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

漢語漢字
恥:chǐ ㄔˇ◎羞愧:羞~。羞辱:雪~;奇~大辱;~笑;~罵。
  • 中文名:恥
  • 拼音:chǐ
  • 繁體:恥
  • 部首:耳
  • 字碼:U 803B
  • 五筆:BHG
  • 倉颉:sjylm
  • 鄭碼:CEII
  • 筆順:1221112121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上聲四紙
  • 筆畫:10
  • 注音:ㄔˇ

現代釋義

詳細字義

恥,辱也。——《說文》

君不使無恥。——《谷梁傳·襄公二十九年》

行己有恥。——《論語》

越王苦會稽之恥。——《呂氏春秋·順民》

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國語·越語上》

後世且行之而不知以為恥者多矣。——宋·劉開《問說》

又如:無恥(不顧(知)羞恥);羞恥(不光彩;不體面);恥心(知恥之心)。

羞愧。

坐縻廪粟而不知恥。——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恥愧(羞愧);恥懼(羞愧恐懼)

不醉反恥。——《詩·小雅·賓之初筵》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口不言事,恥漢人部黨之名。——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又如:恥怍。

詳細解釋

恥:字

小篆:恥,從心,耳聲,本義作「辱」解,見,乃羞愧之稱,羞愧乃心有所慚而生,故從心。又以耳為司聽聞之器官,人每因聞過而耳赤面熱,故「恥」從耳聲。

凡人心生慚愧,不覺會面紅耳赤,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歎呢?試想,起一惡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惡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惡。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為不離正道的護欄。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緻良知”學說的王守仁先生就用生動的事實證明了此點。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與同行的人被盜賊綁劫,當盜賊得知他是陽明先生時,就問他:“您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這群盜賊也有良知嗎?”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盜賊反問:“怎麼能證明呢?”王先生說:“現在照我說的去做,我證明給你們看。”于是,王先生讓他們脫掉外衣、内衣,一層層地脫掉,直到剩下最後一條褲衩的時候,還命令他們脫掉。盜賊喊道:“不行呀,這個不能再脫了!”王先生說:“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啊!”

孔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意即:愛好學習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愛了,知道廉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這三點,就應該知道如何修養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養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國家。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字部】恥·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正字通》俗恥字。

(恥)《唐韻》敕裡切《集韻》醜裡切,?褫上聲《說文》辱也。從心耳聲。《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注》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國乎。《注》言不可辱也。

又《廣韻》慙也。《孟子》人不可以無恥。《注》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或作誀。《六書總要》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恥。

上一篇:原毀

下一篇:動人心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