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行為學

戀愛行為學

行為研究學分支
戀愛行為學(Love Behavior)研究兩性從初識到相互吸引、關系升級過程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特征和行為規律的科學。[1]從戀愛行為學的角度,這門學科是為了提供對男女兩性行為的理解,因為“戀愛行為學是一門試圖影響兩性關系和行為的學科”。戀愛行為學之所以在今天新興的戀愛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主觀的猜測基礎上。戀愛行為學雖然是一門源于對戀愛實踐的觀察和測量基礎上的學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戀愛活動中加以檢驗,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學員的戀愛進程。
  • 中文名:戀愛行為學
  • 外文名:Love Behavior
  • 類别:
  • 主管部門:
  • 愛的組成部分:親密,激情,承諾
  • 别名:兩性行為規律的科學

觀點

對兩性行為的定義有不同的立論觀點,“戀愛程序論”把兩性行為定義為一系列流程、階段的升級過程。“戀愛情緒論”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的體驗過程,往往是一種情緒波動的感性行為——兩性是在情緒中相處、在情緒中升高、在情境中确定關系。“刺激—反應論”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對刺激的反應,從兩性與刺激的關系中去研究兩性行為。“平衡協調論”認為兩性行為是兩性交換資源的行為,是雙方博弈均衡的結果。

基本問題

戀愛行為學的基本問題包括:

1.男女情感模式的不同

2.男女心理行為的不同

3.如何解釋男女的不同行為(WHY)

4.如何影響異性的行為(HOW)

研究原則

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原則主要包括:

1.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戀愛行為學雖然是一門源于對戀愛實踐的觀察和測量基礎上的學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戀愛活動中加以檢驗,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學員的戀愛進程。

2.發展的原則

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所以兩性的心理及行為也不例外。這就要求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要堅持發展性的原則,不斷地把這門科學向前推進,以便更符合兩性行為的變化。

3.全面性原則

兩性在戀愛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他們的愛情決定,如需求、動機、态度等,這些因素既是相互聯系,也是相互制約的。所以,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必須堅持全面性的原則。除了要了解戀愛行為學的研究原則,還應該了解一定的戀愛行為學的研究方法,熟悉這些,對于更好的了解異性以及采用更好的戀愛策略是非常有益的。

4.模型法

戀愛行為學之所以在今天新興的戀愛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主觀的猜測基礎上。

綜合使用以上的方法,這樣可以更科學、更準确的判斷兩性的心理變化。另外,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兩性行為的研究方法必将不斷完善。

研究方法

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兩性在戀愛過程中的外在行為探究其心理活動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特點是簡單易行,成本低,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

實驗法

這個方法是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最廣且成效也最大的一種方法,包括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是指在專門的實驗室内,借助儀器、設備等進行心理測試和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因借助儀器會得到比較科學的結果,但是存在無法測定比較複雜的個性心理活動的缺點。

自然實驗法是指在某些交友活動中通過适當地控制和創造某些條件,刺激和誘導男女雙方的心理,或者是利用一定的實驗對象對某個心理問題進行試驗,最終記錄下男女雙方對這些問題的各種心理表現。這種方法具有主動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被廣泛使用。

問卷法

又稱填表法,即調查機構或部門将他們希望了解的内容列在紙上,然後分别發給男性和女性,讓他們填寫。這種方法因為可以同時調查多個人,又簡單,收效顯着,所以也被廣泛應用。

交談法

這種方法是指調查的雙方通過交談的方式完成要調查的内容。一個調查者可以和多個被調查者同時交談,簡單易操作,效果也很好。值得各行各業使用。

模型法

戀愛行為學之所以在今天新興的戀愛理論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模型分析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主觀的猜測基礎上。

綜合使用以上的方法,這樣可以更科學、更準确的判斷兩性的心理變化。另外,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兩性行為的研究方法必将不斷完善。

研究的意義

1、為男女雙方在擇偶時提供基礎理論與篩選依據;

2、男女雙方科學戀愛的前提條件;

3、為婚介、紅娘、交友行業提供行業标準和培訓模式;

概念參考資料觀念參考資料基本問題參考資料研究原則參考資料研究方法參考資料研究意義參考資料

關于戀愛

戀愛是一種與愛相關的,被他人強烈吸引的一種有表現力而快樂的情感。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強烈傾慕。愛情關系通常意味着一種強烈而浪漫的感情,或一個人表達出與另一人密切相連的深刻而強烈的情感欲望。

