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後漢書

範晔著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晔編撰的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曆史。[1]其所記史事,起于劉秀起兵,終于漢獻帝禅位,囊括了東漢一朝195年的曆史。《後漢書》撷取衆家之長,有條不紊地叙述了東漢一朝的興亡大勢,作為“正史”。
  • 作品名稱:後漢書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續漢書
  • 作者:範晔、司馬彪
  • 創作年代:南宋時期(432年--445年)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紀傳體
  • 字數:約90萬字(894020字)
  • 紀:10卷
  • 列傳:80卷
  • 志:8卷
  • 卷數:98卷

内容簡介

《後漢書》是由南朝宋範晔所撰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所記史事,起于劉秀起兵,終于漢獻帝禅位,囊括了東漢一朝195年的曆史。《後漢書》撷取衆家之長,有條不紊地叙述了東漢一朝的興亡大勢,作為“正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後漢書》是曆史類文學作品,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東漢時期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範晔,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叙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後漢書》。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漢朝東漢時期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确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锢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範晔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标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于《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殇帝(殇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後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将皇後列入《外戚傳》(呂後除外)的寫法,為皇後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後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锢、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的實際情況。如漢朝東漢時期一代黨锢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漢朝東漢末年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锢之獄的主要制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統治階級内部的矛盾和鬥争。範晔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锢和宦者兩個列傳。

為列女立傳,最早始于漢朝西漢時期的劉向,範晔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綱五常的界域。

《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并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作品目錄

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卷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卷四·孝和、孝殇帝紀第四

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卷十上·皇後紀第十上

卷十下·皇後紀第十下

列傳

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卷十三·隗嚣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窦融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馮衍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申屠剛鮑永郅恽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梁統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

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崔骃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杜栾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黨锢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窦何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瓒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卷九十一志第一·律曆上

卷九十二志第二·律曆中

卷九十三志第三·律曆下

卷九十四志第四·禮儀上

卷九十五志第五·禮儀中

卷九十六志第六·禮儀下

卷九十七志第七·祭祀上

卷九十八志第八·祭祀中

卷九十九志第九·祭祀下

卷一百志第十·天文上

卷一百一志第十一·天文中

卷一百二志第十二·天文下

卷一百三志第十三·五行一

卷一百四志第十四·五行二

卷一百五志第十五·五行三

卷一百六志第十六·五行四

卷一百七志第十七·五行五

卷一百八志第十八·五行六

卷一百九志第十九·郡國一

卷一百一十志第二十·郡國二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卷一百一十五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卷一百一十七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卷一百一十九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卷一百二十志第三十·輿服下

成書過程

範晔的祖父範甯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範晔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範晔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範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範晔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峤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删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衆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範晔《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于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于是範晔《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曆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俨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俨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隻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作品鑒賞

思想價值

關于《後漢書》的思想價值,清人王鳴盛評曰:“範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锢則推崇李(膺)、杜(密),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特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應當說,這個評價頗為中肯,然“公卿不見采”改為“公卿少見采”可能更恰當,且褒隐逸、尊獨行亦未到極端的程度,隻不過和其他正史相比較突出罷了。

具體說來,《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隐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對佛教思想的批判等。

宣揚儒家正統思想亦應為《後漢書》的基本内容。《後漢書》中對大部分人物的褒與貶,有一個正統儒家思想的标準:有利于社稷安定、國計民生的忠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貶責。

《後漢書》中褒贊了大量的勤政愛民者。如《循吏列傳》中記傳衛飒時,贊其人“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記傳王景時,曆數其修渠治水、教民耕作蠶織等政績,贊其勤政愛民;記傳王渙時,寫其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清正廉明,善斷案,“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谲數發佞奸伏……”又如在卓茂、魯恭、魏霸、劉寬等傳記中,贊其治行卓著;杜根、劉陶、李雲等傳記中,贊其仗義直谏;班超、梁謹等傳記中,贊其大智大勇,立功西域……這種贊揚表現了對王權秩序和國計民生的維護。

