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爾市

新疆阿拉爾市

新疆下設縣級市
農一師阿拉爾市位于天山南麓,東距首府烏魯木齊1000公裡,西距南疆旅遊城市喀什600公裡,距南疆阿克蘇市120公裡。航空;距阿克蘇市飛機場130公裡。鐵路:距阿克蘇市火車站120公裡。公路:全區公路網建全,省道(阿塔公路)與314國道相連接,規劃拟建的玉阿公路(哈拉玉爾滾至阿拉爾)穿越阿拉爾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緣。所轄的沙井子、阿拉爾、4團、5團、6團五個墾區地處阿克蘇地區境内,分别與阿克蘇市、溫宿縣、阿瓦提縣、烏什縣和柯坪縣接壤。農一師師部座落在阿克蘇市中心。
    中文名:新疆阿拉爾市 外文名:Alaer 别名:塔裡木、昆崗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天山南麓,塔裡木盆地北部,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交彙處 面積:6256.68 下轄地區:4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政府駐地:金銀川路街道勝利大道1号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塔裡木河、昆崗古墓、胡楊林、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沙漠之門 機場:阿拉爾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緣 東距:首府烏魯木齊1000公裡 西距:南疆旅遊城市喀什600公裡

簡介

第一師阿拉爾市的前身創建于土地革命時期的紅六軍團、著名的三五九旅、一野二軍步兵第五師。1949年11月,揮師西進,駐防南疆。1953年6月5日,在阿克蘇地區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75年6月,農一師建制撤銷,改稱阿克蘇地區農墾局,隸屬新疆農墾總局和阿克蘇地區行署雙重領導。1982年6月,阿克蘇地區農墾局恢複原農一師建制。2002年9月,國務院批複在兵團農一師最大的阿拉爾墾區設立自治區縣級直轄市——阿拉爾市,與農一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

2004年1月19日,阿拉爾市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更名為兵團第一師。第一師阿拉爾市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境内,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東臨沙雅縣,西抵柯坪縣,傍依阿克蘇河、塔裡木河、台蘭河、多浪河水系。地跨阿克蘇地區5縣1市(溫宿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沙雅縣、阿克蘇市)。東西相距281千米,南北相距180千米。

境内有國道217線、314線和省道207線、210線、309線,玉(爾衮)—阿(拉爾)公路、阿(克蘇)—塔(裡木)公路、阿(拉爾)—圖(木舒克)公路、阿(拉爾)—和(田)公路、阿(拉爾)—沙(雅)公路交彙與此。師部駐地阿拉爾市,距烏魯木齊市公路裡程1010千米,阿拉爾市距阿克蘇市120千米。師市總面積6923.4平方公裡公頃,師市瑪灘鎮、塔門鎮、梨花鎮、昌安鎮、塔南鎮、新開嶺鎮等6個團場建鎮挂牌,率先在兵團完成所有團場建鎮。承接和落實好兵團第二批1068項行政授權,授予團鎮75項鄉鎮級和67項縣級行政權限。

發展曆史

農一師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部隊。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第六軍團,抗日戰争時期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解放戰争時期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第五師,1949年進駐阿克蘇等地,1953年改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農一師劃歸兵團轄制。"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就是農一師光輝的曆史寫照。四十多年來,農一師三代軍墾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風沙,鬥酷暑,在塔裡木河兩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開發建設出萬頃良田,把荒漠變成綠洲,換來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

如今農一師已成為一個農林牧漁業并舉,工農商學兵科教文衛一體,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農一師總人口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4萬人,占5.3%。全師建制屬派出機構的副師級和團級管理局各一個;有團級單位48個,其中農牧團場16個,工交建商企業15,科教文衛事業單位17個,有獨立營級企業事業單位13個。全師職工總數9萬多人,離退休職工4.7萬人。全師東西相距221公裡,南北相距180公裡。已開發利用445萬畝,其中:耕地204萬畝,水域128萬畝,牧草場42萬畝,林園面積56萬畝,尚有231萬餘畝宜耕荒地待開發。

近幾年,全師農業播種面積185萬畝左右,其中棉花面積保持在125萬畝左右,總産在300萬擔上下,糧食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總産在15萬噸上下。工業以農産品加工、建材和棉紡為主,年國内生産總值在20億元以上,其中第一産業9億多元,第二産業4億多元,第三産業6億多元,職均收入7000元左右。

