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

恐懼

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态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态;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其本質表現是生物體生理組織劇烈收縮(正常情況下是收縮伸展成對交替運行);組織密度急劇增大;能量急劇釋放。其根本目标是生理現象消失,即死亡。其産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動遇到嚴重阻礙。(生理阻礙會産生多種情緒并按照順序發生。恐懼是序号中的一個。)恐懼:畏怕,害怕。《靈樞·淫邪發夢》:“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恐懼 英文名:fear 詞性:形容詞 釋義:驚慌害怕

概述

因受到威脅而産生并伴随着逃避願望的情緒反應。人類的大多數恐懼情緒是後天獲得的。恐懼反應的特點是對發生的威脅表現出高度的警覺。如果威脅繼續存在,個體的活動減少,目光凝視含有危險的事物,随着危險的不斷增加,可發展為難以控制的驚慌狀态,嚴重者出現激動不安、哭、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恐懼時常見的生理反應有心跳猛烈、口渴、出汗和神經質發抖等,在恐懼反應中的肌張力、皮膚導電性和呼吸速度的增加主要與腎上腺素的功能相聯系,而憤怒的表現特征則主要與去甲腎上腺素相聯系。

恐怖症是恐懼的一種病态形式。患者對某些事物(如狗、黑暗、馬路等)體驗到一種極度的和非理性的害怕,所産生的恐懼與現實刺激的危險性不相協調。

恐懼對身心的影響

之所以心理學家對恐懼心理的治療研究一直頗為熱衷,是因為外部環境和軀體本身的緻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産生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産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因此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懼心理。

而恐懼産生時,常伴随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齊、呼吸短促或停頓、血壓升高、臉色蒼白、嘴唇顫抖、嘴發幹、身冒冷汗、四肢無力等等,這些生理功能紊亂的現象,往往會導緻或促使軀體疾病的發生。

另一方面,恐懼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失去對當前情景分析、判斷的能力,并使行為失調。如旅館失火時,住在旅館的人常常顯得慌亂、緊張、不知所措、争先恐後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樓。

類型

1、單一或單純性恐懼症即對某特定環境或某特定物體的恐懼,如畏高、畏乘電梯、怕蛇、怕蟲等。這種單純性恐懼症有此進由于兒時某一次遭遇引起,成長後會逐步減弱。但有些則在成人期驟然發生,也無明顯原因。單純性恐懼症患者一般可以生活如常,隻需避開那些引起恐懼的因素就行了。

2、社交恐懼症即對公衆的注視或與他人交往,都感到一種毫無根據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羞辱。這種患者會回避在公衆場所吃飯,甚至不敢利用公衆場所提供的種種方便。

3、廣場恐懼症即對公衆場所的恐懼。患者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安全”地方,例如家裡。他主要怕自己無法自我控制,無力逃往安全地方。

恐懼症的病因不是單一性的。一般認為有生物學上的因素,即遺傳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緊張而顯神經質,這類人最易産生恐懼感。另一因素是無能解決自身承受的精神壓力。

上述兩種因素互相沖擊,當某一階段精神壓力過大時,就可能誘發恐懼症的發生。恐懼症患者大多發生在要求必須有自控能力的管理工作階層,較少見于簡單勞動者。此外,恐懼症患者中也多有酗酒及吸毒的,因為他們往往期望從酒精及毒品中尋找解脫。

精神病醫生認為,恐懼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卻隻有23%的患者接受治療。

為什麼患者不尋求治療呢?因為單一性恐懼症本身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影響不大,多數患者不了解這是一種病----一種精神心理病。誤認為是自己過分脆弱無法面對現實,故無需求尋求治療。另外,男性都自以為自己是強者而羞于求醫。

專家指出,隻要接受适當治療,85%--95%的患者都可以得到明顯改善。而且無論病程多長、病情多重,治療效果都會很好。

恐懼症

恐懼症也稱“恐怖症”、“恐懼性神經症”。

恐懼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處境是外在的,盡管當時并無危險。恐怖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當事人極力回避所害怕的處境,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對象極不相稱,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發作。

恐懼症是一種過分和不合理的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要特點的神經症。

患者對某些特定的對象産生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伴有回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

患者明知恐懼的對象對自己并沒有真正嚴重的威脅,也知道自己的這種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沒有必要的,但仍不能自我防止和控制恐懼發作。當再次面對相同的客體或進入相同場合時,恐懼仍會反複出現。為了避免恐懼發作,患者往往回避所害怕和畏懼去忍受,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如緊張不安、失控感、心慌、出汗、顫抖、惡心、頭昏、四肢無力、尿急、尿頻等。

恐懼症嚴重的影響了生活與工作,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治療來調整!