《後漢書》中還對仗義執節者大加贊美。《黨锢列傳》中寫李膺受陷害,遭黨锢之禍時,拒不逃避,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從容就死。範滂“少厲清節,為州裡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及遭黨禍,亦慷慨就死:“其母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其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這是一幅舍生取義、母子訣别的撼人圖畫。顯然,範晔對此是大加贊美的,亦即是對封建忠義的贊美。

與作者對上述記傳人物的态度相反,範晔對外戚、宦官的橫暴專權、禍國殃民則大加撻伐。東漢中葉,和帝、安帝以後,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執掌朝綱,于是開始了外戚與宦官争奪王朝統治權的混亂局面。如桓帝與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宦官計議殺了梁翼,五人俱被封為侯。于是,他們居功自傲,把持朝綱,窮奢極欲,禍國殃民。《後漢書》對上述的外戚與宦官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綜上所述,可見《後漢書》肯定了王道秩序,贊美賢達忠義,鞭撻奸佞邪惡,基本上體現了儒家正統思想觀念。其實,這也是它被定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

《後漢書》對佛教與谶緯思想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域傳·論》中,範晔評價佛教說:“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弊崇善,所以賢達君子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谲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

指出了佛教的荒誕不經。又,《張衡傳》中載其《請禁圖谶》一篇,作者以欣賞的口吻叙述了他上疏的情況:“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曰:‘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宜收藏圖谶,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聯系《宋書》本傳中亦說範晔“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其臨死前“語人寄語何仆射:天下決無佛鬼”,亦有助于理解《後漢書》的這一思想傾向。

天文貢獻

《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門,其大如鬥笠,鮮豔缤紛,後漸衰萎,于次年六月沒。”後漢書這段文字記錄了發生于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如今科學家為這個超新星編号為RCW86,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公元185年正值中國東漢,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在天空中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并對此做了記錄。他們稱之為“客星”。當時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顆極亮的“新星”,色彩鮮豔,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漸消失,前後一直在天空閃耀了将近8個月。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後漢書》記錄200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合成圖研究後确認,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2011年最新的天文研究發現,借助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以及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SE)的強大紅外觀測能力,科學家們發現這一超新星爆發發生于宇宙中一片氣體和塵埃相對匮乏的區域。這樣的環境讓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芒得以傳播地更快也更遠。這個超新星爆發留下的遺迹如今已經變得非常巨大,擴張速度極快。事實上它如今的尺寸比我們預料一個2000年爆發的超新星應當遺留的遺迹尺寸整整大了2~3倍。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RCW86屬于一類所謂的Ia型超新星。雙星系統中,一顆和太陽類似的普通成員恒星逐漸年老,終于走向死亡。它收縮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但是由于它屬于一個雙星系統,于是它開始從其伴星身上“盜取”物質。物質以吸積盤形式下降抵達白矮星的表面,在此過程中由于勢能釋放以及摩擦作用使白矮星的溫度不斷上升。當這種吸積作用速度太快太劇烈時,白矮星的質量将不斷增加,核心區溫度急劇上升,最終在一瞬間引發劇烈爆炸,徹底摧毀白矮星。

這種爆炸極為劇烈,其在1秒内發出的能量幾乎相當于太陽在其整個主序星階段發出能量的總和,因而極其明亮。白矮星就像是一塊已經燃燒完,但還冒着煙的煤渣。如果這時候你給它倒上一桶汽油,它立即又會再次燃燒。科學家研究首次揭示一顆白矮星可以在自己周遭清出一個清空區,随後才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正是這一清空區可以解釋為何RCW86爆發遺迹會變得如此之大。當爆發發生時,大量碎屑物質急速向外擴散,由于周遭已經被清空,因而沒有氣體或塵埃阻擋減速。這就讓超新星爆發産生的圓球狀碎屑雲得以迅速擴散至巨大的規模。

體例特點

無“表”

《後漢書》雖然隻有本紀、列傳和志,而沒有表,但範晔文筆較好,善于剪裁,叙事連貫而不重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無表的缺陷,使以後史家競相效法。

