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運河

揚州古運河

揚州著名景觀之一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大運河開鑿于隋炀帝初期(605-610),元世祖時,又開鑿了會通河與通惠河,這樣就形成了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4公裡的京杭大運河,古運河。[1]現在揚州境内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炀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裡。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裡,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曆史遺迹星列、人文景觀衆多。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揚州市邗江區高橋路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中文名稱:揚州古運河 外文名稱:The Grand Canal in Yangzhou 拼音:yáng zhōu gǔ yùn hé 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裡

旅遊開發

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運河哺育了揚州,是揚州的“根”。作為“運河城”的揚州,在新的世紀,應對運河文化資源加以大力開發和利用,通過旅遊讓古老的運河文化為揚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在這段運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西漢・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園(宋代・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築的遺址水鬥門、龍首關(鈔關)、東關古渡(雙甕城)和古灣頭閘;有古代帝王巡視揚州留下的遺迹:瓜洲古渡錦春園、高?寺行宮禦園和龍衣庵;有體現“富比王侯”的揚州鹽商住宅群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揚州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時的啟航地文峰塔。

同時留下了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詩文名篇描繪古代揚州曾經有過的“歌吹沸天”、極盡繁華的輝煌時代,而這一切無不與運河一脈相承。

業内人士認為,古運河揚州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30公裡,沿岸有幾十個景點,其旅遊價值極高,它集長江和運河、天然和人工、曆史和現實、經濟和文化、新線和老線、城市和鄉村于一體,構成一條色彩斑斓、風情萬種、景色各異、内涵豐富的旅遊線路。更為令人稱奇的是,作為一條新開發的旅遊線,與長江風情旅遊線相呼應、相連接,從長江與運河交界的古鎮瓜洲上船,經過古運河到東關古渡換船,就能非常自然地與我市已經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遊覽線自然連接,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揚州曆史上“車馬少于船”的特色,使遊客感受“水”的經濟、“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揚州三灣,河道曲折,當初運河的開挖者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運河的水面保持平緩,便采取了延長河道以降低坡度的辦法,所以就把這段運河開挖得彎彎曲曲。這個方法是我國古代河工們的傑出創造。以前所流傳的彎彎曲曲是為了不破壞揚州風水的說法是不對的。從旅遊美學的角度來看,古運河的三灣段因其彎道給人們以特殊的變化莫測的忽遠忽近的視角空間,将是古運河旅遊線上的一大賣點。

揚州古運河遊覽線的重點之一是鹽商文化群景區。揚州鹽商,不僅在綿延千裡的古運河沿線,甚至在中國曆史上都是一個特有的現象。它的特殊性,使得我們在談起揚州時就不能不談到鹽商;而隻要談到鹽商,又不能離開揚州去談鹽商。揚州哺育了鹽商,而鹽商也為揚州留下了一份極為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那一座座匠心靈構、令人歎為觀止的高牆深院和私家花園裡,塵封了多少興衰沉浮、悲歡離合的曆史故事!

揚州古運河遊覽線還應該擴大到茱萸灣、紅星島、鳳凰島、邵伯湖一帶。古運河穿過揚州城區與京杭大運河交界處一帶遼闊的水域,是揚州旅遊資源的又一寶地。由于這裡是淮水入江的重要通道,又與邵伯湖相連,多重水路交合彙聚,形成了極為優越的自然生态環境。由于水路的需要,這裡的茱萸灣半島、紅星島、鳳凰島等呈“川”字型南北向分列,因而工業不發達,加之島上人口稀少,甚至有些為無人島,污染相對較少,所以這一帶的自然生态環境相對保護得比較好。尤其是鳳凰島,它由五個翠螺青黛般的小島構成,島嶼面積4700多畝,水域面積近萬畝。其林業帶南北長約5公裡,少有人家,居民以捕魚捉蝦為生,舍宇四周果樹繁多,池塘岸邊鵝鴨成群,好一派農家園風光。鳳凰島也有着積度深厚的人文景觀,秦漢有地藏,隋唐有遺存,宋元有史述,明清有故事,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和帝王将相在這裡的行迹,更是充分展現出該島曆史文化的悠久與厚重。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這裡“落花逐流水”,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在這裡“予唯一死,以報邦家”,康熙皇帝在這裡查看水工,乾隆皇帝在這裡留下墨迹。這兒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樂土,是浸潤着曆史文化的寶地,更是現代人們旅遊度假的樂園。

基本信息

揚州古運河旅遊線

古運河旅遊線,不僅要凸顯曆史文化,使人們在曆史的長廊中重現過去的輝煌,同時也應該體現現代文明的景觀,使更多的遊客看到新社會運河的巨變,看到人類利用大自然新的創舉,使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融一河之中。

南水北調工程古運河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項巨大财富。盡管它的運輸功能與曆史上鼎盛期相比已不顯得那麼重要,但它的水利功能在新世紀卻将得到充分的發揮與利用。舉世聞名的“南水北調”工程其東線的輸水通道90%由京杭大運河揚州至北京段來承擔。

古老的運河成為當代南水北調的通道,這大大發揮了運河的曆史功能,激活了運河的文化底蘊,提升了運河的文化品味。

江都水利樞紐該樞紐興建于1960年,1963年、1964年、1969年、1977年四座抽水機相繼建成。現已成為“南水北調”東線的源頭。樞紐位于江都市西南,新通揚運河與淮河尾闾芒稻河交彙處。

施橋船閘京杭運河裡運河航道确實已成為揚州地區融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綠化、環保、養殖以及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黃金水道,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運河船閘不僅成為運河線上最繁忙的船舶聚焦點,而且成為運河沿線旅遊的熱點,是運河珠串上的一顆顆絢麗的寶石。施橋在揚州南郊。施橋船閘座落在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彙處,隐藏于萬綠叢中,它是大運河蘇北段的第一座船閘。

古代施橋一帶,是水陸交通的發達之地。60年代初在這一帶開挖運河時,從施橋出土大小兩艘木船。大者長24米,中寬4.3米,深1.3米,船闆厚13厘米。船體分為五大艙,若幹小艙,船體之大,制工之精,木質之堅,世所罕見,為迄今為止發現的唐代木船中最大的一艘。與大船相鄰的還有一艘采用一根整楠木鑿城的長13.65米的獨木舟。據考,這兩艘船均系唐代遺物,現存揚州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