不同年齡兒童的恐懼特點

害怕或恐懼是一個人的本能,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近年,國外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指導父母如何正确對待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促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生長發育。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恐懼

兒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懼,一般情況都較輕微,并有年齡特點,也是暫的。有些恐懼,會随着兒童正常發育過程消失。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不同害怕的對象,某個年齡段存在的恐懼特定内容以及恐懼強度,取決于每個兒童的學習和體驗的曆程。随着他們認各水平的提高,經驗的積累,兒童會有更多的經驗來判斷新環境是否具有新廳性或威脅性,對這些環境的反應也會随着年齡而改變。

1~6個月

嬰兒在早期,聽覺是較為敏感的。因此,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産生恐懼。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不至于對他們産生不良影響。在嬰兒哭泣時,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

6~9個月

在嬰兒期,對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産生的反應取決于多種情境因素。比如,嬰兒所熟悉的人在場還是不在場,與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環境是否熟悉,以往與陌生人接觸的經曆,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反應方式(嬰兒能否爬到媽媽或的人那兒去)及嬰兒個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嬰兒的方式等等。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在某個環境,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産生興趣,并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态。因此,在這一時期,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嬰兒還會對高度産生恐懼。因為嬰兒在這時已經對高度産生感知。到了九個月,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産生的恐懼,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不過,随着嬰兒年齡地增長,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産生的焦慮,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兒童對分離産生的反應,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點,母親與孩子關系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與監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環境是否熟悉,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适宜的環境中。

由此可見,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極為重要。同時,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需要提醒的是,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内回來,讓孩子心理有底。

2歲以後

在進入第二年後,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對于較為具體的刺激産生的恐懼反應,讓位于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求知情況産生的預想性恐懼,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一般來說,這些恐懼在四歲時達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峰,此後高峰開始下降。

6~12歲

在6~12歲期間,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對于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産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台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也會對父母關注。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起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

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恐懼

在對兒童的恐懼進行分類和診斷時,必須考試兒童所處的發育階段和行為的嚴重性。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現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于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适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境産生極端,持久及适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曆或創作後,才會産生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如在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為恐怖症。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這時,父母的正确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以屬于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于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于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麼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

恐懼症

概述

恐懼症(phobia)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特征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産生莫名的恐懼。縱使當事者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各類恐懼症都有向慢性發展的趨勢。

據俄羅斯心理分析研究所教授、精神療法醫生和醫學副博士亞曆山大·波列耶夫所言,現今的人類越來越變得不安起來,最近10年世界上恐懼症的種類幾乎是增長了3倍還多,由1996年的300種增至2006年的1030種,世界不安率也由10%提高到25%。心理學家還指出,患恐懼症的人已大大地“年輕化”,如今30歲前的年輕人還最愛得這個毛病。高智商的人也易得恐懼症。

專家建議

與你的恐懼做朋友

目前最普遍的治療方法是脫敏,也就是一個人逐步學會在容易産生恐懼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病人随身帶上一張小卡片,卡片上寫上2-3個和醫生一同草拟的“咒語”,“膽小的人”一看那些字也就不再膽小。内心能穩住,就不會再害怕。且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害怕的東西有95%都不會發生。

俄羅斯實證心理學中心主任亞曆山大·斯維雅什建議同恐懼感交朋友:

1.閉上眼睛,在體内找到恐懼的感覺(比如坐汽車出車禍慘死,患上重病,等等),想象它是什麼樣子。一般這恐懼的映像都很不雅,往往是一隻蟾蜍、一攤血或一個什麼怪物。找好自己心目中的映像。

2.從内心裡對這個映像發出真誠謝意,感謝它對你的未來與安全的眷顧。在愛意作用下,你心中恐懼便會變成一種能賦予你信心與甯靜的良好情緒。

3.再将全新的映像固定起來,想象自信心是個什麼樣子。它将是個令人賞心悅目和心曠神怡的全新形象,像一輪小太陽,像風平浪靜的港灣。

4.将你所想象的自信心映像畫在能經常看到的物件上,比如說筆記本。

測試恐懼症

你是否患上了恐懼症?

