型沙質,細軟純淨。

光照雪霁:“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茶山夙霧:茶山位于佛頂山後,自北而西,婉蜒綿亘。山勢崆曠,中多溪澗。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缭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缊彌漫。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采摘季節,衆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争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景象。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别具情韻。

天門清梵:指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在普陀山衆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龛,名“觀佛閣”,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禦書“梵音洞”額賜挂于此處。

普濟禅寺

普濟禅寺又稱前寺,始建于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國重點寺院,曆代全山方丈均住錫于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盧觀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衆生。

法雨禅寺

法雨寺又稱後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華法雨”額,遂稱法雨禅寺。建築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該佛殿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的,殿内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

慧濟禅寺

慧濟寺位于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全寺布局為其它禅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濟寺主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右側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觀音像,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藝術。慧濟寺主殿屋頂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南海觀音立像

南海觀音立像位于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巅。這一尊南海觀音立像總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銅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重70多噸。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态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

南天門

南天門地處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于普陀山最南端,與該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阙門飛檐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獅子石。南天門内群岩聳秀,門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衆多,門側有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武将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門裡有梵宇琳宮,宇旁有一巨岩,可緣石級而登臨岩頂。岩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淳發光,俗稱獅子眼,岩石上锲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傳說這裡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師曾結茅于此。

觀音洞

觀音古洞,俗稱觀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進了山門,有一道黃色廟牆,壁題“南無觀世音菩薩”數字,信士皆稱該牆為“菩薩牆”。觀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闊如室,地面頗平整。洞中有一石柱懸垂,上寬下銳,倒注入地,稱為“垂雲倒浪”。洞内四周空靈,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觀音大士浮雕慈相。洞頂覆有巨岩,壁镌“大士重現”四字,字徑1.5米。洞内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洞旁建一庵,明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為茅篷,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興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

紫竹林

紫竹林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的一個景點。竹林庵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潋滟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其庵額“補袒紫竹林”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所題。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應化各異形象,啟得種種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

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位于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是當年慧锷法師供奉不肯去觀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發源地。現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觀音像,寺院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寺院主尊。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公廁

普陀山在不肯去觀音院、紫竹林禅院、潮音洞、普濟寺、法雨寺這些景點路段的交會處均有設有公廁。廁所配備了殘疾人廁所和母嬰廁位。位于南海觀音像和不肯去觀音院交叉口附近的公廁,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标志。

景區引導标識

普陀山有四種語言的景區引導标識,标示圖文相符。

環境綠化

2002年以來,普陀山累計投資1.2億元,對全山1221株古木名樹和摩崖石刻、國家保護動物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搶救保護;轉移島内畜牧業、種植業和水産品加工企業;實施全島“禁摩”和禁止燃燒散煤及煤制品,減少大氣污染;在實施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标排放标準的同時,以每噸300元的高昂代價将全島生活垃圾清運出山處理;全面實施綠化、美化、彩化工程。

2006年以來,普陀山完成環境綠化改造4.2萬平方米,種植各類喬灌木3.15萬株、景花10萬多株。

榮譽表彰

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4年,普陀山被評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國家示範區。

2007年5月8日,普陀山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2009年,普陀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等6部門列為全國旅遊景區文明燃香、文明敬香試點單位;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和國際休閑産業協會授予世界旅遊名片和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品牌景區稱号。

2020年5月,普陀山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交通

公交車

普陀山由兩條旅遊專線車将大多數景點連接起來。這兩條專線車每隔10—15分鐘一班,夏秋季節的運營時間是6:00—18:00;冬春季節運營時間是7:00—17:00。遊客應在此前返回住地。

1号線:百步沙(普濟寺)、百步閣、紫竹林、入三摩地、碼頭、海防新村、海鮮園、寶陀飯店、西天渡口(香會期及特殊節假日停駛)。

2号線:百步沙(普濟寺)、朝陽洞、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岙、寶月庵、古佛洞、索道站。

出租車

普陀山景點較分散,團體包車更劃算。12座國産豐田面包車400—600元/天,20座國産豐田中巴車800—1000元/天。普陀山旅遊淡旺季明顯,淡季可議價。

飛機

從舟山普陀山機場去普陀山,舟山普陀山機場坐落在普陀山的鄰島朱家尖。離開飛機場有中巴車,小轎車,乘坐到達蜈蚣峙客運碼頭。蜈蚣峙客運碼頭到普陀山客運碼頭乘快艇10分鐘。

文化活動

南海觀音文化節

每年十一月舟山三大旅遊節慶之一,以普陀山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托,以弘揚觀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為内涵的佛教旅遊盛會。期間有大型法會、佛教音樂會、衆信朝聖、蓮花燈會、文化研讨會、佛教文化旅遊品展覽會等一系列活動,吸引衆多海内外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客遊客聚緣“佛國”。

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托,以“弘揚觀音精神,傳播觀音文化”為理念,緻力于打造普陀山文化名山的盛會佳節。每逢金秋時節,盡情領略佛國文化千姿百态的無窮魅力:可以在妙相莊嚴佛像前體會缭繞香煙氤氲的神秘;可以傳心燈,植心願,親身體驗佛事法會的虔誠肅穆和宗教文化感化人心的力量;還有動人心弦的佛教音樂會、恢弘壯觀的朝拜法會、充滿睿智的講經說法、博覽天下的佛教文化藝術展覽……即時,所有的一切都将彙成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典呈現在您的面前,讓您在一段不長的時間裡對宗教文化、普陀山文化、觀音文化有個深深的感受。

普陀山觀音香會節

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又稱“普陀山三大香會期”,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會。此時普陀盛況空前,從普濟寺的中門到佛頂山,香客如湧;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1997年農曆九月廿九,南海觀音露天銅像建成,此日烏雲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銅像開光時,刹那間天門洞開,陽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無不傾服。普陀山觀音香會節起源于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門弟子,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雲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十八日晚、十九日淩晨達到高潮,上萬信衆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誦佛之聲通宵達旦,呈現出佛國盛會莊嚴虔誠的節慶氛圍。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

每年三月“之春”是融群衆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于1990年首創,每年舉辦一屆。其内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旅遊盛會。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以“生态旅遊,人文體驗,遊客互動,百姓同樂”為宗旨,在每年陽春三月舉辦。通過精心演繹,力争展現旅遊節慶的群衆參與性和遊客互動性,體驗佛國靜谧宗教氛圍的同時,讓節慶的激情和奔放真正融入旅途中。活力四射的民俗文化,在清淨佛地體驗難得一見的民風激情;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烹饪比賽,領略中華美食林中素食文化這朵奇葩的别樣風采;修煉身心意志的“佛國朝聖五十三參”,有幸親曆善财童子參悟得道的漫漫曆程。此外還有精彩紛呈的攝影大賽、互娛互樂的沙灘遊藝活動等一系列參與性、觀賞性強的旅遊節目。

上一篇:牛欄山二鍋頭

下一篇:易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