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折桂令

昆曲裡用途極廣的曲牌
折桂令,曲牌名,屬北曲雙調,用于劇曲、套曲或小令,是昆曲裡一支用途極廣的曲牌,又是京劇、昆曲兩界演員,尤其是武戲演員極熟悉的曲牌。其正格格式為雙調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一葉韻、三平韻。代表作有張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等。
  • 中文名:折桂令
  • 别名:秋風第一枝、蟾宮曲、天香引
  • 正文字數:
  • 始興年代:
  • 外文名:Out of order
  • 作者:張養浩
  • 作者朝代:元代
  • 作者地址:今山東濟南
  • 宮調:雙調
  • 句數:10或11句等
  • 字數:48、53、56字等
  • 始興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元代
  • 代表作:《折桂令·西陵送别》等

簡介

《折桂令》曲牌名。又稱《蟾宮曲》、《天香引》、《秋風第一枝》、《步蟾宮》等。十一句,句式為六四四四四四六六四四四,押七平聲韻。兼作小令、套曲。曲譜為:平平仄去平平(韻)。平去平平,平仄平平(韻)。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上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上,平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去(韻),仄仄平平(韻)。

曲牌格律

【雙調·折桂令】曲譜(摘自:蕭自熙《散曲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個别首字作仄,宜慎用;多數在首字前增一仄作七字句仄平平豆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個别作仄平平平;個别用韻)

仄仄平平(二三兩句少數用對仗)

仄仄平平(個别用韻)

平平平仄(極少數用韻;此曲調之減句體即十句體減去此句)

仄仄平平(如第五句減去,此句句首大多數加“仄平平豆”作七字句;四五兩句極少數用對仗;四五六句近半數同時用對仗;五六兩句個别用對仗)

仄仄仄(豆)平平去平(少數首字作平;少數第二字作平;大多數第三字作仄;極少數第六字作上;韻腳用平韻多于用上韻;個别作六字句仄仄平平仄平;其韻腳用平韻用上韻均可)

仄平平(豆)仄仄平平(個别首字作平;個别第二字或第三字作仄;個别作六字句仄平仄仄平平;與前六字句相呼應;七八兩句多數用對仗)

仄仄平平(絕大多數作此)

仄仄平平(此為十二句體之增句;九十兩句極少數用對仗)

仄仄平平(絕大多數作此,少數用韻)

仄仄平平(絕大多數作此;十一、十二兩句個别用對仗)

(注:仄為應仄可平,平為應平可仄,加粗體為韻腳

典範散曲

【元】張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

【元】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阿魯威《折桂令·懷古》

【元】貫雲石《折桂令·送春》

【明】湯式《折桂令·西湖感舊》

【明】盛從周《折桂令·閨情》

【明】陳與郊《折桂令·硖山晚别》

【明】彭澤《折桂令·隐居》

【清】厲鹗《折桂令·述懷》

【清】許光治《折桂令·芭蕉綠上窗紗》

【元】徐再思《折桂令》

體裁沿革

折桂令是由唐宋詞牌演變而來的一個曲牌。一名“秋風第一枝”,又名“廣寒秋”“蟾宮引”“蟾宮曲”“步蟾宮”“折桂回”“天香引”,是元曲中屬變化較多的曲牌,為北曲雙調“新水令”聯套裡第一支上闆的過曲,幾乎是這個聯套裡不可或缺的一支過曲。

折桂令是一支能适應各種行當的人物演唱、能表達各種感情情調的可塑性很強的曲牌,各種行當都用它,如生行(含外、末)的《千忠戳·打車》《繡襦記·打子》《麒麟閣·打子》《永團圓·堂配》《黨人碑·酒樓》等;武生的《寶劍記·夜奔》《義俠記·打虎》等;旦行(含貼旦、武旦)的《漁家樂·羞父》《南柯記·情盡》《金雀記·醉圓》《桃花扇·寄扇》《白蛇傳·盜草》等;小生的《白羅衫·井遇》《西樓記·錯夢》《牡丹亭·硬拷》《荊钗記·男祭》等;淨行的有《惡夢》等;醜行的有《兒孫福·宴會》《玉簪記·佛會》等。此調與“水仙子”合為帶過曲。