創制類傳

《後漢書》繼承了前代的紀傳體制,但在編寫上又有所創新。在人物類傳方面,除承襲《漢書》的《循吏》《酷吏》《儒林》等類傳外,憑着對社會的更進一步的剖析與理解,結合東漢社會的特點,他又創制了前代史書中所沒有的《黨锢》《宦者》《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等7種新的類傳,而後6種類傳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承襲,“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晉涵《江南書錄》),使緣乎東漢曆史的體例獲得了超越時序的永恒的史學價值;

合傳編寫

在合傳方面,範晔受類傳編纂的影響,不拘時序把有相似點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寫(但又不同于類傳),這使編者更易于編寫,而讀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傳人物,對後世史學編纂亦有很大影響。範晔新增類傳對後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了。

文學特點

觀點鮮明

《後漢書》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地。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了他愛憎分明的态度;《黨锢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範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贊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于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兇家害國”。特别是《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

《後漢書》中華書局版

再現曆史,史料充足

《後漢書》再現了東漢的曆史,保存了東漢一代的諸多史料。東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朝代興衰曆變,曆史大事件等等,諸如黨宦之争、黨锢之禍、圖谶盛行等史實,皆賴其保存記錄。《後漢書》還學習了班固的《漢書》,保存了東漢學者大量有價值的論著,于人物傳記中附載,如《崔寔傳》中載其《政論》一篇,《桓譚傳》中載其《陳時政》一篇,《張衡傳》中載其《客問》、《上陳事疏》和《請禁圖谶》等三篇,《蔡邕傳》載其《釋誨》一篇,等等。

這些論著,都是研究東漢社會的珍貴史料,且對後代社會有一定的參考和實用價值,若不是範晔附錄書中,恐怕早已淹沒于曆史長河中了。

作品影響

地位

二十四史正史之一,到唐代,範晔《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盛行于世。後世将其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影響

範晔在編著思想上則更類司馬遷,他在《班彪列傳》中雲:“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于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叙殺身成仁之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批評了班固《漢書》的思想局限。

所以,範晔在《後漢書》中,承襲了《史記》中的《滑稽》、《日者》、《龜策》而創制了《獨行》、《逸民》、《方術》等類傳,并首創了《列女傳》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書中拘于正統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為女性立傳的禁例等,足見範晔著史書的科學态度和才華膽識,非班固等所能比拟。至于後世史家承襲《列女傳》體例而将其内容改為“烈女節婦”傳,比範晔的編著思想正統卻遜色多了。

範晔所新設置的七個類傳,除《黨锢列傳》以外,對後世史家影響是比較大的。多數類傳都為後來的史家所沿襲。從曆史編纂學的角度看,範晔所撰的《後漢書》雖比不上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宏規,也沒有如班固撰《漢書》那樣,建立紀傳體斷代史的範例。

但是在完善紀傳體斷代史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類傳的設置。《史》、《漢》類傳比較少,一方面是社會曆史現實反映還沒有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還沒有顧及到這些方面。例如劉向在西漢末寫了《列女傳》,《漢書》為設置這一類傳是完全有條件的,而班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又如儒林、文學的分别立傳也是有必要的,《漢書》沒有分立,到範晔才實現了這一客觀需要。從《後漢書》新增了七個類傳以後,紀傳體史書的類傳名目,大體上就齊備了。後來的紀傳體史書隻在個别傳目有所增減外,基本固定下來了。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局,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範晔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

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叙述了東漢一代的曆史興亡大勢,錯落有緻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态。劉知幾稱贊《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王應麟則說:“史裁如範,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出版信息

版本修訂

《後漢書》原來通行的注本,紀傳部分是唐高宗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注的,他注範書着重訓诂,跟劉昭不同。王先謙說他注後漢書不比顔師古注漢書差,可惜非一手所成,不免有漏略之處。

實際上他立為皇太子以後,才跟張大安等共注後漢書,到他被廢為庶人,注書工作結束,前後隻有六年,沒有充裕的時間詳細校訂,漏略再所難免。

何況他們的注書工作似沒有全部完成,如南匈奴傳的注,複沓纰謬,至于不可究诘,體例和文字也跟前後各卷不同,可能不是出于他們之手,而是後人補撰。重點是解釋文字,但也參考其他東漢史書;對史實有所補正,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劉昭。

