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

拜堂

中國傳統婚禮儀式
拜堂又稱拜天地。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于中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複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第二日見舅姑,俗名拜堂,但與後世的拜天地不同。
    中文名:拜堂 外文名: 别名: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 節日活動: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正堂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英文名:Meeting the bride 别稱:拜天地 起源:始于宋代以後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舊式婚禮,新郎新娘一起舉行參拜天地的儀式,也指參拜天地後拜見父母公婆。也叫拜天地

引證解釋

1.漢族婚禮的一種儀式。指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及其後的拜舅姑和夫婦互拜。

唐王建《失钗怨》詩:“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此處的拜堂指的是第二日的“婦見舅姑(公婆)”,與拜天地不同。)

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客人都到了,就等着接靈芝拜堂成親啦!”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清翟灏《通俗編·儀節》、清趙翼《陔馀叢考·拜堂》。

2.基督教教堂,稱為禮拜堂,或省稱拜堂。

梁啟超《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泰西通商之地,皆有拜堂以崇其教主。”

3.佛教語。僧侶升大寺住持職、進入寺院時所行之禮。

基本含義

簡介

拜堂,中國傳統婚姻禮儀。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拜堂之後,即正式結為夫妻。因古代婚禮中的交拜禮都是在堂室舉行,故稱。又稱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親。廣泛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漢、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該風俗。

南北朝時,夫妻對拜固定為婚姻禮儀。

唐以前北方地區民間稱“交拜禮”,在特設的青廬(飾青布幔的屋子)舉行。唐時“拜堂”一詞正式出現。

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卺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

至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後世一般在迎娶當天先拜天地,然後拜堂。

清代和民國時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統稱為拜堂禮之說。近代多于當日辰、巳、午中的某一個時辰舉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對拜前設供案,置香燭,陳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樂此,禮生(即婚禮主持人)誦唱:“香煙缥缈,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禮生誦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如儀依序跪拜。在封建社會,新郎新娘先至家廟參拜祖先,之後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産地區稱男家迎親時在花燭之前向天地三拜為拜堂。現代婚禮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禮,對父母鞠躬、夫妻相對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規。

由來

現有史料上,未見漢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記載,但在《世說新語》一書中有個故事,可證明拜堂風俗始于晉代的徐州。

書中說,當時有個叫王渾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個。續娶之妻為顔氏,是個平民百姓,地位比較低。他們拜堂時,顔氏先拜王渾,然後王渾準備答拜。這時,有人對王渾說:你是一個州級高官,怎麼可以拜她?王渾就沒有答拜。為此顔氏非常惱怒。

盡管這對夫妻的對拜沒有最後完成,但說明當時的徐州的确存在拜堂風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渾還是要答拜的。這也說明,夫妻互拜的風俗剛剛興起,王渾不拜也就不拜了,後來風俗成熟時,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齊皇帝舉行婚姻大典時,夫妻也要互拜的。不過仍是女先跪拜,後起;男後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近化“拜堂”範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裡,婚禮始告成立。

具體流程

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着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

拜堂意識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伫立于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裡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洞房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衆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将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内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挂一個面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裡擺着鬥,鬥内裝有五谷,銅鏡等鎮物,用于照妖避邪;燈燭懸挂高牆,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

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挂在牆上。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範”,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征地給新娘梳幾下頭發,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卺(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将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念誦贊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兩個常好着……”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彙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上一篇:掠食

下一篇:鄭少洛高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