格律說明

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但是第五句以後可酌增四字句。

多數唱二十五至二十八小節,但由于北曲增加襯字不受限制,襯字加得多了唱腔必然延長,比如《蘇武還朝·還朝》中的折桂令加了四十二個襯字,唱三十五小節;《牡丹亭·硬拷》加了三十九個襯字唱二十九小節。襯字最少的是《永團圓·堂配》十二個襯字;《義俠記·打虎》的折桂令也隻有十三個襯字。其節拍形式隻有四四拍一種。

王季思在《論詞譜曲譜書》中道:折桂令原調較長,又可增删,篇幅較寬,除七字句兩句外,全用四、六句,與五、七言詩格調全别,比較宜于鋪陳的賦體,抒豪邁的心情。這裡雖主要談文詞,實際上已聯系到音樂調性。

昆曲譜曲最不宜于連續七字句或五字句,而以四字句譜曲則伸縮餘地大,進而加襯就變成了七字句,如《打虎》詞:“何用你虛擔怕恐,好叫俺羞澀囊空,按不住惡氣沖沖。”每句前三字都是襯字,加襯字就便于表達不同的感情心态。另外,四字句也便于處理音樂節奏。多種四字句節奏交叉使用,則表現出铿锵跌宕的力度。

正格

雙調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一葉韻、三平韻。以倪瓒曲《折桂令·片輕帆》為例。元人小令不拘襯字者,莫過此曲,茲擇其尤雅者,采以備體,更列減字一體,添字二體,以盡其變。按張可久曲前段起句“俯蒼波、樓觀煙霞”,“樓”字平聲。第三句“歌韻流莺”,“歌”字平聲。第四句“紅線幽歡”,“紅”字平聲。後段起句“留過客、江山自靈”,“留”字平聲,“過”字仄聲。譜内可平可仄據此,其馀參校下二張詞。

變格一

雙調五十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以張可久曲《折桂令·紅塵不到山家》為例。此與倪曲同,惟前段起句、後段起句、第二句各減一字。

變格二

雙調六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十句一葉韻、四平韻。以張可久曲《折桂令·寫黃庭》為例。此與倪曲同,惟後段第一、二句各添三字,第三句以下多四字一句。

變格三

雙調一百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韻,後段八句四平韻。以白無咎曲《折桂令·敝裘塵土壓征鞍》為例。此曲一名《百字折桂令》。按《太和正音譜》所錄“壓征鞍鞭袅蘆花。弓劍蕭蕭,一徑煙霞。秋水蒹葭,老樹昏鴉,雁落平沙。近水灣綸竿釣槎,傍溪山茅舍人家。紅葉黃花,凄涼時候,人在天涯。”實則五十三字,即倪瓒體也。可見元人小令襯字之多,與宋詞不同。

格律對照

正格

格律對照例曲:倪瓒《折桂令·片輕帆》

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片輕帆、水遠山長。鴻雁将來,菊蕊初黃。碧海鲸鲵,蘭苕翡翠,風露鴛鴦。

中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問音信、何人谛當。想情懷、舊日風光。楊柳池塘。随處雕零,無限思量。

變格一

格律對照例曲:張可久《折桂令·紅塵不到山家》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紅塵不到山家。赢得清閑,當了繁華。畫列青山,煙鋪細草,鼓奏鳴蛙。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楊柳邨中賣瓜。蒺藜沙上看花。生計無多,陶令琴書,杜曲桑麻。

變格二

格律對照例曲:張可久《折桂令·寫黃庭》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寫黃庭、換得白鵝。舊酒猶香,小玉能歌。命友南山,懷人北海,遁世東坡。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昨日春,今日秋,清閑在我。百年人,千年調,煩惱由他。樂事無多。良夜如何。去了朱顔,還再來麼。

變格三

格律對照例曲:白無咎《折桂令·敝裘塵土壓征鞍》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敝裘塵土壓征鞍,鞭絲倦袅蘆花。弓劍蕭蕭,一徑入煙霞。動羁懷、西風木葉,秋水蒹葭。千點萬點,老樹昏鴉。三行兩行,寫長空啞啞,雁落平沙。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曲岸西邊,近水灣、漁網綸竿釣槎。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凄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說明:曲牌格律與對照例曲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曲使用斜體字排印。曲牌符号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春情賞析

原詞: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空一縷馀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釋義:

第一句: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說自己本來是不會相思的,但剛剛學會相思,便害上了相思病。

第二句: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寫害相思病時的症狀,身體輕得像浮雲一樣飄蕩,心思像春風中的柳絮一樣飛舞,喘氣像遊絲一樣似斷還連。