梁書劉昭傳說他“集後漢同異,以注範書”,可見他注範書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國志,偏重于事實的補充而略于文字的訓诂。八篇志的注,就是這樣的。

此外,清惠棟的《後漢書補注》、王先謙的《後漢書集解》這兩家注,也頗受人們重視。

《後漢書》的版本流傳,經曆了複雜的過程。在唐代,劉昭所注《後漢志》三十卷與李賢所注《範書》是單獨别行的,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後漢書》初刻本及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的校定本,都還沒有收入《續志》。到了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由于孫?#93;的建議,此後的刻本才把《續志》附在範書紀傳之後合刻。毛氏汲古閣本也是如此。而明代監本在合刻時抹掉了司馬彪的名字,改劉昭注補為補并注,清代武英殿本又照明監本翻刻。這樣,就很容易使人誤認為八篇志是劉昭注并補的了。

1965年由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後漢書》,對于古人在這方面的粗略疏忽進行了清流正源的工作。校點者參考各本,重編新目;在排列順序上,把範書紀傳部分及李賢注放在前,司馬彪所撰《續志》及劉昭注放在後,各部分都寫明作者姓名。經過這一整理,整部《後漢書》面目一新。現存《後漢書》,以宋紹興刊本為最早。

《後漢書》的紀傳部分為唐高宗太子李賢所注。司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劉昭。劉昭的注原包括全部範書及司馬志,李賢的注即是以此為基礎,參照其他各書增删而成的。李賢以志非範書,故不注,劉注作為補阙才與李注一并流傳下來了。清人注釋《後漢書》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棟的《補注》為最好。後來王先謙采集衆注合成《集解》一書,更為後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考訂之作

後漢書訓纂-二十五卷-(清)惠棟撰(範氏後漢書訓纂、司馬後漢書訓纂、司馬氏續漢志訓纂)抄本

後漢書蒙拾-二卷-(清)杭世駿輯-錢塘汪氏《道古堂外集》刻本

後漢書辨疑-十一卷-(清)錢大昭撰-廣雅書局刻本

後漢書瑣言-(諸史瑣言·卷九至十二)(清)沈家本着-沈寄簃先生叢書本

後漢書拾遺-(清)林茂春撰-稿本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清)姚之[馬因]輯-會稽徐氏抄本

後漢書校語-稿本

後漢書注校-(清)吳壽炀撰-稿本

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清)惠棟撰-嘉慶德裕堂刻本

後漢書補注續-(清)侯康撰-廣雅書局刊本

後漢書注又補-(清)沈銘彜撰-同治八年(1869)刻本

後漢書注補正-八卷-(清)周壽昌撰-廣雅書局刊本

後漢書注考證-(清)何若瑤撰-廣雅書局刊本

謝氏後漢書補逸-(清)-姚之[馬因]輯-孫志祖增訂稿本

續漢書辨疑-九卷-(清)錢大昭撰-廣雅書局刊本

十意輯存-十六卷-(漢)蔡邕撰;(清)于文華輯-清東陽于氏叢書本

後漢書華佗傳補注-(清)張骥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刻本

後漢郡國職方表-(清)劉庠撰-稿本

漢季方鎮年表-(清)吳廷燮撰-景社堂刊本

學古堂日記-後漢匈奴表-(清)雷浚編-光緒刻本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清)吳仁傑撰-知不足齋叢書本

兩漢訂誤-四卷-(清)陳景雲撰-丙子叢編本

作者介紹

範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将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範晔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範晔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範晷為西晉雍州刺史,加左将軍。曾祖範汪入仕東晉,官至晉安北将軍、徐兖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範甯先後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範泰仕晉為中書侍郎,桓玄執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于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後。

範泰重新被啟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禦史中丞等職。他為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為振武将軍。從此,範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後擔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後,拜為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

範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學傳統。範汪“博學多通,善談名理”,撰有《尚書大事》二十卷,《範氏家傳》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屬于醫學棋藝的著作《範東陽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錄》一卷等。範甯嘗作《古文尚書舜典》一卷,《尚書注》十卷,《禮雜問》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其義精審,為世所重”。範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種著述。受到家庭的影響,範晔從小好學,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