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

漢語漢字
喪(拼音:sàng、s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古字形從口,桑聲。喪的本義一般認為是逃亡,引申為丢失、失去。一說喪的本義是失去,由此義又引申為死亡。喪也指與人去世有關的事情,或指埋葬死者的方式,均作名詞用,讀sāng。
  • 中文名:喪
  • 拼音:sàng,sāng
  • 繁體:喪
  • 部首:十、一
  • 五筆:FUEU(86、98)
  • 倉颉:GCV
  • 字級:一級(1034)
  •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下平七陽
  • 注音字母:ㄙㄤˋ,ㄙㄤ
  • 總筆畫:2 6、1 7
  • 造字法:形聲字
  • 統一碼:4E27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四角号碼:4073₂

字源演變

甲骨文中有一形作圖1-3,前人對該字形的解釋有争議,有說“噩”字的,有說“喿(噪)”字的,也有說是“桑”字的,而今學界多将這類字形與“喪”字關聯。甲骨文的“喪”由“桑”和周圍數量不等的“口”字組成,由于對該字形的理解不一緻,所以該字形的理據、字用等問題的認識也頗多分歧。例如:于省吾先生指出,本義是采桑,假借為“喪亡”的喪;何琳儀指出,喪的金文字形,從亡,表示“死亡”;趙平安認為,該字是“死喪”的本字;劉莉認為,喪的原始詞義為“失去”。甲骨文蔔辭中的“喪”一般都用作“逃亡、失去”。

甲骨文中間為“桑”字,這很清楚,但是周圍的“口”是如何形成的仍有争議。聞一多先生認為,“桑”與“喪”是繁簡關系;于省吾先生認為,一個表示“桑樹”,另一個表示“采桑”,“口”表示采桑用的器具,是一個表形構件;谷衍奎認為,衆口喧哭于桑枝之下,是表意構件。也有人認為“口”是區别符号。區别符号是沒有音義的筆畫,主要功能是區别字形,或區别一字多義,或區别形近字體。因為在甲骨文中表示桑樹的“桑”假借為喪,添加的“口”是區别符号,為了區别桑與喪。

金文階段的喪作圖5,字形的下部加了一個要素“亡”。金文中添加的構件“亡”是聲符還是意符學界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喪、亡讀音相近,“喪”已經有聲符桑,沒有必要再添加音近的聲符“亡”,所以“亡”應是意符。金文“喪”字中添加構件“亡”是對“逃亡”義的強化。

金文中還有一個字形作圖4,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加了“走”字。走的古字形像一個人甩胳膊跑步的樣子,本義是“跑”。可見,金文“喪”中出現的“走”與“亡”一樣,是從不同角度對“喪”的“逃亡”義的強化。隻不過由于“亡”的意義信息更明顯還可兼具表音,而“止”“走”的奔走義逐漸消失,所以後世逐漸淘汰了圖4、圖6的一類字形。

字形發展到小篆(圖12)階段,象形性淡化,表示桑樹的構件訛變,加上符号的經濟性原則,“口”正好與“哭死去的人”相關,亡與喪的讀音相近,所以小篆将添加“口”的桑樹訛變為“哭”,構件“亡”保留,所以《說文解字》說喪字“從哭從亡,亡亦聲。”

隸書(圖13-17)在小篆的基礎上,将構件“圖A”訛變為“圖B”,表意構件“亡”符号化為“圖C”,字形的表意性減弱。再後來将中間部分拉直為“土”,如圖17。現代通行的簡化字“喪”将繁體楷書字形(圖18)的兩個“口”簡化為一點一短撇。現代漢語文字“喪”的構字理據進一步消失,反過來加大了對“喪”古文字形的認識難度。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喪sāngㄙㄤ

(繁體字喪)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事。~禮。~亡。~假(jià)。~亂。治~。吊~。

喪sàngㄙㄤˋ

(繁體字喪)

丢掉,失去:~失。~生。~偶。~膽。~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情緒低落,精神委靡)。懊~。沮~。~權辱國。~盡天良(良心全部失去了)。

詳細解釋

喪[sàng]

〈動〉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義:喪失)

同本義

喪,亡也。——《說文》

東北喪朋。——《易·坤》。馬注:“失也。”