第三句:空一縷馀香在此,盼

千金遊子何之。寫自己就像一絲香氣在此徘徊,相思的原因就是在盼望知道遠行的那個戀人現在在什麼地方。

第四句: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這是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證候就是症狀。相思病得的時候是什麼時候?燈昏昏沉沉的,月色朦朦胧胧的。

中秋賞析

原詞: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婆

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作者:張養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雲口,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正。後拜監察禦史,曆官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浩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裡後所寫,由于對宦海風波、世态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隻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裡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

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後,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水仙子〕),“挂冠,棄官,偷走下連雲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鹭為伍,與雲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

他的詠吟山水的優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題材的作品,調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隻是遠離嚣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岚,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莺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張養浩著有散曲集《雲口休居自适小樂府》傳世。據《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2首。

問秦淮賞析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折桂令】一曲寫蘇昆生重訪秦淮。秦淮河橫貫南京市,河兩岸為景勝、繁華之地,但現在蘇昆生見到的是一片殘敗。

“破紙迎風,壞檻當潮”兩句,以聲音襯寂寥。窗戶上,破紙迎風瑟瑟作響,朽門外,潮水拍打空城陣陣傳來,這風聲,潮聲反襯了人聲寂寂,一片蕭條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節日情況作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秦淮河無人無樂無節日佳慶的空寂。過去,這裡遊人如織,佳麗雲集,舞榭歌台,笙箫徹夜。

河中,彩楫畫肪鬧端陽,岸上,酒旗聳立慶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燈船”、“酒旗”,寫盡了昔日秦淮河畔繁華竟逐的景象。而現在,歌女逃散,絲竹不聞,秦淮河無有當年的遺風餘韻了。即使适逢節日,也是“端陽不鬧”,“重九無聊”。“端陽”、“重九”代麥了南方的重大節日,“不鬧”、“無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鬧”從環境氣氛說,雖是佳節,卻無熱烈歡悅的氛圍。“無聊”從情緒說,寫出人們沒有興緻,無心無緒的委頓精神狀态。節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國哀痛心理,挖掘得多麼深,表達得多麼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罷,亦大有與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對照的意味,在對比中,加深人們的興亡感觸。

今昔對比後,“白鳥飄飄”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寫,進一步開拓意境。小鳥在白雲端自由飛翔,秦淮河綠水滔滔,河岸紅葉似火,黃花初綻,蝴蝶飛逐。好一派萬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機。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與蕭條沒落的秦淮社會形成了強烈對照,在藝術的對照中,深化了主題的表達。

盧溝曉月賞析

原文

出都門鞭影搖紅,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橋俯危波,車通運塞,欄倚長空。起宿霭千尋卧龍,掣流萬雲萬丈垂虹,路杳疏鐘,似蟻行人,如步蟾宮。

注釋

①這是作者《燕山八景》組曲,今選其二。

②蘆溝曉月:元代燕山(今北京地區)八景之一,地點在今北京市西南蘆溝橋,橋為金大定(1161—1189年)時所建,跨永定河上。

③“起宿霭千尋卧龍”二句:形容聲溝橋姿态的雄偉美麗。

④蟾宮:月宮,俗傳月中有蟾蜍,故稱月為蟾宮。

賞析

“橋俯危波,車通遠塞,欄倚長空”,這三句運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險,“通遠塞”喻其闊,“倚長空”顯其高,寥寥數語,勾勒出盧溝橋的高大、雄偉、壯觀,層次分明,且極為準确、生動。“起宿霭千尋卧龍,掣流雲萬丈垂虹”,這兩句運用比喻、對偶和誇張的寫法寫盧溝橋,形象地描繪了盧溝橋恢弘的氣勢和寥廓的境界,極為形象、傳神。

結尾三句,照應開頭的曉行,詩人運用比喻的寫法,展開豐富的想象,把盧溝橋與曉月、天上與人間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恬淡愉悅深遂高遠的境界。詩中的“疏鐘”、“行人”把畫面點染得鮮活生動。最後一句“如步蟾宮”切合題中之“曉月”,将讀者帶進了一個神話般的世界。

九日賞析

原文: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

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賞析

自東漢起,重陽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禍,已成為中國的民間習俗。本首曲題為九日,即已點出寫作的背景。不過重陽登高,觸動思鄉之情,似已成為文人慣有之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傷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此種感懷的代表作。張可久亦本着這種心情來作此首曲。

