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膠片

微縮膠片

存貯媒介
微縮膠片通常是用聚脂制成,原來也用乙酰代替。顧名思義,是把書籍或文字類出版物彙集制作為一個小膠片。該膠片有16-mm和35-mm兩種型号。此種方法大量的應用于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中。
  • 中文名:微縮膠片
  • 外文名:ultrafiche
  • 别名:
  • 優勢:技術成熟穩定,有一定的規範标準,通用性很強
  • 劣勢:檢索不易、閱讀不便

起源

縮微技術從7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于檔案管理,許多檔案館拍攝了大量的縮微膠片,在保護和搶救珍貴檔案,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檔案的存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理想的檔案存貯介質。

材料與規格

微縮膠片通常是用聚脂制成,原來也用乙酰代替。

16-mm的微縮膠片的微縮标準:1:20,1:24,1:32,1:40,1:42,1:48,1:96。

35-mm的微縮膠片的微縮标準:1:7.5,1:10.5,1:14.8,1:21,1:29.7。

優勢

微縮膠片之所以在曆史上曾經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其本身有着顯著的優點,由于這些優點才使他成為那個年代最為流行的存儲技術。

首先,微縮膠片存儲量很大,遠高于磁碟,磁帶。其次,膠片的成本相當的低,材料和工藝都比較簡單,與其可以存儲的信息量比,其性價比相當的高。

此外,資料的存儲速度相當的快,高于一般的磁帶。

最後,其體積小很用以攜帶,更重要的是可以長久保存,據說可以存500年以上,在那個年代是相當可觀的性質了。但是微縮膠片也有缺點,最顯著的就是,這種膠片所需要的硬件設備的成本很高,所以其總體成本也不低。

舉例

舉出一個例證,是關于西藏佛學院文獻的應用。

這個佛學院的微縮膠片總數超過五萬張,這批微縮膠片是在1970年中葉,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即世界宗教研究院編撰的。

文本來源是美國賓州大學圖書館,其主要文獻内容是pl48計劃,還有一些賓州大學圖書館的其他文本這個文獻保存計劃,資助與收集在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地,并由各類藏文文獻的出版社。

這批文獻的收集,不僅有益于瀕臨消失的文化保存,并促使稀有珍貴的文本得以被研究可謂是一項偉大的學術成就,這個計劃有很多的大師的著作文集,有别于一些西藏的大藏經經典。

因此,這些文獻為台灣學術界有關西藏曆史、醫學、語言以及清代中國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優質的資料。

而這隻是微縮膠片在圖書館應用的一個典範而已,還有更多的千千萬萬的例子存在在人類的文明裡。微縮膠片是人類行走路上的一個台階,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它,但它給予我們的支持卻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