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相機

135相機

膠卷機
135相機使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大小是36*24mm。135相機的膠卷畫幅是寬36x高24mm,算上高度和上下的方型齒孔總高度是35mm。比如像德國的萊卡、祿來、康太時,日本的尼康、佳能、美能達、賓得、雅西卡,還有不同品質、不同品牌、不同等級的各種形式的135照相機。早在19世紀末,電影業已在歐美興起,使用的各式各樣的電影膠片中,以35亳米的規格最為流行。1913年,德國人巴納克(Barnack)制成了使用這種電影膠片的小型照相機——萊卡雛型,開辟了照相機發展的新時代。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萊卡I型照相機到1925年才正式生産。
  • 中文名:135相機
  • 外文名:
  • 所屬品牌:
  • 産品類型:
  • 别名:35mm相機
  • 使用膠卷:135膠卷
  • 膠卷大小:36*24mm
  • 膠卷畫幅:寬36*高24mm
  • 關聯型号:120

簡介

各種類型的照相機中,以120和135兩種最為常見。一般說來,135照相機是因使用135 膠卷而得名。135膠卷是一種高度為35mm的兩邊打孔的卷狀感光膠片,亦稱35毫米膠卷,或萊卡(Leica)型膠卷。柯達公司從1895年開始研制膠片,第一種編為101,至1916年依次編至130,1934年生産的24×36mm膠片編号為135,即135為此種膠片的序列編号。

基本簡介

全畫幅數碼單鏡頭反光相機是一類裝配有接近傳統35mm膠片全尺寸(36 x 24 mm)的影像傳感器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DSLR)。所強調的全畫幅(Full-Frame)是一種基于對比那些具備較小尺寸傳感器的機型—— 一般為APS-C規格 ——的分類方式。

在2007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數碼單反相機使用的都是小于35mm規格的傳感器——由于較小的尺寸的傳感器較為的便宜,且易于處理。

在2008年的下半年,數碼單反的幾家制造商,佳能,尼康與索尼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中高檔135格式全畫幅尺寸數碼單反相機。此舉宣告135全畫幅在數碼單反市場普及在即。

在35 mm(135膠片) 相機中,全幅(full-frame)和半幅(half-frame)的稱呼用于區分 24 x 36 mm 與 18 x 24 mm 兩種底片格式;在電影膠片裡半幅(half-frame)也被稱作single-frame,而全幅(full-frame)也自然地被稱作為double-frame。

主要機型

全畫幅數位單眼反光照相機

Contax N Digital (2002,已停産)

Canon EOS 1Ds (2002,已停産)

Kodak DCS Pro 14n (2003,已停産)

Kodak DCS Pro SLR/n (2004,已停産)

Kodak DCS Pro SLR/c (2004,已停産)

佳能 EOS-1Ds Mark II(2004,已停産)

佳能 EOS 5D (2005,已停産)

Nikon D3 (2007,已停産)

佳能 EOS-1Ds Mark III (2007)

尼康 D700 (2008)

索尼 Alpha 900 (2008)

佳能 EOS 5D Mark II (2008)

尼康 D3X (2008)

尼康 D3S (2009/11)

佳能 EOS-1Ds Mark IV (2009/11)

索尼 Alpha 850 (2009)

尼康 D800 (2012/3/22)

尼康 D4 (2012)

佳能 EOS 5D Mark III (2012)

索尼 Alpha 99 (2012)

尼康 D600 (2012/9/18)

佳能 EOS 6D (2012/12/1)

全畫幅數碼旁軸取景相機

Leica M9 (2009)

全畫幅數碼便攜相機

索尼“黑卡”Cyber-shot RX-1 (2012)

相機的曆史

早在19世紀末,電影業已在歐美興起,使用的各式各樣的電影膠片中,以35亳米的規格最為流行。1913年,德國人巴納克(Barnack)制成了使用這種電影膠片的小型照相機——萊卡雛型,開辟了照相機發展的新時代.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萊卡I型照相機到1925年才正式生産。I型照相機裝備了著名的埃爾瑪鏡頭,其口徑為1:3.5, 焦距50毫米,快門采用簾幕式,其速度從1/20~1/500秒。

