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由葡萄糖醛酸苷酶引起的新生兒疾病
在新生兒黃疸中有一種稱為母乳性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後逐漸減輕,3~12周恢複正常。此間哺乳、發育等均正常,大便色黃或淡白。病因尚不清楚,有專家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肝——腸循環增加有關;新生兒小腸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此酶主要來源于母乳,這種酶可以催化結合膽紅素變成遊離膽紅索,使腸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加之乳嬰的腸蠕動較慢,緻使吸收增多而出現母乳性黃疸。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别稱:喂養性黃疸 中醫病名: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多發群體:新生兒 英文名稱:breast-feeding jaundice 就診科室:兒科 常見發病部位:臉部 常見病因:葡萄糖醛酸苷酶過多 常見症狀:大便色黃或淡白 傳染性:不傳染

類型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早發型一般在出生後的兩三天内出現,并在一個星期内達到“頂峰”,半個月後基本可以消退,也即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的時間及達到的峰值都較相似。遲發型常在出生後一個星期甚至是半個月後才出現,甚至常接着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黃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黃疸比一般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有的長達2~3個月。 “但無論是早發型或是遲發型的母乳性黃疸,一旦暫停母乳喂養3~5天後,查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值可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臨床上常用這種排除法來做輔助性的判斷。”

瑪麗醫生指出,由于繼續母乳喂養可使黃疸重新出現甚至加重,因此不少焦慮的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肝炎或溶血問題。這時就應該查查肝和脾以進一步确診。一般來說,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身體其他情況都良好,能吃能睡而且體重增加也很正常,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肝和脾都沒增大迹象,查血象也沒貧血症狀。而患肝炎的小兒除黃疸外還伴有厭食、嘔吐及明顯的肝功能異常等,患溶血病的小兒病情一般較重,除了黃疸外還有貧血、肝脾大等症狀。

預防

早期預防母乳性黃疸,一是對生後3-4天的新生兒要增加哺喂次數,但每次量不宜過多。吸吮刺激腸蠕動,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則應适當給予補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嬰兒免于饑餓狀态,防止膽汁瘀積。二是可以早期鄧小平新生兒預防性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誘導劑,可以減少新生兒的膽紅素重吸收,降低血中膽紅素水平,防止高膽紅素血症。三是對已有母乳性黃疸發生的患兒,可在不停止母乳喂養的基礎上,應用思密達1.5克,與10%葡萄糖溶液勻和喂服,每8小時一次,可促進黃疸較早消退,保證嬰幼兒健康發育。

普通黃疸

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因膽紅素在體内積聚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可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兩類。若黃疸病情不斷加重,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甚至死亡。因此新生兒出現皮膚發黃等異常表現時,應及時就醫診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