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

漢語漢字
斂,漢語常用字,讀音liǎn,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收攏,聚集:斂錢;引申含義為征收:橫征暴斂。斂的常用組詞為斂迹。包含斂的常用成語為橫科暴斂。
  • 中文名:斂
  • 拼音:liǎn
  • 繁體:斂
  • 部首:攵
  • 五筆:WGIT
  • 倉颉:OMOK
  • 鄭碼:ODVM
  • 外文名:Convergence
  • 筆畫:11
  • 注音:ㄌㄧㄢˇ
  • 部外筆畫:7
  • 四角号碼:88140
  • UniCode:CJK
  • 筆順讀寫:撇、點、橫、點、點、撇、提、撇、橫、撇、捺
  • 筆順編号:34144313134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攴,佥(qiān)聲。攴為手持械具治事之象,表示斂的本義與治事有關;聲旁佥為從㒭(kūn)從(jí)、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含會同兄長意,于斂表聲,斂佥同為談部。初始斂以佥為之,後始為造專字。斂字始見于戰國古文字,主流結構為從攴佥聲,或加為飾構(有說為器皿以表意者),或聲旁作,構意不明。隸變後楷書作斂,簡化作斂。或作?,俗體。本義是收取、聚合。《詩·小雅·大田》:“此有不斂。”引申指賦稅,稅斂。

《周禮·地官·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中山王壺:“(作)斂中則庶民(附)。”(賦斂适度百姓就歸順)雲夢秦簡《為吏之道》:“賦斂毋(無)度。”以上讀liǎn。古地名,衛地有斂盂,讀lián。通“儉”,縮減,不足。《史記·趙世家》:“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斂三百裡。”通“蔹”(liǎn),白蔹,中草藥。《武威漢代醫簡》55:“半夏、白斂、勺藥、細辛。”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斂)

liǎn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a.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b.拱手,表示恭敬)。斂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斂抑。斂步。

詳細釋義

〈動〉

(1)形聲。從攴(pū),從佥(qiān),佥亦聲。“佥”意為“雙面的”、“兩邊的”。“攴”指“敲擊”、“手動”。“佥”與“攴”聯合起來表示“從物體的兩邊同時收攏”。本義:收攏、聚攏。

而樹斂焉。——《六韬·文韬·文師》

(2)同本義(收集的對象是物,常是财物)[gather]

斂,收也。——《說文》

既射則斂之。——《周禮·夏官·繕人》。注:“斂,藏也。”

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斂。——《漢書·食貨志》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斂赀财以送其行。——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3)又如:斂局(邀人聚賭,從中抽頭);斂衣(聚集零碎布頭所制成的衣服)

(4)收獲[harvest]

自種自斂,服箱以走。——柳宗元《牛賦》

(5)又如:斂材(采集可食的百草根實);斂實(收割莊稼);斂獲(收獲)

(6)征收[levy]

(7)當收攏講

豹因重斂百姓。——《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邺三老、廷椽嘗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史記·滑稽列傳》

賦斂之毒有甚是蛇。——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稍斂衆以去。——明·高君《書博雞者事》

成不敢斂戶口。——《聊齋志異·促織》

(7)又如:征斂(舊指官府向民間征捐斂财);聚斂(重稅搜刮);斂法(收稅的準則)

(8)收縮;退縮[contract;shrinkback;flinch]

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史記·春申君列傳》

荄而斂者,莫不振翹舒榮,以逞于一時。——明·宋濂《看松庵記》

(9)如又:斂額(皺眉);斂退(退縮);斂策(收束馬鞭。比喻隐退不仕);斂手(縮手不敢亂動)

(10)停止[stop]。如:斂兵(收兵);斂辔(息駕,收起車馬);斂禍(停止作禍);斂毫(停筆)

直待齊兵到時,方才斂兵設守。——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11)入殓[putabodyintocoffin]

衣屍棺曰斂。——《釋名·釋喪制》

斂般,請以機封。——《禮記·檀弓下》。注:“斂,下棺于椁。”

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斂形懸封,濯衣幅巾。——《後漢書·周磐傳》

醵金為斂。——清·張廷玉《明史》

(12)又如:斂殡(入殓而殡葬);斂藏(猶斂葬);斂葬(入殓安葬);斂形(衣覆其形);斂埋(收斂埋葬);斂衾(古代大殓時蓋屍體的被子);斂席(蓋屍席)

(13)收斂,約束言行[restrainoneself]

為斂威去。——清·張廷玉《明史》

(14)又如:斂戢(收斂,止息);斂抑(收斂節制);斂馬(勒馬)

(15)整肅;整理[screwup]

諸侯斂衽。——桓寬《鹽鐵論》

(16)又如:斂甲(猶束甲。整理盔甲,表示準備戰鬥);斂聲屏氣(毫無聲音,不敢出大氣);斂衽(提起衣襟夾于帶間,表示恭敬)

〈名〉

賦稅[taxes]

省刑薄斂。——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南方可當“棱”講:如楊桃有五棱,也叫五棱子,南方一些地方把“棱”也叫“斂”,所以楊桃又叫五斂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良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冉切,?音䭑。《說文》收也。《爾雅·釋诂》聚也。《疏》斂者,率聚也。《詩·小雅》此有不斂穧。《疏》不收斂之穧束也。《書·洪範》斂時五福。《疏》以斂聚五福之道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财賄。

又《儀禮·聘禮》斂〈方亶〉。《注》斂,藏也。

又《博雅》斂,取也。

又欲也,予也,略也。

又姓。《左傳·定七年》公斂處父禦孟懿子。《廣韻》姚秦錄有輔國将軍斂憲。

又《廣韻》《集韻》《韻會》?力驗切,音爁。義同。

又《集韻》離鹽切,音廉。斂盂,地名。《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齊侯盟于斂盂。《注》衞地。《釋文》斂,徐音廉。《韻會》作歛,非。互詳欠部歛字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