受祿無喪。——《詩·大雅·皇矣》

問喪無夫子乎。又,喪人無以為寶。——《禮記·檀弓》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國語·周語》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韓非子·五蠹》

又如:喪明(眼睛失明);喪檢(喪失德行,失去檢點);喪履(失去庇護);喪精(失神);喪心(心理反常;喪失理智);喪志(喪失心志);喪律(喪失軍紀);喪師(失去民心);喪師辱國(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喪資(失去财産)

死去

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喪軀(喪身);喪元(掉頭顱);喪仆(亡身);喪身(喪命);喪沒(滅亡,死亡);喪明之痛(喪子之痛);喪親(父或母亡);喪室(妻室喪亡);喪家子(喪失其家無所依存的人)

滅亡;失敗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喪師(戰敗);喪國之社(國家滅亡,無人祭祀的宗廟);喪師(戰敗而損失軍隊);喪陷(失陷);喪敗(因失敗而受損失)

逃亡;流亡。

如:喪人(逃亡到他國的人);喪物(耗竭财物)

忘記,忘掉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

灰心喪氣。

如:喪惘(怅惘失神);喪沮(灰心失望);喪門(喪家之門。或稱惡人或使人倒黴的人)

另見sāng;sang

喪、喪sang

——見“哭喪着臉”(kūsangzheliǎn)

另見sāng;sàng

喪[sāng]

〈名〉

喪儀;喪事。在埋葬或火化前為死者舉行的哀悼儀式。泛指喪事,人死後殓、奠殡、葬等事宜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喪紀(喪事);喪宰(主持喪事的人);喪家(有喪事的人家);治喪(辦理喪事);喪車(送葬者坐的車);喪制(治喪的禮制);喪庭(靈堂);喪器(喪事用器具);喪荒(指諸侯臣下的喪事及荒年)

人的屍體、骨殖

喪(靈柩;殡儀隊)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裡不絕。——《明史·海瑞傳》

又如:喪次(停靈治喪的地方);喪具(人死後所需的棺椁、衣被之類);喪柩(靈柩);喪靈(死屍;靈柩)

禍難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如:喪氛(預兆死亡的雲氣);喪禍(喪亂);喪亂(死亡;禍亂)

〈動〉

服喪,持喪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禮記·檀弓上》

又如:居喪;國喪;号喪(遭親喪而哭泣緻哀);喪人(居喪的人);喪居(喪家所在);喪食(禮制規定的居喪時的飲食);喪音(報喪的聲音);喪冠(服喪時所戴的一種帽子);喪娶(在服喪期間婚娶);喪期(服喪的期限);喪帻(居喪時戴的頭巾);喪幡(喪家挂白條旗)

悲悼;傷悼

狂夫樂之,賢者喪焉。——《商君書·更法》

另見sàng;sang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哭部】息郎切(sāng)

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

說文解字注

亡也。

段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尚書大傳》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闾,況於在者乎。皆存亡與生死分别言之。《兇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雲不忍言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居於彼焉,己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公子重耳自偁身喪,魯昭公自偁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别於死喪平聲,非古也。

從哭亡,亡亦聲。

段注:此從禮記奔喪之禮釋文所引。息郎切,十部。

廣韻

息郎切,平唐心‖亡聲陽部(sāng)

?,|亡也。死?也。又姓,楚大夫?左。又息浪切。喪,上同。

蘇浪切,去宕心‖亡聲陽部(sàng)

喪,亡也。蘇浪切。又音桑。二。?,上同。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喪·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9

古文:?、?、?、?、?

《廣韻》《正韻》蘇浪切。《集韻》《韻會》四浪切,竝桑去聲。《玉篇》:亡也。

又《正韻》:失位也。《論語》:二三子何患於喪乎。注:喪,失位也。《左傳·昭二十四年》:昭公曰:喪人不佞。

又《廣韻》息郎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郎切,竝音桑。《正韻》:持服曰喪。《禮·檀弓》: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又: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釋文》:上喪字平聲,下喪字去聲。

又《廣韻》:喪,器也,今謂之柩。《禮·曲禮》:送喪不逾境。

又姓。《廣韻》:楚大夫喪左。

《說文》本作?。《廣韻》亦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