    經常想到親人會有不幸?

2.經常檢查燈和水龍頭關好沒有?

3.在人群中受到推搡覺得反感?

4.有潔癖?多次反複地刷洗衣服和家具?是否老洗手?

5.是否老是對自己和自己所幹的事不滿意,盡管已經努力想幹好?

6.你是否總是盡量想提前離開有可能使你遭遇尴尬的境地?

7.是否能輕易做出困難的決定?

8.你是否覺得有一種做某種多餘事的必要?

9.經常覺得身上衣服有些不對勁?

10.有過回家檢查門窗是否鎖好的情況嗎?

11.老舍不得扔掉已沒用的舊東西?

12.是否老在想一般都是不由自主做的事?

13.是否有過老重複說同一句話或數一些沒必要數的東西的時候?

14.睡覺前會把衣服整齊碼好嗎?

15.你是否幹一些不重要的事也很認真?

16.你周圍的東西是否随時都要放在同一個地方?

17.會老做一些無足輕重的老動作嗎?

測試結果

從做出“是”的回答數的多寡看出其患上恐懼症的程度:

沒到5個說明跟恐懼症沾不上邊。

5-10個說明患有輕度恐懼症。

10-15個說明患有中度恐懼症。

15個以上就得注意了,有患上潛伏性神經官能症恐懼的危險。

對恐懼的分析

越來越多樣的恐懼不斷刺激人們的神經

21世紀,恐懼症種類有了明顯增加。比如人們擔心萬一有隕星會掉下來。成年人得電腦工作恐懼症,不敢敲鍵盤,擔心弄壞了程序。有恐懼症的人擔心有一天機器人和克隆人會來操縱人類命運。科學術語恐懼症患者擔心萬一有弄不懂的被人當成傻瓜。工作恐懼症害怕工作幹不好而被炒鱿魚。

一些化妝品和醫藥公司更是火上澆油,他們把顧客弄到神經兮兮的地步。人們看過廣告短片之後,容易患上微菌恐懼症,怕脫發,怕長皺紋,怕體型醜陋,怕身上有異味,怕發胖。

現在又陡生了好些恐懼症:如怕洗澡;怕上廁所;怕走路;怕享受喜悅;怕卧向一側;怕照鏡子等等。最普遍的恐懼還是下到地鐵,而且最怕的還不是從别的城市來旅客,還是幾乎每天都得乘坐地鐵的當地人。莫斯科就有近10%的人患有這種恐懼症。

恐懼是正常的,不合邏輯恐懼則是病

亞曆山大·波列耶夫認為恐懼是人的一種很正常感覺,是一種警告危險和提早防備的信号。比如說,我們往懸崖下瞅時總是心驚膽戰。要是沒有這些恐懼症,人類早就滅絕了。人類大腦底部有一個杏仁體的腦結構,這是個專管恐懼感和不信任感的區域,人稱為大腦中的恐懼中樞。每一次隻要感到危險逼近,這個區域便活躍起來,而且想制止也制止不住。

如果這種感覺不再受到約束,那一般的害怕就被賦予一種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東西。比如說,害怕遊行隊伍中帶有敵意的人群,這合乎邏輯。但如果害怕大商場裡和你毫無利害關系的人群,這就是需要治療的病态了。

相關詞條

偏好、情緒、希望、相信、想象、記憶、記憶術、心理劇、心理平衡、失戀心理、心理療法、心理描寫、憂郁心理、心理效應、自卑心理、心理暗示、心理變态、心理測量、心理定勢、心理負荷、心理痕迹、心理健康、固執心理、逆反心理、叛逆心理、心理經濟學、心理分析學派、心理分析療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