從曆史上看,西方的“愛情”一詞起源于中世紀的騎士理想中的浪漫文學。在文學作品中,以及心理學家、哲學家、生物化學家和其他職業的專家的着作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關于愛情定義的争論。

愛情是相對的,但是被普遍認同的是,愛情是在人際關系中對某個個人産生的一種特殊而極為重要的感情。在浪漫愛情的初始階段,人們往往更重視情緒,尤其是愛,親密,同情,贊賞,親和等,而不是身體上的親密。在一種愛情關系業已建立之後,可以通過一種盛大的儀式(婚姻等)完成對親密關系的确認和釋放。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然而後果自負的關系。

在一些文化中,基于安排和習俗的包辦婚姻和訂婚可能會和愛情發生沖突。然而,包辦婚姻中的伴侶間同樣可能存在着強烈的愛情。

生理學上愛是哺乳類動物的意欲表現,就如饑餓或口渴。心理學上愛是社交與文化的表現。其兩者皆有可能是正确的,愛肯定是受到荷爾蒙(如催産素)與外激素影響而産生的表現,但同時人們對愛的想法與行為亦受到其對愛的信念影響。

生物學觀點普遍認為愛有兩種主要意欲,性魅力與依附。2006年2月,該期的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文章《愛:化學反應》讨論了愛與化學反應的關系。其作者史雷特解釋了部份關于此領域的研究,部份重點為:

化學觸發反應可以表示為熱烈的愛,長期的依附的愛則要雙方互相參與而非隻是單人參與。沉醉在愛河時的血清素效應(serotonin effects)擁有與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相似的化學表現(這解釋了為何沉醉在愛河的人無法想到其他人)。因此亦有人主張若患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症的精神病人服食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或其他抗抑郁藥,其堕入愛河的能力會被阻礙。當剛開始時期的熱愛消失後,便會轉為長期依附的愛,這是因為催産素等化學物的影響。按摩與做愛可以幫助觸發催産素的作用。

傳統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愛是由友愛與熱愛組成。熱愛是強烈的渴望,通常陪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堕入愛河)。友愛是由緊密的行為而引起的愛慕與感覺,但不陪随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愛情三角理論

在1986年,心理學家史登堡在《心理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 (Vol.93,No.2,119-135))裡發表了其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對愛作出幾何學的假設。根據愛情三角理論,愛由三部份組成:

“親密”——包括了緊密感、聯絡感與約束感。

“激情”——包括了驅使人戀愛、互相吸引與進行性行為的動力。

“承諾”——包括了短期的愛戀與長期的愛的維系。

愛的風格

蘇珊與克萊德根據李約翰的理論開發了愛的态度指标,稱為愛的風格。其将人際關系分為六個基本類别:

情欲之愛——基于對方的外表而産生的熱愛。

遊戲之愛——愛就如遊戲,充滿樂趣,通常不重視承諾而着重征服對方。

友誼之愛——緩慢發展的重情義的愛,基于雙方互相尊重與友善。現實之愛——傾向選取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使雙方皆可由此得益。

依附之愛——重情緒的愛,不穩定,是由浪漫之愛衰退而成,充滿妒忌與争執。

利他之愛——完全無私的愛,可不惜傷害自己或舍棄任何東西。重視神交。現代多半喜歡稱呼這種愛為“真愛”。

兩位漢迪斯認為異性戀男人會漸漸趨向遊戲之愛與依附之愛,反之異性戀女人則會漸漸趨向友誼之愛與現實之愛。而兩者之間的關系若是具有相類的愛可維持得更為長久。

愛的階段

費雪提議愛有三種主要的狀态:情欲、吸引、依附。

愛通常會由情欲狀态開始,主要着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階段最基本的推動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氣味與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選取夥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會增多而激情則減少,但這卻是每個人皆不同。

在吸引階段,人們會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對對方的影響上,而此時忠誠最為重要。

與此相似,當一個人長時間被愛,其将會與其夥伴發展出依附的關系。一段時間後,激情消失,愛會由熱愛轉向友愛,或由浪漫之愛轉向好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