萊卡照相機誕生的初期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當時的膠片粒子較粗,畫面尺寸又較小,放大效果不是很好,另外,膠卷的安裝也很不方便。那時使用的膠卷都是盒裝的電影膠片

,每一盒至少5米以上.使用時須要自己先在暗室裡剪裁,然後轉入照相機配帶的專用暗盒。拍照後亦須在暗室中将膠片取出包好,再送去沖洗.盡管如此,萊卡照相機因其小巧、方便等一系列優點,仍然顯示出了小型照相機的強大生命力。 1932年,蔡司·伊康(Zeiss lkon)公司生産了康太克斯(Contax)I型照相機,使小型照相機出現了竟相發展的局面。1931年,美國柯達公司在德國開始制造瑞丁納(Retina)照相機,并配套生産長度為1.6米的膠卷,膠卷編為135号。這種膠卷雖用通常的電影膠片,但其内部帶有芯軸,外層包有一段護紙,可在白天裝入萊卡式專用暗盒,使用要比以前方便。但拍照後仍需在暗室中打開暗盒取出膠卷,操作仍較麻煩。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多年。1936年之後,随着黑白膠片質量提高, 特别是彩色135膠卷在市場上出現,原來那種裝片方式顯然很不适應,因此約從1938年起, 通用暗盒的135膠卷便應運而生了。這種膠卷采用35毫米的電影膠片(寬度為35毫米),因此又通稱35毫米膠卷,又因這種膠卷從萊卡照相機開始應用,故又稱作萊卡型膠卷。

由于萊卡照相機的影響,135膠卷的照相機很快流行起來。以後凡是使用135膠卷的照相機統稱135照相機了。 "135"原為美國柯達膠卷的編号,膠卷為各國使用,當後來制訂國際标準采用了這個編号,這個編号便正式為各國所公認

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常的叫法,并在群衆中得到普及。但也有的國家,還有自己的叫法,至今保留着傳統的習慣。

第一種135照相機,誕生于1913年它的設計人是德國萊卡公司的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當時一共做了兩台這種相機,目的是用于實驗膠片的曝光。十年之後,德國萊卡公司認定135相機肯定有發展前途,于是開始大批量生産135。這就是德國萊卡公司生産的第一種135照相機,叫做“0号” 相機。打從有了“0号相機”,135照相機一路發展而來,到現在已經有了無數個品種和型号。從形式上看,

135相機有兩大類。一類是我手裡這樣的旁軸取景135照相機,鏡頭和取景系統是相互分離的。我們最常見的旁軸取景照相機就是我手中這樣的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135袖珍照相機。到了20世紀30年代,135相機出現了單鏡頭反光的形式,通過一個屋脊五棱鏡,人們就能看到和鏡頭到膠片一樣的影像,它沒有視差,可以換用更長焦距的鏡頭,它的通用性也更好了。到了20世紀60年代這種相機逐漸地裝入了微電子技術。有了這個微電子技術,自動曝光就實現了。1984年的年底,日本美能達公司發表了一種叫α7000的單鏡頭反光135照相機,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自動卷片、自動退片、自動曝光以及自動調焦功能一體化的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35相機是最常見的,它使用的是我們平常所見的135膠卷。120相機是使用底片面積更大的120膠卷,它的寬度約是6厘米,不同類型的120相機使用膠卷的長度又有所區别,有4.5,6,7,9,12乃至17厘米,所以120相機又有645,66,67,69,621,617相機的區别

現在,影友們可以從市場上看到全世界各國著名品牌的135照相機産品。比如像德國的萊卡、祿來、康太時,日本的尼康、佳能、美能達、賓得、雅西卡,還有不同品質、不同品牌、不同等級的各種形式的135照相機。現在的品種真是豐富極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