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研究新能源的工科專業
新能源能源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新工科專業,主要研究新能源的種類、特點、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等,包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電能等。專業培養具備能源工程、傳熱學、流體力學、動力機械、動力工程等基礎知識,掌握新能源轉換與利用原理、新能源裝置及系統運行技術、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學領域專業知識。
  • 中文名: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 外文名:
  • 類别:
  • 主管部門:
  •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 學校:西安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
  • 專業代碼:080503T
  • 修學年限:四年
  • 專業類:能源動力類
  • 學位授予門類:工學
  • 研究範圍:工學、能源動力類
  • 學科門類: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

培養目标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新能源産業,立足于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能源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在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領域從事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開發研究、工程設計、優化運行及生産管理工作的跨學科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對新能源領域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

主幹課程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能在國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開展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生主要學習新能源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受到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實驗、測試、計算機應用等的基本能力,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能解決一般工程實際問題,具有工程經濟觀念。

課程體系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課程内容體系的設置上緊密結合培養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礎”,突出基本理論與方法,又注重“寬方向”,豐富課程知識結構。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和“能力結構”的形成。

理論部分:在基礎教育系列中重點強調基礎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大學物理,工程力學,計算機編程語言,機械制圖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群;大學外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原理等社會科學課群。

在專業教育系列中重點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包括流體力學、流體機械,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學,自動控制理論,能源系統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風力發電原理,太陽能發電與熱利用,生物質轉化與利用等專業平台課群;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場,風資源評估等專業選修課群等。

實踐部分: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發展前景

專業發展

該專業屬于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領域,具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我校在該領域具備良好的研究基礎。特别是在風力發電、光伏電池、綠色電源、電動車控制、變頻技術、智能電網、脫硫技術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課題和北京市重大專項,開發了系列化的新能源裝置和節能設備。

先後在校内建設了100千瓦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并網實驗系統;研發出了高性能千瓦級燈光鎮流器和實驗平台,并與2008年用在北京奧運會主火炬的照明設備上;研發了系列工業和民用淺層地熱能源利用技術,獲得了社會和企業的高度關注,先後在北京、山西和河北等省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汽車分會的秘書長單位,開發了電動汽車驅動系統試驗平台以及動力電池測試平台;自主研發的智能電網監控軟件和脫硫控制系統得到了推廣應用。

就業去向

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可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新能源科學教育與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關工作。

就業前景

畢業生可在國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相關各類大、中型企業,從事與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設備制造、檢修與維護、集控運行、生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進行相關方面的教學、工程設計等工作。

開設院校

中國僅有十幾所高校增設了核能相關專業,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開設了核物理、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反應堆工程等專業。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東北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海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等十餘所高校開設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山東建築大學、南昌大學等幾所高校開設了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光伏材料等專業。中國高校開設生物質能相關專業的有河南農業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