(一)首三句 由觸景生情開始,時值重陽佳節,看着一陣陣南歸的雁子,感歎自己之不得歸。首句「對青山強整烏紗」在寫作技巧上,采用典的方式,用東晉孟嘉「龍山落帽」之典故。也化用了杜甫「羞将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的詩句,自然而不着痕迹,豐富了曲意,也增添了隽永的情味。

此外,若詳加品味,亦能發現張可久的用字極巧,「強」字有勉強之意,寫出他對官場的厭倦、徘徊于仕途與歸隐間之矛盾;「歸」字是整首曲的眼目,直接帶出了下句的「思家」之情;「橫」字則寫出一行大雁的孤寂,并将秋日天空的畫面給定格了;「倦」字則寫盡了七十多歲的張可久心境之疲累與沉重。

(二)次三句 寫繁華熱鬧的宴客場景。看似突兀,切斷了思鄉的情緒,細味之,原來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段跌宕,回憶起昔日官場生活的一些片斷。美女殷勤服侍,弦聲熱鬧,不過這燈紅酒綠的生活已是過往,無可留戀;另一說法是登高宴飲,縱有美人勸酒、杯觥交錯、音樂助興,但卻與上段之「倦客思家」、「強整烏紗」形成強烈對比,乃鬧中寫孤之手法,所謂「景愈麗而情愈苦」之謂也。此處亦化用了晏幾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顔紅。」之詞句。

(三)七、八兩句 此二句是曲中之名句,以倒裝與對偶的句法寫出年華易逝,好景不常的感慨。西風吹着白發,驚覺到自己的衰老;面對過時凋謝的黃花,蜂蝶都要發愁,物猶如此,人又情何以堪?蝶愁花謝、人愁衰老,自己已是垂垂老朽,厭煩、也無力去競逐險惡的官場,思家之情更是濃烈。此處亦化用了蘇轼的詩詞「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屬對工整,寓意深沉。

(四)末三句 觸景生情作結,登高遠眺,望極天涯,蒼茫暮色之下,回顧一生的道路,隻見數點歸林的寒鴉,似乎說盡了自己之無力與無成,更增傷感。此處仍是化用前人之詩詞,用得是秦觀的《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回顧天涯,遲暮思歸之情畢現。

年華老去、潦倒他鄉,思鄉之情已濃得無法化解。詩詞典故巧妙入曲,更增隽永情味,文詞清麗,對偶工整,強烈的客愁已濃結在字裡行間。全曲語言清麗,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更有強烈的對比色彩。藝術價值極高。

夢是作賞析

原文: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風動羅帏,爽入疏棂,月照紗窗。缥渺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餘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翻譯:

窗兒半掩,幽幽夢境朦胧迷茫,好像錢塘的歌聲剛剛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歡會在高唐。

輕風吹動羅帳,透過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般映照着紗窗。

面前隐隐約約出現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還能聞到她那蘭麝般的餘香。

這一切都喚起了我的思戀,本想不思戀,又怎能不思戀!

賞析:

此曲寫人一場春夢,醒來後茫然若失的情景,表現了對情人的相思之情。寫夢境,寫幻覺,感情真切,栩栩如生。結尾三句反複詠歎,足見其刻骨相思。

贈胡存善賞析

原文

王舉之

問哈蜊風緻何如①?秀出乾坤,功在詩書。雲葉輕靈,靈華纖膩,人物清癯。

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後明珠③。

絕妙功夫,家住西湖④,名播東都⑤。

注釋

①胡存善:胡正臣之子。《錄鬼簿》載,正臣善唱詞曲,“其子存善能繼其志”。

②“問哈蜊”句:當時從事雜劇、散曲創作的文人,把自己的愛好比喻為别有風味的蛤蜊,以别于從事正統詩文創作的文人。

③“采燕趙”二句:指能廣泛吸取各家之長。姚、盧:指姚遂、盧摯,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散曲作家。

④家住西湖:據《錄鬼簿》載,胡存善系杭州人。

⑤東都:本指洛陽,這裡借指汴京。

賞析

這是一首題贈之作。據《錄鬼簿》記載,胡存善選編了不少元人散曲作品,大約是當時一個很有成就的“選家”。也就是作者在本曲内所贊的“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後明珠,絕妙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寫這首曲,不僅贊揚了胡存善的選編技巧和聲名遠播的成就,而且還對創作散曲的“哈蜊風緻”本身做了高度評價,這就是“秀出乾坤,功在詩書。”毫不亞于正統文人的詩文創作。

上一篇:音樂巨人貝多芬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