農一師所處地域光熱資源豐富,氣候幹燥少雨,無霜期長,病蟲害相對較輕,具有發展中、早熟棉花生産的特有生态條件。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糧食完全自給有餘,糧棉争地矛盾較小。具備大、中型調節水庫和水利灌溉配套樞紐工程,屬典型的灌溉綠洲農業。農業是農一師的優勢産業,在國内生産總值中的比重為60%,農業中種植業的主導産品棉是農一師的主要經濟支柱。自"八五"以來,已建成優質出口長絨棉和細絨棉基地120萬畝以上,年總産棉花280萬擔,占全國兵團總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疆總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兵團第二,被列為國家長絨棉出口基地,農一師棉花生産在整個兵團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墾區現有長絨棉育種中心、國家級棉花原種場,兩個原種擴繁基地,二套種子統一加工生産線,三個墾區病蟲中心測報站,三個土壤中心化驗室,并建立以雷達監測、無線電短波通訊和高炮、火箭的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體系。有一支科技推廣隊伍和大規模集約化生産的先決條件,廣大幹部職工和科技人員積累和總結了四十餘年豐富的優質高産地膜植棉經驗,植棉熱情高漲。

機械化裝備水平相對較高,人均管理面積大,除摘棉、打頂、定苗等作業外,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目前機采棉試驗工作在農一師開展了4年,為今年機采棉示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棉花種子産業化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堅持育、繁、加、推統一供種;技術依托于塔裡木農墾大學(農業部屬院校)、中棉所、新疆長絨棉育種中心(農科所)和國家級棉花原種場(阿拉爾良繁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并具有兩套進口國産化棉種加工生産線,原種生産基地和擴繁基地。籽棉加工清理設備水平不斷提高,已形成團場工業的主體;銷售及生産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農資集團、棉花集團、物資集團運轉效率不斷提高。

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大好機遇,農一師充分發揮黨政軍企合一特殊組織的優勢,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結合起來,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基礎,突出重點,積極實施結構優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師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紮紮實實搞好西部大開發工作。

根據中央、自治區、兵團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方針、措施和重點,結合農一師實際,提出一師西部大開發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正确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為根本,以調整産業結構為關鍵,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條件,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分步實施,注重實效,實現全師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發展思路

農一師西部大開發的思路:

一是按市場的規律辦事,提高經濟效益。要擴大對内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開發,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商品市場和多種生産要素市場,大力吸引師内外、區内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把自己的開發項目推到各種市場上去,積極尋求互惠互利的合作者。要把深化改革作為大開發的内動力,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大力發展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商品市場,逐步把企業培養成西部開發的主體。

二是按科學規律辦事,依靠科技加快發展。要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各項工作,各級黨委對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都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論證,各級領導幹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認清國情、區情、師情、團情,精心規劃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藍圖,防止一哄而起。要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進入西部開發的主戰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積極運用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經濟。

西部大開發的目标是:從今年到2005年,通過推廣和應用高新技術,促進産業升級;精準農業、節水農業初具規模;紡織、建材兩大支柱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和收入水平與東部差距不再擴大,基本消除貧困。從2006年到2015年,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節水、特色、精準、創彙農業達到相當規模,基本實現農業産業化和現代化;紡織和建材兩大支柱工業地位确立,高科技新興工業初具規模;第三産業快速發展;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和收入水平與東部差距開始縮小;職工生活有所提高。

從2015年到2030年,通過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率先在兵團實現農業現代化;二、三産業有長足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顯着增強,與東部差距明顯縮小;職工生活質量顯着提高,職工生活普遍比較富裕。經過30年的建設,把我師建成兵團乃至西部的現代化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态農業示範區,建成國家優質出口棉基地、優質果品基地以及優質紡織業基地。

主要任務是八個方面的48個重點項目建設

一是農業。主要是以80萬畝優質細絨棉出口基地為主的11個項目的建設,計劃投資26.1億元;

二是水利。主要是以節水灌溉、防風固沙等6類17個項目,計劃投資40.99億元;

三是交通。主要是以阿塔公路擴建為主的6個項目的公路建設,計劃投資9.8億元;

四是城市建設工程。主要是以阿拉爾城市建設為主的10個項目建設,計劃投資32.44億元;

五是能源、通訊、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以熱電公司二期工程為主的4個項目的建設,計劃投資6.8億元;

六是工業建設。主要是以30萬錠棉紡配套工程為主的4個項目建設,計劃投資9.6億元;

七是市場建設。主要是以師物資供銷調配中心為主的5個項目的建設,計劃投資2億元;

八是高新技術與通用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建設,計劃投資2億元。以上八個方面48個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129.11億元,建設年限1-15年不等。

