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專業

軟件工程專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軟件工程專業是2002年國家教育部新增專業,随着計算機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及中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軟件工程專業将成為一個新的熱門專業。
  • 中文名:
  • 外文名:SoftwareEngineeringMajor
  • 類别:一級學科
  • 主管部門:
  • 學科名稱:軟件工程專業
  • 代碼:0835
  • 簡稱:SEM

基本内容

軟件工程專業是2002年國家教育部新增專業,随着計算機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及中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軟件工程專業将成為一個新的熱門專業。軟件工程專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基礎,強調軟件開發的工程性,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從事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測試、軟件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培養能夠從事軟件開發、測試、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基礎,強調軟件開發的工程性,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從事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測試、軟件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培養能夠從事軟件開發、測試、維護和軟件項目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軟件開發(高級)工程師、程序員、軟件設計工程師、軟件架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系統分析師、數據庫設計師、軟件測試工程師、軟件培訓師、軟件開發項目主管、軟件開發項目經理等。C語言、軟件工程、計算機編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多媒體技術、物聯網技術基礎、數據庫程序設計基礎、基于J2EE的開發技術、三維圖形處理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unix操作系統、軟件測試技術。

簡介

軟件工程專業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它涉及到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系統平台,标準,設計模式等方面。在現代社會中,軟件應用于多個方面。典型的軟件比如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遊戲等。

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件的應用,比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

相關學者、組織機構都分别給出了定義:Boehm: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來設計并構造計算機程序及為開發、運行和維護這些程序所必需的相關文件資料。IEEE:軟件工程是開發、運行、維護和修複軟件的系統方法。Fritz Bauer: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則,以較經濟的手段獲得能在實際機器上有效運行的可靠軟件的一系列方法。

發展過程

概念提出

1960年代末期,計算機程序在複雜度、規模和應用領域等方面的增長引人注目,這導緻上千億資金花費在軟件開發上,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依賴于軟件開發的成果。軟件産品幫助人們獲得更高的工作和生産效率,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安全、靈活和寬松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盡管有很多成功之處,許多軟件産品在成本、工期、質量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主要原因是:軟件産品是複雜的人造系統,具有複雜性、不可見性和易變性,難以處理。個人或小組開發小型軟件非常有效的編程技術和過程,在開發大型、複雜系統時難以發揮同樣的作用。

1968年在德國舉行的NATO軟件工程會議上,為應對“軟件危機”的挑戰,提出了“軟件工程”的術語。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軟件工程定義是“為了經濟地獲得在真實機器上可靠工作的軟件而制定和使用的合理工程原則和方法”。

1972年IEEE學會的計算機協會第一次出版了《軟件工程學報》。此後,“軟件工程”這個術語被廣泛用于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衆多的出版物、團體和組織、專業會議在它們的名稱裡使用“軟件工程”這個術語,很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先後設立軟件工程課程。

學科雛形

軟件工程早期的發展是理清軟件工程過程的各種活動,提出軟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和軟件開發的瀑布模型,制定軟件生命周期中主要活動的質量标準。

1991年,ACM和IEEE/CS的計算教程CC1991專題組将“軟件工程”列為計算學科的九個知識領域之一。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計算機硬件普遍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在單主機計算模式下,基于瀑布模型的軟件開發過程和結構式過程語言編程範型占主導地位。軟件工程得到巨大的發展。以階段論看待軟件生命周期,給規範和規程的制定、工具研制、預算管理、工程核算、組織質量過程帶來極大方便,基于瀑布模型的軟件工程的研究在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測試、軟件質量保證、軟件過程改進等多個子領域得到深化和擴展,形成了軟件工程學科的雛形。

學科确立

1970年代末期,美國制定研究生教育計劃時采納了IEEE/CS提出的、制定軟件工程教程的建議,為軟件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礎。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軟件工程教育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SEI)的培育和支持。他們調查軟件工程教育的現狀;出版軟件工程推薦教程;在卡内基-梅隆大學建立軟件工程碩士教育計劃;組織和推動軟件工程教育者研讨會。

1993年,IEEE-CS和ACM為把軟件工程建設成為一個專業,建立了IEEE-CS/ACM聯合指導委員會。随後,該指導委員會被軟件工程協調委員會(SWECC)替代。SWECC給出了“軟件工程職業道德規範”、“本科軟件工程教育計劃評價标準”和“軟件工程知識體”(SWEBOK)。SWEBOK全面描述了軟件工程實踐所需的知識,為開發本科軟件工程教育計劃打下了基礎。

2004年8月,全世界五百多位來自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界的專家、教授經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軟件工程知識體、軟件工程教育知識體(SEEK)兩個文件的最終版本,标志着軟件工程學科在世界範圍正式确立,并在本科教育層次上迅速發展。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并列成為計算學科下的獨立學科。

教育發展

中國的軟件工程基礎技術研究始于1980年代初。當時,軟件開發方法學成為研究熱點。1980年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首屆軟件工程研讨會,之後,許多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陸續開展了軟件開發方法學、CASE工具和環境、面向對象技術等軟件工程基礎技術的研究。“軟件工程核心支撐環境”,“軟件工程技術、工具和環境的研究與開發(SEP)”等課題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其科研成果代表了中國軟件工程技術研究的水平。

與此同時,部分高校面向研究生開設了軟件工程課程,開始引進和編寫軟件工程教材。1984年和1985年,國家科委選擇重點高校招收了兩批(200人)軟件工程碩士,為軟件工程教育積累了經驗。此後,高等院校開始為本科開設軟件工程課程。部分高校從1988年開始試辦軟件工程專業(後來在學科調整時又歸并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1990年代,軟件重用和軟件構件技術成為研究熱點,面向對象方法和技術成為軟件開發的主流技術,軟件過程研究及軟件企業的過程改善受到廣泛重視。随着軟件工程技術的發展,高校又增設了面向對象技術,支持面向對象技術的Smalltalk語言、軟件過程管理、軟件測試技術、軟件過程度量等課程,軟件工程領域的教學内容不斷豐富,教學時數不斷增加,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為适應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軟件産業和軟件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2000年發布了18号文件《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産業和集成電路産業發展的若幹政策的通知》,2001年經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準,全國成立了35所示範性軟件學院。各高校軟件學院和計算機學院(系)為培養高層次、實用型、複合型、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人才,要求學生在思維創新的基礎上,提高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能力,提高軟件工程實踐和軟件工程管理能力。這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軟件工程學科的發展,中國軟件工程教育開始走向成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