農一師西部大開發的4個重點

一是以農業為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具體講,就是要以中低産田改造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合理開發水資源,搞好節水農業,帶動交通、能源、通訊、信息、城鎮建設等其它産業共同發展;

二是以林園業建設為主,切實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具體的就是以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邊緣退耕建林、防風固沙複合生态項目建設為基礎,加大六大防風固沙基幹林等生态環境建設,從外部和内部改變一師生态環境,保證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三是以棉花生産為重點,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要抓住國内外市場的變化,從一師的資源特點和優勢出發,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加速經濟的發展;

四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标,積極實行科技興師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發揮師科研機構和有關院校的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内外先進技術,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應用。要千方百計培養和使用好現有人才,并采取積極措施從師外、區外引進人才。

兩個突破

一個是實現"白"色工程建設的突破

"白"是指15萬噸出口棉基地建設和30萬錠棉紡配套工程建設。

(1)抓好棉花基地建設。要在3-5年内用精準施肥技術、精準種子技術、精準播種技術、機械采棉技術、噴滴灌技術、超寬膜植棉技術、高密度高産栽培技術改造和提升棉花産業,使一師的棉花質量達到出口标準,單産達130-150公斤,每個職工管理100畝以上的棉花,創産值13-15萬元,職均收入1.5-2萬元。到2005年全師棉花總産達350萬擔,其中出口200萬擔,棉花總量占全兵團的1/4以上,今後逐步加大出口量,争取更多的外彙。

(2)抓好紡織業生産和建設。在搞好銀海紡織集團建設的同時,增加18萬錠棉紡設備,使全師棉紡到2015年達到30萬錠的規模。要把紡織業的重點放在有特色的長絨棉和中長絨棉棉紡上,紡高支紗,增建配套的印染織、成衣服裝一條龍工業項目,擴大工業規模和能力,以此帶動銷售、運輸、科技、服務等第三産業的發展,最終達到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要向産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不斷延長棉花的産業鍊,向高檔棉紗、成衣服裝發展。要把阿拉爾建市與棉花發展結合起來通盤考慮,争取把阿拉爾市建成全疆、全國乃至中亞地區的棉業城、棉業中心,以推動棉花産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經濟圈、經濟帶。

(3)搞好機采棉的示範、應用、推廣工作。第一,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機采棉示範、應用、推廣工作作為農業增效、團場增盈、職工增收的決定性措施來抓,抓到底,抓出成效。第二,堅持不懈地擴大推廣和應用面。明年全師推廣應用的團場要達到4-6個,面積5-8萬畝;後年達到7-10個,面積15-20萬畝;2003年達到10個團場以上,面積達40萬畝,到"十五"末,全師16個農牧團場60%以上的棉花要實現機采棉。第三,為促進機采棉的盡快發展,師裡制定兩條政策給予支持,一是種植機采棉的團場,其機采棉産品可以放開市場自行銷售。二是鼓勵和允許職工個人、領導幹部入股購買采棉機。

(4)堅定不移地搞好四個轉移。從實際情況看,一師的農業要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實現四個轉移:一是由過去搞春灌向大搞秋冬灌轉移;二是由春翻地向秋冬翻地轉移;三是由過去的堅持種晚熟品種向種早、中熟品種轉移;四是由人工采摘棉花向機械采棉轉移。這四個轉移做好了,生産力水平就能進一步提高,農業就能增效,農場就能增盈,農工就能增收。

另一個是實現"綠色"工程建設的突破

"綠"是指以20萬噸優質香梨為主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從現在到2010年,要建成以香梨為主的20萬畝名、特、優果品基地,其中香梨15萬畝,紅棗、核桃、巴旦杏5萬畝。在綠色工程建設規劃中,既要解放思想,積極進取,又要遵循客觀規律,充分考慮各團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解決當前生态環境治理、防風固沙、退耕建林(還草)與長遠名特優果品基地建設有機結合,做好區域優勢這篇大文章。

師初步考慮規劃塔裡木墾區以阿拉爾市為中心建成香梨、紅棗基地;沙井子墾區以三團為中心建成薄皮核桃、巴旦杏基地;以五團為中心建成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各單位要圍繞師這一總體布局,認真制定各自的發展規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放開搞好土地使用權,鼓勵社會各界廣大職工群衆多渠道融資,加快實施步伐。從明年開始,每年新增1.5萬畝名、優、特果園,早日形成規模優勢,要實現這一規劃目标,要着重搞好品種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果品分級、包裝、貯運、保鮮體系、營銷體系等4個體系建設。

上一篇:吼鲸王

下一篇:廣西外國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